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九章:朝堂之上暗較勁(1 / 2)

董仕承回到董府,問及去了何處時,便靈機撒了個謊搪塞過去,隻因他還未猜到謝予敷的心思,回想剛才與謝予敷的對話以及對方表現出的遇事不亂的那份鎮定,若不是自持有力證據,隻怕自己早就落荒而逃,為了避免使信上的內容公諸於眾,使得謝予敷氣急敗壞,來個玉石俱焚,所以不曾向董家人提及信的事,而後便是董老夫人的大壽,待人接禮忙的不亦樂乎,董老爺子也無暇觀察他的細微神色變化。那幾樣寶物著實起到了收買人心的作用,得到了寶貝當然都是喜笑顏顏,雙雙讚同了董相國的提議,一致推舉董仕承為徐國駙馬。

第二日,朝陽和煦,萬物複蘇,大殿之內皇帝高坐龍椅之上,太後垂簾在側,俯視著臣子,大臣們一同朝拜,聲如洪鍾:“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太後千歲千歲千千歲。”

皇上道:“平身。”百官叩頭謝恩,起身站立,皇上道:“有事起奏。”良久不見有人出列,不禁詫異,瞟了一眼堂下官員,個個都朝董相國看去,皇帝登時心生憤懣,這朝上沒有了何良玉和幾個感言之人,果真就都倒向董相國一邊,那自己這個皇帝還有何用,憤怒歸憤怒,他本性懦弱,自是不敢明著得罪董相國,便隻是稍微加重語氣的道:“相國,今日可有事議?”

指明相國,各官員似如釋負重般埋下頭,董相國出列站在堂中,眼睛一斜暗示旁邊的人,對皇帝道:“啟奏皇上,臣無事啟奏。”

皇帝和太後俱是大感意外,如今朝堂之上再無敢與相國相爭的人物,一上朝便見大臣們之間互傳眼色,當問及何事時又都閉嘴不言,而明明都看著董相國,而董相國也說無事啟奏,難道是董相國暗地裏已經攔截了奏章,想到此處皇帝不瘮的慌,一股涼氣直戳脊梁骨,此刻太後見皇帝身子僵直,坐在龍椅上一動不動,其此刻的臉色可想而知,便道:“既然無事,就退朝吧。”

說到要退朝,刑尚司方文正急忙走出班列,道:“皇上,臣有事啟奏。”原來剛才眾人相傳眼色,都是為了讓別人來說,自己隻想隨聲附和,那樣記不得罪相國也不得罪皇上,沒想到這麼快太後就要退朝,大家都是一驚,此刻不說隻怕會得罪董相國,情急之中,方文正急忙走了出來。

皇帝見終於有事要議,道:“請講!”

方文正道:“近日微臣在集市上聽到一些傳言。”

皇帝一怔,問道:“什麼傳言?”

方文正頓了頓,似乎很難說出口,皇帝見他似有猶豫,令道:“快說。”

方文正定了定神,鼓起勇氣道:“是關於皇上的傳言,有人說徐國之所以會邊界不得安寧,水患不得解決是因為徐國皇室並非正統。”

皇帝登時又驚又怒,拍案叫道:“放肆!”堂下官員急忙齊齊跪下,雙眼直視著地板。

皇帝指著方文正道:“朕命你全力追查此事,一定要將這些造謠者全都抓起來,打入天牢。”

方文正趕緊領命道:“是,皇上。”

太後卻阻止道:“慢著,此刻皇帝若是將散布謠言的人打入天牢,豈不是正中別人下懷,你越是阻止相信的人就越多,一個國家經曆天災人禍無可避免,隻要皇上好好處理這些事,給百姓一個滿意答複,那謠言也不攻自破了。”

皇帝回頭望向太後,又驚又喜,原本以為太後此生都不會站在自己這邊,也許是血濃於水,天下有那個母親能看著自己兒子遇難而坐視不管的,皇帝的心裏一暖,先前的急躁也平複下來,對堂下的官員道:“都起來吧,至於散布謠言的人,就依太後之一,先不要管了,當務之急是想辦法平息謠言,你們可有良策?”

方文正既然開了頭又將皇帝惹得龍顏大怒,後麵的話自是不敢再說,退入班列,另有胡大人出列道:“公主誕辰已過去有些日子,皇上應當趕緊確立駙馬人選,以固皇室權威,確定皇室正統性。”

皇帝和太後細想一番,為今之計也隻有此法才能消散謠言,但是看百官這架勢,想必心中都有了人選,不然董相國怎會到現在都置身事外,一言不發,皇帝雖已經猜到人選是誰,但還是望著各官員問道:“你們可有人選?”心裏急切的盼望誰能提出第二個人選來。

隻聽胡大人道:“之前也討論過此事,微臣推舉董相國之孫董仕承,皇上。”說出董仕承的名字,各官員都連連點頭稱讚,皇帝見狀好生氣惱,可一時也無言反對,瀉下起來,看向董相國眼神別有深意,感歎自己終究擺脫不了這老狐狸的禁錮,正想要答應,隻聽太後道:“董仕承尚隻是風雅堂裏的學生,既無功績又無官爵,駙馬不僅是公主的丈夫,更是要承擔巨大責任的要職,豈可隨意指定,哀家看這樣好了,董仕承暫為駙馬候選,待明年大比之時,若能取得文武第一,那這個駙馬對他而言也是當之無愧,也免得百姓說董家閑話。”

太後的一番話合情合理,百官無可辯駁,都如木雞般怵在當地,董相國眼見事情有變,出列道:“董家榮譽事小,別人怎麼說董家是不會在意的,當務之急是平息謠言呀,還請太後,皇上三思。”

太後厲聲道:“不明百姓之意的君主就是昏君,不聽百姓之言的官員就是昏官,董相國想做昏官難道也要拉著皇上做昏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