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患者有症狀時服藥,一旦症狀好轉就停藥,這種打打停停是治不好高血壓的。更何況由於個體差異,有些患者已經達到重度高血壓水平,卻無任何症狀。
若僅憑自覺症狀來決定治不治高血壓是不正確的,有時惡性腫瘤已廣泛轉移,患者可能還自我感覺“良好”,卻已貽誤治療時機。
高血壓的危害性不亞於腫瘤,這絕非危言聳聽。高血壓會導致中風、心肌梗死、腎功能衰竭,其致死、致殘率是驚人的。因此,高血壓治療必須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廢。
②患者和家屬要主動與醫生溝通。
要對常用降壓藥的作用、不良反應有所了解;要遵醫囑按時服藥,用藥過程中有什麼問題要及時向醫生反映,以利於醫生調整用藥或治療方案,從而能最有效地控製高血壓。
要消除長期服藥會損害身體或產生耐藥性的顧慮和錯誤觀點,隻要用藥正確,上述擔心是多餘的。恰恰相反,不治療高血壓才會對身體造成損害。
③家中最好配備血壓計。
患者和家屬要學會測血壓,這樣可以隨時觀察血壓情況,並可根據血壓水平調整用藥劑量,也可作為醫生用藥的參考。
④可由醫生決定是否減量。
輕度高血壓患者經正規治療半年後,若血壓控製理想,可在醫生指導下適當減少用藥劑量;而中度高血壓患者血壓控製至少1年以上,再由醫生決定是否減少用藥劑量。
6.定時就醫不可少
高血壓患者中有很多是沒有症狀的,這在臨床約占一半的比率。這種類型的血壓呈階梯狀緩慢上升,由輕度到中度再到重度,患者能夠對這種緩慢升高的血壓逐步適應,所以即使血壓已很高,也可能無任何症狀和不適。無症狀性高血壓往往造成診斷治療不及時,比有症狀的高血壓更加危險。
許多患者因此突發腦出血、心梗等意外,臨終前才發現血壓過高,但已難以控製。對這類患者來說,定期監測血壓非常重要,一旦血壓出現問題,應立即前往就醫,不能跟著感覺走。
對付無症狀高血壓,最好的方法是盡早預防。有高齡、血脂異常、肥胖、心髒病等高危因素的人,都應該在家中常備血壓儀,一月或兩月就測一次血壓。
高危因素人群在出現高血壓的頭痛症狀時,往往亂吃止痛藥來止痛,而不是及時檢查,這也容易延誤高血壓的及時診治,甚至導致心腦血管意外事件的發生。
所以,高血壓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現血壓異常情況要及時去醫院診治,不能自己盲目吃藥。
當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波動較明顯時,往往出現頭暈、頭痛、困倦、乏力或失眠等臨床症狀。高血壓患者一旦發生不適,應及時就醫治療,避免意外發生。
有些高血壓患者發現自己的血壓控製不好就開始頻繁換醫生,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對控製高血壓不利。
高血壓有很多類型,最普遍的是一種原因不明的原發性高血壓,需要持續規律地進行降壓治療。高血壓患者通常需要1~2個月的時間才能達到比較滿意的療效。
如果短時間內單純根據血壓值就頻繁地更換就診醫生,會導致醫生無法判斷藥物對患者以往的血壓控製是否真正有效,也難以選擇適合病人的治療方案。
任何疾病,包括高血壓治療都是有一個過程的,其實醫生對病人的治療也是一個不斷調整的過程。
因此,高血壓患者就診最好能固定醫生,這樣從初診到複診,醫生對病人的情況會逐漸了解,從而進行整體把握。如果經常換主治醫師,這個過程可能又要從頭開始,對病人來說得不償失,甚至還可能延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