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用的刮痧手法
麵刮法
麵刮法是最常用的刮拭方法。手持刮痧板,向刮拭的方向傾斜30°~60°,以45°最為普遍,依據部位的需要,將刮痧板的1/2長邊或全部長邊接觸皮膚,自上而下或從內到外均勻地向同一方向直線刮拭。麵刮法使用於身體平坦部位的經絡和穴位。
平刮法
手法與麵刮法相似,隻是刮痧板向刮拭的方向傾斜的角度小於15°,而且向下的滲透力也較大,刮拭速度緩慢。平刮法是診斷和刮拭疼痛區域的常用方法。
曆刮法
刮痧板角度與刮拭部位呈90°垂直,刮痧板始終不離皮膚,並施以一定的壓力,在約1寸長的皮膚上做短間隔前後或左右的摩擦刮拭。這種刮拭方式主要用於頭部穴位。
3.拔罐降壓療法
火罐法屬單純拔罐法,為臨床最常用的拔罐療法,一般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講是泛指各種拔罐方法,狹義則專指用火力排氣的撥罐方法。這裏係指後者而言。
凡竹罐、陶瓷罐、玻璃罐均可用於火力排氣法。根據病情和應拔部位不同,可選用不同“罐法”的操作方法。罐具型號大小,可按病情和部位選用。
常用的拔罐手法
留罐法:又稱坐罐法,是指罐拔在應拔部位後留置一段時間的拔罐方法。適用於以寒邪為主的疾患。髒腑病、久病及病位局限者,多選用此方法。如經絡受邪(外邪)、氣滯血淤、皮痹、麻木、消化不良、神經衰弱、高血壓等病症,用之均有療效。
閃罐法:是指將罐吸拔在應拔部位後隨即取下,如此反複一拔一取的一種拔罐法。若連續吸拔20次左右,又稱連續閃罐法。凡以風邪為主的疾患,如肌膚麻木、疼痛、病位遊走不定者,如肌肉萎縮、局部皮膚麻木或機能減退的虛弱病症及中風後遺症等,多采用此法。此外,由於此法屬於充血拔罐法,拔後在皮膚上不留瘀紫斑,故較適合麵部撥罐。
走罐法:走罐法又稱推罐法、拉罐法、行罐法、移罐法、滑罐法等,是指在罐具吸拔住後,再反複推拉、移動罐具,擴大施術麵積的一種拔罐方法。此法兼有按摩作用,在臨床中較為常用。凡某些經絡、髒腑功能失調,沉寒痼冷、積聚,經脈、氣血受阻,筋脈失養等疾病,如外感、皮痹、高血壓、胃腸功能紊亂、心悸、失眠、寒濕久痢、坐骨神經痛、痛風、肌肉萎縮等均可選用。
此外,還有以下幾種拔罐手法:
密排罐法
這種方法多用於身體強壯的年輕人。
指罐法
此法需要先用手指按穴位或揉患部再拔罐。
提罐法
通過肌膚的上下移動,可以震蕩與之相應的內髒增強其功能。
搖罐法
手指對留在皮膚上的罐具進行有節奏的搖動。
轉罐法
通過增大對所留罐具的旋轉力量,達到促進血液循環的目的。
不同類型高血壓的拔罐療法
現代醫學認為,高血壓病與年齡、職業、環境、肥胖、高血脂、嗜酒、吸煙有關。一般分為肝火偏旺、痰濁上擾及腎虛火旺3種類型。
一、肝火偏旺
(一)症狀
頭痛眩暈,麵紅目赤,口幹口苦,急躁易怒,便秘尿黃,舌紅苔黃。
(二)治法
①方法一
(1)選穴
大椎、曲池、足三裏、陽陵泉。
(2)定位
大椎:在背部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處。
曲池:在肘橫紋外側端。
足三裏:在小腿前外側。
陽陵泉:在小腿外側,坐位,屈膝成90°,膝關節外下方,腓骨小頭前緣與下緣交叉處的凹陷處,為取穴部位。
(3)拔罐方法
采用刺絡拔罐法,用梅花針在上述各穴輕叩刺,以具體皮膚發紅或微出血為度,再拔罐,留罐10分鍾,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②方法二
(1)選穴
肝俞、行間、太衝、俠溪。
(2)定位
肝俞:在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行間:在足背側,第1、第2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
太衝:在足背側,第1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由第1、第2趾間縫紋向足背上推,至其兩骨聯合緣凹陷處,為取穴部位。)
俠溪:在足背外側,第4、第5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3)拔罐方法
采用刺絡拔罐法,用梅花針在上述各穴輕叩刺,以皮膚發紅或微出血為度,再拔罐,留罐10分鍾,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二、痰濁上擾
(一)症狀
看東西時感覺物體在旋轉,頭重如被布裹住一樣,胸悶、惡心、嘔吐,脘腹不適,胃口差,精神疲倦。
(二)治法
(1)選穴
中脘、內關、足三裏、豐隆。
(2)定位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
內關:在前臂掌側,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
足三裏:見前。
豐隆:在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距脛骨前緣2橫指(中指)處。
(3)拔罐方法
用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鍾。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三、腎虛火旺
(一)症狀
頭痛頭暈,耳鳴,眼花,頭重腳輕,腰膝酸軟,失眠多夢,急躁易怒。
(二)治法
(1)選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