卷八·闖破山關之卷 第三百八十一章 君不見(1 / 2)

南郊的莊子裏,香姑娘一改過往的嬌憨之態,手中捏著一份奏疏,麵色忐忑地看著麵前的陸鴻。

這份奏疏的作者不是別人,正是她的父親,長安縣令元琦。

“長安那邊,似乎也不怎麼太平。”元香憂心忡忡地道。

陸鴻接過那份奏疏,是元琦上表給朝廷的,重點說的隻有兩件事:第一,長安與黔中道之間的書信往來十分密切;第二,武氏諸王數月來不斷在關中征召士卒,並且秘密操練,恐有異動!

陸鴻將那份奏疏翻來覆去看了兩遍,心中了然:這是元琦發現了長安武氏諸王的異動,卻不知是否應該在這個節骨眼上,報告給朝廷知曉,因此將奏疏送至江南,請自己的女兒帶到神都,交給自己定奪。

說起來這元琦能夠在長安縣令的任上一做便是多年,自然是有一定的政治智慧的。

長安縣因為是京縣,與萬年縣兩座縣城一同組成了長安城。長安縣令是正五品上的官職,不同於從七品下至從六品上不等的外縣縣令,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再加上豐慶帝繼位以來,勢力龐大的武氏遷入長安,這個地方就愈發顯得“與眾不同”。長安縣令這個官職,既是一方主政首腦,又是京畿地方的長官,因為武氏在側的緣由,同時又兼任著“看守”之職,其任職難度並不亞於權力中心的京官們。

但饒是這位長安縣令元琦的長袖善舞,因為遠在西都,也無法切實判斷神都如今的狀況,因此對於這封十分敏感的奏疏的處置,實在不敢擅作主張。

如今他將奏疏通過元香轉呈到陸鴻的手中,顯然是一步十分謹慎,也十分正確的路子。

陸鴻手中翻著那份奏疏,不禁暗自搖頭。如今擺在他眼前的,一方麵是神都城內變幻莫測的形勢,另一方麵又有武氏諸王在長安的搗亂。

而且從奏疏中檢舉的,長安與黔中道往來密切這件事來看,武孝宜應該也是個閑不住的主兒……

陸鴻感到事情越來越棘手了,他手中要人沒人,要權沒權,對內要震懾城內的異動,對外還要操心整個兒天下的穩定,忍不住感到腦仁生疼,卻又無計可施。

一時間頗有些荊棘在前,而無斧斤以劈斬;虎狼在後,卻無刀矛以備身的無力之感。

陸鴻丟下奏疏, 極其厭煩地道:“就沒有一個肯消停消停的嗎?”

他一抬眼,見香姑娘有些尷尬地站在當前,隻好再度收拾心情,問道:“如果我同意這份奏疏上報,令尊有甚麼安排,誰來上奏?”

這裏有資格參加朝會的,隻有他一個人,且莫說他願不願意去、城內的人肯不肯放他來,即便他想去,別人也能容得下他,但他一個江南兩道經略使,替長安縣令上奏疏是怎麼一回事?

好在元琦早有預料,事前已經做了詳盡的安排。

“長安縣的步縣丞,如今就在神都,東驛館裏住著。職下可以帶到東驛館,請步縣丞上奏。”

元香按照其父的指示,原原本本地說了一遍。

陸鴻心想,這還差不多。

不過要想用武氏諸王的異動來前置別人,恐怕並沒有多大的說服力——李氏繼位後,既然敢太太平平地將武氏諸王安置在長安,那就早已防著武氏的這一手。

因為長安四圍並無大倉,關中地區人口稠密,糧產也不十分豐富。因此,想要在長安養兵,那無異於癡人說夢。

當年前唐高宗皇帝在長安時,還要屢次前往洛陽“就食”,原因就是長安無糧,養不活如此之多的大軍、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