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遊如何防痔瘡
痔瘡在旅途中發作,會令患者走路、坐、排便發生困難,嚴重時會影響甚至中止旅行。那麼,如何防治旅行中痔瘡發作呢?
(1)注意飲食:飲食上多吃蔬菜、水果,多飲水,不吃易上火的食物,戒辛辣食物和酒,保持大便不秘結。
(2)防止便秘:變換旅行中的坐、立、站姿勢,蹲廁不要過久。
(3)及時治療:①輕微發作不適時,可在睡前用1∶1000的高錳酸鉀溶液坐浴15分鍾,可消腫止痛。發作嚴重時也可照此法坐浴。②捶打臀部治療痔核。患者俯臥,在臀部的最高點處找痛點,方法是以最高點為中心,用大拇指強力漩渦般地旋轉按壓,必可按到一個疼痛點,之後用拳頭捶打疼痛點15~20次。這個疼痛點的解剖學位置,是在平第4骶孔後正中線旁開1.5厘米的白環俞穴和第4骶椎棘突下旁開3厘米處的秩邊穴的附近。③無論是發作期間還是未發作時,堅持做經常性的提肛運動(緊縮肛門的動作),可使痔靜脈淤血得到代謝,能夠消除腫脹,預防痔瘡發作。
孕產婦如何預防痔瘡
孕產婦患痔瘡後,病情嚴重者會大量出血,長此以往必然導致貧血。倘若痔瘡脫出肛門,還容易發生感染、嵌頓,出現疼痛、壞死,令人苦不堪言。因此,孕婦做好痔瘡的預防至關重要。一般說來,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1)合理飲食:孕婦的飲食除需富有營養外,還要注意多飲水,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尤其是含纖維素多的青菜、韭菜、芹菜、蘿卜、菠菜等,以促進腸蠕動,保證大便通暢。此外,要忌食辣椒、大蒜、生薑、大蔥等辛辣刺激性食物。
(2)適當運動:由於直腸和肛門位於人體下部,若久坐不動,該處靜脈血液在回流時易受阻,所以,孕婦不宜久坐不動,而應適當活動,或做些輕體力的家務勞動。
(3)提肛運動:提肛運動可加速肛門周圍組織的血液循環,增強骨盆底部肌肉的力量,起到預防痔瘡的作用。具體做法是:全身放鬆,端坐,將大腿夾緊,吸氣時腹部隆起,呼氣時腹部凹陷。呼吸5次後舌抵上齶,同時肛門上提,屏氣,然後全身放鬆。如此反複,每天做2次,每次重複20遍。
(4)定時排便:平時應養成每天定時排便的良好習慣,每次排便時間不宜過長。不要在排便時看書,以免注意力分散延長排便時間,致使肛周靜脈長時間處於緊張狀態,影響血液回流。倘若出現便秘,可適量服些麻仁丸等潤腸通便的中成藥,而不可濫用瀉藥,以免子宮收縮造成流產或早產。
要預防產後痔瘡,必須從孕期做起。由於子宮增大,盆腔內壓力增加是無法改變的,但可防止痔瘡的加重,如避免便秘,避免久立久坐,調整飲食等。產後,隨著胎兒的娩出,胃,小腸,大腸恢複到正常位置,由於壓迫因素的去除,腸蠕動變慢,加之分娩後盆腔肌肉及肛門周圍肌肉過分緊繃,會陰傷口疼痛及痔瘡痛,產婦不敢用力大便,產後多臥位,活動少,腹壁鬆弛,又多進食少渣食物,易發生便秘,使痔瘡加重。因此預防產後痔瘡,除孕期避免便秘外,還需在產後增加活動,進行盆底肌肉鍛煉,調整飲食,進食富含粗纖維的食物,減輕局部疼痛,如肛門冷敷或熱敷,亦可塗痔瘡油膏,或使用作用比較緩和的甘油栓通便。
怎樣預防產後肛裂
有的產婦喜吃羊肉、狗肉、薑湯等熱性和辛辣食物,長時間不吃或很少吃蔬菜、水果,加上產婦臥床休息,活動量減少,腸蠕動減慢,以致大便在腸道內停留時間過久,水分被吸收而過於幹燥、硬結,排便就困難。再者,產後腹肌鬆弛,盆腔壓力突然降低,直腸弛緩也易使大便儲存,從而發生便秘。一旦出現便秘,若強行排解,即很容易造成肛裂。
預防肛裂的方法是:產後盡早起床活動。自然分娩者產後1~2天可起床活動,初起床時可先進行輕微的活動,如抬腿、仰臥起坐、縮肛等,這對增強腹直肌能力、鍛煉骨盆肌肉、幫助排便、恢複健康很有益處。產婦食譜中除營養豐富的葷食外,應適當多吃些新鮮蔬菜、水果等,以增加大便容量;少吃或不吃熱性、辛辣食物,多吃魚湯、豬蹄湯,幫助潤滑腸道和補充足夠的水分,以防便秘。便秘的治療方法很多:①液狀石蠟30毫升,一次服,早晨服後,下午可排便。②酚酞100毫克,服後6~8小時可排便。③開塞露1支,插入肛門將藥物擠入直腸,10~20分鍾即可排便。
總之,防止產後便秘,是預防產後肛裂的關鍵所在。一旦發生便秘,應及時治療,切忌強行排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