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種乙肝疫苗的目的是使機體產生保護性抗體——抗-HBs,但是在按免疫程序對健康人群接種3針乙肝疫苗之後,仍有5%~10%的接種者不產生抗-HBs或抗-HBs水平過低,這稱為乙肝疫苗免疫無應答(抗-HBs≤2mU/ml為無應答)或低應答(抗-HBs滴度≤10mU/ml),也就是乙肝疫苗免疫失敗,即注射乙肝疫苗後不能產生保護性抗體。無應答者仍可感染乙型肝炎。
接種失敗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麵。
1.疫苗因素如疫苗質量問題,疫苗過期、使用前未搖勻、保持方法不當等;未按照“0-1-6方案”接種疫苗;疫苗劑量不足;接種部位、途徑不當,如臀部肌內注射或皮下注射接種者其抗體滴度明顯低於三角肌肌內注射者。
2.個體因素接種人群的年齡、性別、體重、遺傳因素等導致對乙肝疫苗的刺激呈免疫耐受狀態,產生保護性抗體的能力低下。
3.已有隱匿性感染嬰兒如已發生宮內感染,則其血液中已含有乙肝病毒顆粒,注射疫苗無保護效果。成人若已發生隱匿性感染,注射疫苗常不能產生保護性效果。
4.感染了突變型乙肝病毒,與常規試劑不反應此類患者可能在檢驗中出現HBsAb陰性結果,但實際上已經感染乙肝病毒,應進一步檢查HBeAg或HBV-DNA以確診。
對於乙肝疫苗無應答或低應答者有以下處理措施。
1.排除低水平HBV感染PCR技術檢測HBV-DNA,如陽性則說明機體已經感染乙肝病毒,沒有必要再接種乙肝疫苗。
2.更換疫苗接種血源性疫苗無應答者,改用基因工程重組乙肝疫苗,接種無前S蛋白乙肝疫苗後無應答,改用含前S基因的乙肝疫苗。
3.加大接種劑量和次數將免疫劑量提高,可提高接種者抗-HBs陽轉率,可使大約半數加強注射者出現特異抗體。對肌內注射疫苗後無應答者改用皮內接種,每2周1次,直至此發生變態反應呈陽性。
延伸閱讀接種了乙肝疫苗並不意味著一定不得乙型肝炎
如前所述,在按免疫程序對健康人群接種3針乙肝疫苗之後,仍有5%~10%的接種者不產生抗-HBs或抗-HBs水平過低,因此接種乙肝疫苗後,最好應確定有沒有產生足量的抗-HBs(抗-HBs滴度≤10mU/ml)。如果沒有達到有效濃度,則仍可能得乙型肝炎。
即使體內由足量的抗-HBs產生,也不能保證一定不得乙型肝炎。這是因為乙肝病毒基因結構複雜,可產生變異株,而現有乙肝疫苗是針對未變異的乙肝病毒的。所以,如果感染了這種變異病毒,即使體內有抗-HBs,也可能對其沒有作用,所以仍有可能得乙型肝炎。
(六)高危人群接種
高危人群是處於HBV感染高度危險的人群,包括乙型肝炎患者和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的家庭成員、性接觸者;過集體生活的人群,如軍人、漁民、海員、住校學生等;男同性戀及有多個性夥伴的異性戀者、囚犯、注射毒癖者、妓女和性病患者;血液病和血液透析及腫瘤患者;到乙型肝炎高流行區旅遊或工作超過6個月者;有職業危險的傳染病科、口腔科、血液透析室和經常接觸血液的醫務人員、保健和衛生防疫人員。
對這些高危人群,應進行HBV血清標誌物檢查。對HBsAg陰性、HBsAb陰性者應接種乙肝疫苗。與乙型肝炎患者或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密切接觸後主張用肥皂和流水衝洗、稀釋減少汙染,汙染物品可以煮沸消毒或在陽光下暴曬,同時注意個人衛生,不共用牙具、剃須刀等。
二、乙肝免疫球蛋白
(一)簡介
乙肝免疫球蛋白是經接種乙肝疫苗免疫健康人後采集的高效價HBsAb血漿或血清,通過低溫乙醇法分離精製提純、病毒滅活處理製備的免疫球蛋白製劑,其丙種球蛋白占總蛋白質90%以上,每支含抗-HBs效價>100(U/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