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景嶽全書》(1 / 3)

包羅萬象的“全書”

名醫張景嶽

張景嶽,名介賓,字會卿,號景嶽,別號通一子。是明代傑出的醫學家,為溫補學派的代表人物,其學術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張景嶽生於嘉靖四十二年,原籍四川綿竹,後遷居會稽山陰。他從小就喜愛讀書,廣泛接觸諸子百家和經典著作。其父張壽峰是定西侯門客,素曉醫理。因此張景嶽幼時就從父學醫,有機會學習《內經》。14歲的時侯隨父到京師,曾拜名醫金英為師學習醫術。成年後從軍,遍曆東北各地。卸職後回鄉,專攻醫學,並把其學識和經曆融入到醫學之中,很快成為名醫,求診者絡繹不絕。57歲時,返回南方,專心從事於臨床診療,著書立說。崇禎十三年去世,終年78歲。

張景嶽早年推崇丹溪之學。朱丹溪推崇“陽有餘陰不足”,但當時很多醫者偏執一說,保守成方,不善吸取精華,濫用寒涼,很多時候導致滋膩傷脾苦寒敗胃,成為醫學界的時弊。景嶽在多年豐富臨床實踐中,逐漸擯棄朱丹溪的學說,力主溫補。他還特別針對朱丹溪之“陽有餘陰不足”創立“陽非有餘,真陰不足”的學說,創製了許多著名的補腎方劑。他著書立說出於糾偏補弊的需要,對後世產生了較大影響。但因其用藥偏於溫補,世稱王道,使當時很多庸醫借以藏拙,產生濫用溫補的偏向。

張景嶽非常重視《內經》,對《素問》、《靈樞》進行了30多年研究,認為《內經》是醫學至高經典,學醫者必應學習。後來根據個人體會,以類分門,中年以後,編撰《類經》三十二卷,此書成於天啟四年。《類經》分經文為十二類、若幹節,根據相同的內容,擬定標題,題下分別納入兩經原文後詳加注釋,條理井然,便於查閱,其注頗多闡發。景嶽思路開闊,對《內經》精研深刻,各家著作瀏覽甚廣。《類經》集前人注家的精要,加以自己的見解,敢於破前人之說,理論上有創見,注釋上有新鮮,編次上有特色,是學習《內經》重要的參考書。

張景嶽晚年綜合自己的學術思想,臨床各科、方藥針灸等,著成《景嶽全書》64卷。此書成書於其卒年1640年。《景嶽全書》內容豐富,囊括理論、本草、成方、臨床各科疾病,是一部全麵而係統的臨床參考書。景嶽才學博洽,文采好,善雄辯,文章氣勢宏闊,議論縱橫,多方引證,演繹推理,邏輯性強,故《景嶽全書》得以廣為流傳。由此可見,張景嶽的學術成就無疑是巨大的,對祖國醫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傳說故事——張景嶽學“醫道”

一天,天氣很好,張景嶽心情舒暢地出門遊曆。一路上風景迷人,這時,張景嶽遇到了一位名號為“東藩之野”的老人。老人一眼就看出了張景嶽為醫道中人。閑聊中老人說:學醫問診,你一定要慎重啊!

張景嶽受教地說:“醫雖小道”,可是也關係到人的性命,弟子不敢不慎重。

老人聽了這話很不高興,斥責張景嶽說:什麼叫“醫雖小道”!你簡直是一點都不理解“醫”這個字!你既然說這是性命攸關的事情,為什麼會是“小道”?你這種認識簡直膚淺到了何種地步!

張景嶽一聽,有點傻了,原來是自己的話裏有漏洞,於是就接著請教:先生您還得再給深入地指點一下。

老人自己平靜了一下自己的心情,接著說: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啊,有了性命,才有三教、五倫,才有我們賴以生存的社會,所以我們說這個“醫道”,它是生命的守護之道。可是,醫學的道理太深奧了,裏麵的學問也太大了,所以要學習醫道就必須要有過人的智慧。另外還必須非常的善於判斷事物,善於找到問題的中心點,如果不這樣,您很快就會被複雜的情況給搞暈了,那樣還能給人瞧什麼病啊!

張景嶽聽著,大為吃驚。老人接著說:所以說一個人如果懂了醫藥的道理,那麼安定社會的道理也就懂了,社會興亡的道理也就懂了,行軍打仗的道理也就懂了,生死出入的道理也就懂了。

張景嶽聽得也很神往,就問:那怎麼才能到達這個地步呢?

老人說:我們學醫,不是僅僅學習醫學那些知識就完了,你應該知道,我們儒家是要讓人修心的,要把自己的心修到至誠的境界,這是儒家的自我修養的方法;還有佛教,講究反省自己,有沒有造過什麼孽障,如果有就要悔悟,還要持戒,這也是修自己的心,達到大慈大悲的境界。一個好的醫生,要同時用儒家和佛家的方法來修煉自己的心!要使自己的心精誠專一,全身心地為了患者!隻有達到了這個境界,那才可能成為一個好的醫生啊!

老人接著說:你還說醫是小道,怎麼能這麼說醫學呢?學醫是件多麼慎重的事情,一點都馬虎不得,一絲錯誤都不容許你犯,“醫道難矣,醫道大矣,是誠神聖之首傳,民命之先務矣”!你需要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將學問融會貫通起來,領悟到醫藥和這個世界各種學問的關係,然後達到對醫學知識的那種心領神會的境地,用你的全身心去領悟醫學的道理,隻有這樣,你才會真正明白到醫道的奧秘!願你能夠好自為之。

張景嶽當時聽了這番話,覺得自己是汗流浹背,很慚愧。回家後經過仔細的思考,頓時有了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他終於看到了醫學的至高境界是什麼樣的,同時,他也知道了自己的差距在哪裏,於是,他放下了一切雜念,從此專心致力於醫學。

倡導形神共養,頤養天年

對於張景嶽的養生思想,他認為養生首先要以命門為本,陰陽並重。張景嶽指出,命門為先天本,元氣之根,內餘真陰真陽,是髒腑陰精、陽氣的發源地,生命的根本之原,因此在養生方麵具有特殊的意義。同時張景嶽也十分重視陰精的作用,主張養生應陰陽並重,不可有偏,以陰陽互根之故。其在《類經附翼》指出,“欲知所以生者,須察乎陽,察乎陽,察其衰與不衰。欲知所以存亡者,須察乎陰,察陰者,察其壞與不壞,此保重之要法也。”

另外張景嶽還強調養生要治形寶精,形神共養。我國古代養生,不論醫、道、儒、釋,都重視養“神”。張景嶽則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治形寶精,形神共養的養生觀點,認為形神不能截然分開。在《景嶽全書》中張景嶽指出,“吾所以有大樂者,為吾有形,使吾無形,吾有何樂。”這裏就強調了形神並養,以形為神之宅。因此,“善養身者,何不先養此形以為神之宅”。養形的關鍵在於寶其精血,即“善養生者,必寶其精”,通過養精血來達到養形的目的。對於養形與養神的關係,張氏在《類經》中作了很好的說明,他講到,“人察天地陰陽之氣以生,借血肉以成其形,一氣周流於其中以成其神,形神俱備乃為全體”。並指出“神雖由精氣化生,但統馭精氣而為運用者,又在吾心之神”。所以形神共養,才能形神互養,才能全體頤養天年。

張景嶽談養生還要求重視先天,優生優育。張景嶽認為先天稟賦的強弱對人的壽夭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並在《景嶽全書》中講到,“先天強厚者多壽,先天薄弱者多夭”。因此,養生需重視先天,而先天的保養又特別強調胎孕保健,這與父母的關係十分密切。其具體內容有如下三個方麵:第一,重視房室保健,提倡房事和諧。房事生活是否和諧直接關係到子嗣的健康。房事和諧不僅對夫婦自身健康有利,而且還為子女的健康壽夭打下先天的基礎。第二,節欲強身,保精全血,是優生的重要手段之一。人之壽限往往決定於胎孕之前,胎孕之前宜節欲,保精全血,以固先天之本。胎兒既成,更宜節欲,以免盜泄母氣,動搖先天之本。第三,合理飲食,保養胎元,滋養先天。張景嶽認為孕婦應合理飲食,使胎兒營養充足。但又不可拘執,他指出,“凡飲食之類,則人之髒氣各有所宜,似不必過於拘執,唯酒多者不宜”。這兒特別指出孕婦必須忌酒,“酒性淫熱,非唯亂性,並且亂精……精不充實,則胎元不固”。由此可見,孕婦飲酒過度,有傷胎兒先天之慮,不可不慎。

當然,先天稟賦固然重要,後天的調養也是不可忽視的。張景嶽在重視先天的同時,更強調後天調養,認為健康長壽的關鍵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他在《類經》中指出,“所謂天定則能勝人,人定亦能勝天”。先天察賦責在父母,而後天修養則在自己,而且體質強弱是可以轉化的,知養者弱能轉強,不知養者,強可轉弱。張景嶽在《景嶽全書》中對這個道作了充分的論述,“先天強厚者多壽,先天薄弱者多夭,後天培養者壽更壽,後天所削者夭更夭,兩天俱得其全者,耆艾無疑也。”由此可知,人的夭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本身的攝養得宜與否,人的主觀能動性在攝生保健中起著主導作用。因此,“人定勝天”的養生觀,是以人的因素為第一的養生觀,是所有養生思想的先決條件與基礎。

重視中年調理也是張景嶽養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年既是人生的黃金階段,又是人體生命活動由盛轉衰的時期。人到中年就開始出現的一係列生理變化,這些變化是許多老年病的起因,張氏十分重視人體生命活動變化的這一規律,明確指出,“人於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則再振根基”。同時還告誡人們不要人為地加速這種生理功能的自然衰變過程,不要“恃其少壯,無所不為”。青年時期自恃身體強壯,不注意養生,對生育、情誌、勞傷、嗜欲、飲食等不加以節製,常使人身精氣大為虧乏,造成不良後果。而到了中年後,就務必要想辦法去挽回這些已經失去的東西,這樣才能夠減少老年時的患病幾率,保持健康長壽。

傳說故事——張景嶽醫治老翁

有一位老翁,雖然身體一直不好,但由於養生有道,年齡活到了七十多歲,這次他突然患了傷寒。發病以後,家裏人知道不好,這處理不當老人的性命堪憂,於是就立刻請來了張景嶽。

張景嶽一診斷,發現這老人身體也太弱了,無力托邪外出。於是就用了溫補的藥,來輔助他的正氣。就這樣,調理了十天。這個時候,老人的正氣開始足了,有把邪氣往外頂的意思。在這種情況下,老人突然開始打寒戰了,這是正氣在做托邪外出的努力。寒戰一打就是一早晨,按照一般的規律,那是先打寒戰,然後出一身的汗,這邪氣就隨著汗被排出去了,可這位老人,打了一早晨的寒戰,也沒出汗,而且還冷得厲害,於是連忙請來了張景嶽。

張景嶽一看,診斷出這是正氣仍然不足,於是就給老人開了“六味回陽飲”,藥用人參、附子、炮幹薑、炙甘草、熟地、當歸等。老頭喝下藥之後,不一會兒就大汗如雨。不想這汗一直出到中午,還沒有停的意思。這下老頭的家人全傻了,這可怎麼是好,沒汗發汗,可這汗該怎麼收呢?

此時張景嶽又告訴老人的家人,把剛才的那個藥,再熬一遍,然後給他喝!大家聽了都暈了,吃了一次,就出了這麼多的汗,若再服,事兒可就大了。看大家麵有疑色,張景嶽胸有成竹地說:這裏麵是有道理的,請大家就相信我吧,沒有問題的。

於是,又給老人服了這“六味回陽飲”,結果,很快這汗就止住了,老人的神情也恢複了常態。再稍加調理以後,老人就痊愈了。

《景嶽全書》中的養生智慧

先天稟賦與後天調養

醫典妙語

以人之享賦言,先天強厚者多壽,先天薄弱者多夭。後天培養者,壽者更壽;後天斫削者,夭者更夭……若以人之作用言,則先天之強者不可恃,恃則並失其強矣。先天之弱者當其慎,慎則能勝天矣。

——《景嶽全書》

養生智慧——個人體質與養生

《景嶽全書》中講到:從人的身體素質來說,先天強健的人長壽,先天羸弱的人短命。如果先天強健的人後天注意培護調養,會更加長壽;先天羸弱的人後天又故意戕害摧殘自身,會更加短命……從人的作用來說,先天強健的人不要自恃強健而無所顧忌,否則將會失去這種先天的優勢。先天羸弱的人應該謹慎小心,這樣便能勝過先天強健的人。

對於中醫的體質學說,是強調整體觀念、因人而異、辨證調養。中醫認為,個人的體質與先天稟賦和後天調養都有關係。這兒所講的體質,有身體素質、形體質量、個體特質等多種含義,是指個體在生命過程中,在先天稟賦和後天獲得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等方麵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征。

其中,先天稟賦是指子代出生以前在母體內所稟受的一切,包括父母生殖之精的質量;父母血緣關係所賦予的遺傳性;父母生育的年齡、身體狀態,以及在母體內孕育過程中母親是否注意養胎和妊娠期疾病所給予的一切影響。先天稟賦是體質形成的基礎,是人體體質強弱的前提條件。這取決於於父母遺傳、受孕妊娠、胎兒保健等多種因素。對於一個已經出生的個體而言,先天稟賦是不可改變的。但是,個人體質卻可以通過後天的調養來進行改善,重視陰陽平衡、氣血調和、經絡通活、髒腑保養,那麼身體就會逐漸變得強健。

而後天調養包含的方麵也很多,如飲食生活起居、精神情誌,以及自然社會環境因素等方麵。因此,體質是個體在遺傳的基礎上,在內外環境的影響下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形成的。所以作為父母來說,要想孩子以後身體健康,那麼就要從受孕妊娠開始調養,讓孩子出生後先天稟賦良好。孩子出生之後更要重視對孩子身體的調養。可根據孩子的體質狀況,注意在生活環境、季節氣候、食物、藥物、鍛煉等方麵來調養孩子的身體。實際上,出生時體質較好的孩子可因調養不當而使體質變弱,而先天不足的孩子,隻要後天調養得當,也能使其體質增強。

對於個人來說,因為先天遺傳因素所形成的體質,是人一生體質的基礎,但這種基礎並非一成不變,在後天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它將逐步發展變化。而這些後天的因素,包括了膳食營養、生活起居、勞欲、精神狀態等多個方麵。一般來說,重視個體在這些方麵的調養,則可彌補先天不足,使體質由弱變強;若在這些方麵放縱自己,不加注意,那麼就算先天稟賦良好,也可因過度損耗,使體質由強變弱。因此,不管個人的先天稟賦如何,都要重視後天的調養。

《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講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意思是說正氣內存,外邪便不可幹,重視精神的保養和體質的調養,則可以減少或避免疾病的發生。因此,要想身體強健,就要重視後天的調養,在膳食營養、生活起居等方麵多加注意。此外,調養還要根據個人的具體體質來確定。

對於陰虛體質者來說,調養的原則是補陰清熱,滋養肝腎。陰虛體質者關鍵在補陰,因此在精神方麵要注意“恬淡虛無”、“精神內守”。在工作中,對非原則性問題,少與人爭,以減少激怒,要少參加爭勝負的文娛活動。在飲食方麵應保陰潛陽,宜清淡,遠肥膩、厚味、燥烈之品。可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魚類等清淡食物,對於蔥、薑、蒜、韭菜、花椒、辣椒等辛味之品則應少吃。另外還要重視節製性欲,精屬陰,陰虛者性生活太過會傷精,所以應該節製性生活。

對於陽虛體質者來說,保養的原則是祛陽祛寒,溫補脾腎,陽虛者關鍵在於補陽。在精神調養方麵要善於調節自己的情感,去憂悲、防驚恐和喜怒、消除不良情緒的影響。在飲食調養方麵要多食有壯陽作用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鹿肉、雞肉等。另外還要加強體育鍛煉,“動則生陽”,陽氣旺盛了,陽虛體質自然就得到了改變。

眼目疾病方

益陰腎氣丸:熟地(二兩,酒洗)、生地歸尾(酒洗)、丹皮、五味、山藥、山茱萸、柴胡、茯苓、澤瀉(各二錢半),煉蜜丸,桐子大,水飛朱砂為衣。每服五六十丸,空心淡鹽湯下。治足三陰虧損,虛火上炎,致目睛散大,視物不的,或昏花緊澀,作痛羞明,或卒見非常等證,其功與六味還少丹同類。

明目地黃丸:熟地黃、生地黃(各一斤)、牛膝(三兩)、石斛、枳殼、杏仁(去皮尖,炒)、防風(各四兩),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前鹽湯下。治男婦肝腎俱虛,風邪所乘,熱氣上攻,翳障,目澀多淚。

加減駐景丸:熟地、當歸(各五兩)、菟絲子(酒煮,八兩)、枸杞、車前子(炒)、五味子(各二兩)、楮實子、川椒(炒,各一兩),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前溫酒下。治肝腎氣虛,兩目昏暗,視物不明。

滋陰地黃丸:熟地(一兩)、歸身(酒製)、黃芩(各半兩)、天冬(焙)、甘草(炙)、枳殼、柴胡、五味子(各三錢)、人參、地骨(各二錢)、黃連(三錢)、生地(酒洗,一兩半),煉蜜丸,桐子大。每服百丸,食前茶湯下,日三服。治足三陰虧損,虛火上炎,致目睛散大,視物不清,或昏花緊澀,作痛羞明,兼眵多燥熱赤爛者。

還睛散:川芎、龍膽草、草決明、石決明、荊芥穗、甘菊花、茺蔚子、楮實子、白茯苓(各一兩)、白蒺藜(炒)、木賊、甘草(各七錢)、川椒(炒出汗,一錢),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下,日三服。治翳膜遮睛,昏澀淚出,瘀血肉攀睛。忌一切雞魚濃味,及蕎麥麵熱物。

八味還睛散:白蒺藜(炒去刺)、防風、甘草、木賊、山梔仁(各七錢)、草決明(一兩,炒)、青葙子(二錢半,炒)、蟬蛻(二錢),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麥門冬湯調服。治肝肺停留風熱,翳膜遮睛,痛澀眵淚。

還睛丸:白術、菟絲子(製)、青葙子、防風、羌活、白蒺藜(炒去刺)、密蒙花、木賊、炙甘草(等份),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白湯送下,空心食前,日二服。治男婦風毒上攻,眼目腫痛,怕日羞明,多眵,陷澀難開,瞼紅爛,瘀肉攀睛,或暴赤痛甚,又治偏頭痛止頭風,皆有奇效。

固本還睛丸:天門冬(酒浸一宿,另研如泥)、麥門冬、生地黃(酒浸焙)、熟地黃(酒洗,各三兩)、人參、白茯苓、幹山藥、枸杞(各兩半)、川牛膝(酒洗)、石斛(酒洗)、草決明(微炒)、杏仁(去皮另研)、枳殼(麵炒黃)、菟絲子(酒浸煮)、甘菊花(用小金錢,各一兩)、羚羊角(細銼取淨末)、烏犀角(銼用)、青葙子(微炒)、防風(去蘆,各八錢)、五味子(焙幹)、炙甘草、黃連(去須)、白蒺藜(取仁)、川芎(各七錢)、上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六十丸,鹽湯下。治遠年一切目疾,內外翳膜遮睛,風弦爛眼,及老弱人目眵多糊,迎風冷淚,視物昏花等症,悉皆治之。

助陽和血湯:黃芪、當歸(酒洗)、柴胡、炙甘草、防風(各五分)、升麻(七分)、白芷(三分)、蔓荊子(二分),水煎熱服。治眼發之後,猶有上熱,白睛赤色,隱澀難開而多眵淚等證。

芎辛散:細辛(二分)、川芎、蔓荊子(各五分)、甘草、白芷(各一錢)、防風(一錢半),水二盞,煎一盞,臨臥溫服。治兩眼風熱,晝夜隱澀難開,羞明惡日,視物昏暗,赤腫而痛。

明目細辛湯:細辛、麻黃、羌活、蔓荊子、防風、本川芎、荊芥穗、白茯苓(各四分)、生地黃、歸尾(各八分)、花椒(七粒),水二盅,煎八分,食後、臨臥稍熱服。治兩目發赤微痛,羞明畏日,怯風,惡燈火,多眵隱澀,鼻塞流涕,津唾稠粘,大便微硬。

決明夜光散:石決明、夜明砂(各二錢)、豬肝(一兩),上以藥為末,乃將竹刀切肝為二片,鋪藥於內,合定,用麻皮縛之,以米泔水一碗,用砂鍋煮至半碗,臨臥連肝、連汁俱服之。治眼目夜昏,雖有燈月亦不能視。

石斛夜光丸:石斛(酒洗,五錢)、人參、生地、熟地(酒洗)、麥門冬、天門冬、白茯苓、防風、草決明、黃連(酒炒,各一兩)、羚羊角(鎊)、犀角(鎊)、川芎、炙甘草、枳殼(麵炒)、青葙子(微炒)、五味子(炒)、肉蓯蓉(酒洗去鱗,炙,各五錢)、牛膝(酒洗)、白蒺藜(炒去刺)、菟絲子(製)、家菊花、山藥、杏仁、枸杞(各七錢),上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酒、鹽湯任下。治神水散大,昏如霧露,眼前黑花,睹物成二,久而光不收斂,及內障瞳人淡白綠色。

當歸龍膽湯:當歸、龍膽草(酒洗)、黃芩(酒炒)、黃柏(酒炒)、芍藥(各八分)、黃連、甘草(各五分)、防風、羌活、升麻、柴胡、五味子、石膏(各五分),水二盞,煎一盞,去,入酒少許。臨臥熱服。治眼中白翳。忌言語。

蟬花散:蟬蛻、甘菊花、穀精草、羌活、甘草(炒)、白蒺藜(炒)、草決明、梔子(炒)、防風、密蒙花、荊芥穗、木賊、川芎、蔓荊子、黃芩(各等份),上為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下。治肝經風熱,毒瓦斯上攻,眼目赤痛,及一切內外翳障。

明目羊肝丸:黃連(三兩)、家菊花、龍膽草、石決明、人參、當歸、熟地、枸杞、麥冬、牛膝、青鹽、黃柏、柴胡、防風、羌活(各八錢)、肉桂(四錢)、羯羊肝(一具,烙幹為末),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溫湯下。治肝虛風熱,冷淚赤澀,內外障眼。

黃連天花粉丸:黃連(酒炒)、天花粉、家菊花、川芎、薄荷葉、連翹(各一兩)、黃芩、梔子(各四兩)、黃柏(酒炒,六兩),上為細末,滴水丸,梧子大;或用蜜丸。每服五七十丸,或百丸,食後、臨睡茶湯下。治兩眼赤痛,眵多燥,緊澀羞明,赤脈貫睛,髒腑秘結。

黃連人參膏:宣黃連、人參(各五分或一錢),上切碎,用水一小盅同浸,飯鍋蒸少頃,取出冷定,頻點眼角自愈,或於臨用時研入冰片少許更妙。治目赤癢痛。一方但用人乳浸黃連頻點中。一方用黃連少加生白礬,以人乳浸蒸,點抹眼角大效。

光明丹:製甘石(一兩)、朱砂(一錢)、硼砂(二錢)、輕粉(五分)、冰片(三分)、麝香(一分),以上用乳缽研極細,收貯為君。如眼赤腫痛,加乳香、沒藥各五分;內外翳障,加珍珠五分,膽礬二分。爛弦風眼,加銅綠五分,黃丹五分;或以諸藥合一,以治諸般眼疾。上各研為細末,並一處再研二日,用瓷器密收,勿令泄氣,點、服絕妙。治一切風熱上壅,兩目赤腫澀痛,爛弦風眼,及內外翳障。

點鹽法:用海鹽(二斤,揀淨),以百沸湯泡,濾取清汁,於銀石器內熬取雪花白鹽,瓷器盛貯。每早用一錢擦牙,以水漱口,用左右手指互以口內鹽津細洗兩眼大小內,閉目良久,卻用水洗麵。明目,去昏翳。大利老眼,得補法之良。能洞視千裏,明目堅齒,極妙之法,蘇東坡手錄。目赤不明,昏花老眼,惟宜此法,大效。

耳病藥方

桂星散:官桂、川芎、當歸、石菖蒲、細辛、木通、木香、白蒺藜(炒去刺)、麻黃(去節)、甘草(炙,各一錢)、白芷梢、天南星(煨裂,各錢半),水二盅,蔥白二根,紫蘇五葉,薑五片,煎八分,食後服。一方加全蠍去毒一錢。治風閉耳聾。

複元通氣散:青皮、橘紅(各四兩)、甘草(炙,三寸)、連翹(一兩),上為末。熱酒調服一二錢。治諸氣閉澀耳聾,及腹癰、便癰、瘡疽無頭者,能止痛消腫。

補腎丸:巴戟(去心)、幹薑(炮)、白芍藥、山茱萸、人參、當歸、熟地黃、遠誌(製)、肉蓯蓉(酒浸)、菟絲子(製)、蛇床子、牡丹皮、附子(炮)、石斛、細辛、澤瀉、桂心、甘草(各二兩)、石菖蒲(一兩)、茯苓(半兩)、防風(一兩半)、羊腎(二枚),上為末,將羊腎用酒煮,研爛,仍加酒煮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鹽酒送下。

聰耳益氣湯:治腎虛耳聾。人參(一錢)、炙甘草、當歸(酒洗)、白術(各五分)、橘紅、菖蒲、防風、荊芥(各三分)、升麻、柴胡(各二分),上水煎服。治腎虛耳聾。

耳明礬散:枯礬、龍骨(研,各二錢)、黃丹(飛,錢半)、幹胭脂(七分)、麝香(少許),上為細末。先須以棉杖纏拭去膿,不用棉杖蘸藥引入耳中。如無幹胭脂,即以濟寧油胭脂同枯礬拌擦如粉用之。又,紅玉散:枯礬、幹胭脂、麝香三味,等份用。治膿耳。一方:單用枯礬,吹入即愈。

耳流膿方:用菖蒲根水洗淨,搗取汁,先以棉將耳中膿水攪淨,然後將蒲汁灌入蕩洗數次,全愈最妙者。

白龍散:枯礬、黃丹、龍骨(各五分)、麝香(一分),上為極細末。先以棉杖子展盡耳內膿水,用藥一字,分摻兩耳,日二次。勿令風入。治小兒腎熱上衝於耳,生膿作痛,或因沐浴水入耳中,亦令作膿,謂之聤耳,久而不愈則成聾。

百蟲入耳:用香油滴入耳中即出。《本事方》用白膠香燒煙熏耳中,暖即出。一方用蔥涕灌入,活者即出。一法用生薑擦貓鼻,其尿自出,取尿滴入,蟲即出。或以麻油滴耳則蟲死。或以炒芝麻枕頭,則蟲亦出,但不若貓尿之捷也。蜈蚣入耳。用薑汁滴入,或韭汁、雞冠血滴入俱好。

暴聾灸法:用小蒼術一塊長七分,一頭削尖,頭截平,將尖頭插入耳內,平頭上用箸頭大艾炷灸之,輕者七壯,重者十四壯,覺耳內有熱氣則效。又方:用雞心檳榔一個,將臍內剜一窩如錢眼大,實以麝香,坐於患耳內,上以艾炷灸之,不過二三次即效。

塞耳聾:用大蒜一瓣,一頭剜一坑子,好巴豆一粒,去皮,慢火炮令極熟,入在蒜內,以新棉裹定塞耳中。

龍腦膏:龍腦(一分)、椒目(五分)、杏仁(去皮,二分),上件搗研勻,棉裹棗核大,塞耳中,日二易之。

杏仁膏:治耳中汁出,或痛或膿。上用杏仁炒令赤黑,研成膏,棉裹內耳中,日三、四度易之,或亂發裹塞之亦妙。一方治耳卒痛或水出,用杏仁炒焦為末,蔥涎拌和為丸,以棉裹塞耳,又治耳聾兼有膿。

通聖散:穿山甲(炙)、螻蛄(各五分)、麝香(一分),上為細末,以蔥涎和劑塞耳,或用少棉裹塞之,或用蔥管盛藥末塞耳中。

通耳法:磁石(用活者,如豆一塊)、穿山甲(燒存性,為末,一字),上二味,用新棉裹塞患耳內,口中銜生鐵少許,覺耳內如風雨聲即愈。

麵鼻疾病方

川芎散:川芎、本細辛、白芷、羌活、炙甘草(各一兩)、蒼術(米泔浸,五兩),上咀。每服三錢,水一盞,薑三片,蔥白三寸,煎服。治風寒鼻塞。

辛夷散:辛夷、川芎、細辛、白芷、升麻、防風、羌活、炙甘草、木通(各等份),一方有蒼耳子(減半)上為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下。治肺虛為四氣所幹,鼻內壅塞,涕出不已,或氣不通,不聞香臭。

溫肺散:升麻黃、丁香(各一錢)、羌活、葛根、炙甘草、防風(各五分)、麻黃(不去節,二錢),水二鍾,蔥白二莖,煎八分,食遠熱服。治閉塞陽明鼻塞。

細辛膏:細辛、川芎、川椒、黑附子(炮,去皮臍)、幹薑、茱萸(各二錢半)、桂心(三錢)、皂角屑(錢半),上將諸藥用米醋浸過宿,次用豬脂二兩熬油,入前藥,煎附子色黃為度,以棉蘸藥塞鼻中。治鼻塞腦冷,清涕常流。

蒼耳散:蒼耳子(炒,二錢半)、辛夷仁、薄荷葉(各五錢)、白芷(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蔥湯或茶清食後調下。治鼻流濁涕不止,名曰鼻淵。

神愈散:細辛、白芷、防風、羌活、當歸、半夏芎、桔梗、陳皮、茯苓,十般等份銼和同,三錢薄荷薑煎服,氣息調勻鼻貫通。治風熱在肺,鼻流濁涕,窒塞不通。

醍醐散:細辛(半兩)、川芎(一兩)、薄荷(一兩半)、川烏(炮,去皮臍)、白芷、甘草(各二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蔥茶湯或薄荷湯下。治傷風鼻塞聲重。

防風湯:防風、麻黃、官桂(各半兩)、升麻、木通(各一兩)、梔子(七枚)、石膏(三兩),上咀。每服水一盞,煎七分,空心溫服。治鼻塞不聞香臭。

防風湯:防風(一兩半)、人參、麥冬、炙甘草、川芎、黃芩(各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沸湯調服,食後,日三服。治鼻淵腦熱滲下,濁涕不止,久而不已,必成衄血之證。

荊芥散:荊芥穗(四兩)、防風、杏仁(去皮尖)、白蒺藜(炒,去刺)、僵蠶(炒)、炙甘草(各一兩),上為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下。治肺風酒鼻赤。

腦漏秘方:用絲瓜藤近根三五尺許,燒存性,為細末,酒調服之即愈。治鼻中時時流臭黃水,甚者腦亦時痛,俗名控腦砂,有蟲食腦中。

黃白散:白礬、雄黃、細辛、瓜蒂(炒,各等份),上為細末,以雄犬膽汁為劑,如棗核,塞鼻中。治鼻、肉、鼻痔等症。

細辛散:北細辛、瓜蒂(等份),上為末,棉裹如豆大,塞鼻中。治鼻有肉,不聞香臭。

菖蒲散:菖蒲、皂角(等份)上為細末,每用一錢,棉裹塞鼻中,仰臥片時。治鼻內窒塞不通,不得喘息。

輕黃散:輕粉、杏仁(去皮尖,各一錢)、雄黃(五錢)、麝香(少許),上四味,用乳缽先研杏仁如泥,後入雄、麝、輕粉同研極細,瓷盒收蓋。每有患者,不拘遠近,於臥用箸頭蘸米粒許點肉上,隔一日臥點一次,半月見效。治鼻中肉。

二神散:大黃、樸硝(等份),為末,津調塗鼻上。治赤鼻久不瘥。

酒鼻粉痔:亦名硫黃散。硫黃、輕粉(各一錢)、杏仁(五分),上為末,用蜜酒調,於臥時塗上,早洗去,效。或用津唾調搽更妙。又方:隻以銅綠為末,晚時切生薑蘸擦之。

點痣去斑:用鍛石水調一碗如稠糊,揀好糯米粒全者,半置灰中,半露於外,經一宿,灰中米色變如水晶。若或麵或手有黑痣黑靨及紋刺者,先須針頭微微撥破,置少許水晶者於其上,經半日許,靨痣之汗自出,乃可去藥,且勿著水,二三日則愈。

麵鼻雀斑:白芷、甘菊花(各三錢,去梗)、白果(二十個)、紅棗(十五個)、珠兒粉(五錢)、豬胰(一個),上將珠粉研細,餘俱搗爛拌勻,外以蜜拌酒釀燉化,入前藥蒸過,每晚搽麵,早洗去。

麵瘡二方:麵上暴生瘡,用生杏仁搗爛,以雞子清調如煎餅,至夜洗麵敷之,旦洗去,數十次愈。指甲抓破麵,用生薑自然汁調輕粉敷破處,無痕。

止鼻衄方:龍骨為細末,吹入鼻中少許即止。凡九竅出血者,用此皆能治之。

止鼻衄歌:石榴花瓣可以塞,蘿卜藕汁可以滴,火龍骨可以吹,水煎茅花可以吃。又:牆頭苔蘚可以塞,車前草汁可以滴,火燒蓮房可以吹,水調鍋煤可以吃。

鼻衄蒸法:用草紙折十餘層,井花水濕透,分發貼頂心中,以熱熨鬥熨之,微熱不妨,久之即止。治衄如湧泉不止者。

鼻塞不通蔥熨法:但用蔥頭,以繩束成一把,去根頭實處,切成寸長一餅。先以熨鬥烙蔥一麵令熱,置頂心囟會穴處,乃以熨鬥或火從上熨之,俟鼻內作蔥氣方住。未通,再作餅熨之。其有嬰兒傷風,鼻塞不能吮乳者,但用大南星為末,以生薑自然汁和作薄餅,用兩掌合暖置囟上,片時即通。

硝石散:硝石、人中白(等份)、冰片(少許),上為末,用一字,吹入鼻中。治風邪犯腦,患頭痛不可忍,不問年歲。

通關散:細辛(如無真者,不用亦可)、薄荷、葉、牙皂角(等份),上為細末,以紙撚少許入鼻內,候得噴嚏口開,隨進湯藥。治卒然牙關緊急,腰背反張,藥不能咽,或時毒癰腫,鼻塞氣閉等證。

傳說故事——張景嶽止鼻血

有一位少年,剛結完婚不久,就患了外感傷寒的病。七天以後,突然就開始鼻子出血了,一開始大家還以為這是病要好了呢,因為張仲景說過,外感病中鼻子出血和身上出汗是一樣的,都是邪氣外出的途徑,民間也有這種說法,說感冒了,鼻子出血就是要好了。但這位少年這次的反應顯然和大家想的都不一樣,這血是從鼻子裏不斷地流出,從早晨辰時開始,到了下午的申時,流了差不多有一鬥的血!

當時的場景非常恐怖,血就那麼滴滴答答地流著,沒人能止住,此時再看這位少年,已經是奄奄一息,就連呼吸都開始微弱了。當張景嶽被請來的時候,第一個印象就是少年病危,此時這位少年的身體已經是冰冷了,眼睛也已經直了,這血還滴滴答答地往外淌呢,於是趕快診脈。

少年的父母在身邊嚎啕大哭,給張景嶽的診斷帶來了很大的幹擾。經過細心的診斷,他張景嶽判斷出,這位是個虛陽浮越的上熱下寒證。於是,馬上給少年開了自己的“鎮陰煎”,重用熟地,然後用少量的肉桂等藥引火歸原,其思路就是把腎中的腎陰補足,這樣使得陽氣有所依托,然後再引火歸原。

少年家裏馬上就按照張景嶽的方子給這個少年服下去了。結果,一付藥以後,鼻子裏的血就不出了,身上也開始感覺溫暖,然後張景嶽再根據這個少年的身體情況,又調理了一下,這個病就痊愈了。

這是張景嶽第一次治療這種鼻腔的出血,從那以後,凡是碰到這個證候的,張景嶽全是這麼治療的,而且治療得很是神速,頗有奇效。張景嶽自己也很自豪,他說這“鎮陰煎”雖然是金匱腎氣丸的思路,但是,用在這種病證上療效就十分顯著。

口舌疾病方

玄參散:玄參、黃芩、黃柏、梔子仁、大黃、前胡、獨活、犀角屑、麥冬、升麻、炙甘草(各等份),上麵的藥切碎。水一盅半,煎七分,每服五錢,不拘時溫服。治滿口並舌生瘡,連齒齦爛痛。

清涼飲子:黃芩、黃連(各二錢)、薄荷、玄參、當歸、芍藥(各錢半)、甘草(一錢),水二盅,煎八分,不拘時服。大便秘結,加大黃二錢。治上焦積熱,口舌咽鼻幹燥。

清熱化痰湯:貝母、天花、枳實、桔梗(各一錢)、黃芩、黃連(各錢二分)、玄參、升麻(各七分)、甘草(五分),水煎服。治上焦有熱,痰盛作渴,口舌腫痛。

冰柏丸:薄荷葉(蘇州者)、黃柏(等份)、硼砂(半之)、冰片(一分),上為末,生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噙化。治舌瘡口瘡。

上清丸:砂仁、桔梗(各一錢)、月石(二錢)、冰片(一分)、甘草、玄明、粉訶子(各一錢)、百藥煎(八錢)、蘇州薄荷葉(一兩六錢),為極細末,煉蜜丸,芡實大。臨睡含化一丸。或為小丸,茶清送下。治口舌生瘡,咽喉腫痛,止嗽清音,寬膈化痰,極效。

聖金散:黃藥子(一兩)、青黛(一錢),上為細末。每服一錢,食後新汲水調下,日二服。治舌上出血不止。

金花煎:黃柏(三兩)、黃連(五錢)、梔子(二十枚),上咀。以水二升,浸一宿,煮三沸,去滓。頓服。一方用酒浸煮。治舌上出血如簪孔。

飛礬散:白礬(飛)、百草霜(等份),上為細末。撚糟茄自然汁調服,若口噤,灌之妙。治木舌漸腫大滿口,若不急治即殺人。

黃柏散:黃柏(不拘多少,塗蜜慢火炙焦為末),上每服二錢,溫米飲調下。舌上出血重出。治舌出血不止,名曰舌衄。

升麻黃連丸:升麻(半兩)、黃連、黃芩(酒炒)、生薑、檀香、甘草(各二錢)、青皮(半兩),上為細末,湯泡蒸餅丸,彈子大。每服一丸,不拘時,細嚼,白湯下。治多食肥甘,口臭穢惡。

丁香丸:丁香(二錢)、川芎(二錢)、白芷(五分)、炙甘草(一錢),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棉裹一丸噙化。治口臭穢。

應手散:梅花、冰片。為末。搽舌上,應手而收,重者須用一錢方收。治傷寒舌出寸餘,連日不收。

陰陽散:亦名赴筵散。黃連(一兩)、幹薑(炒黑,三錢),為細末。幹摻口瘡上,涎出即愈。治口瘡效。

綠雲散:黃柏(蜜炙)、青黛(等份),上為細末。臨臥用少許摻舌咽津妙。治口瘡爛臭久不愈。

細辛黃柏散:黃柏、細辛(等份),上為末敷之,或摻舌上,吐涎水,再敷,須旋合之。治口舌瘡。

白蠶黃柏散:黃柏(蜜炙)、白僵蠶(直者,新瓦上烙幹斷絲),上為細末。用少許敷瘡上,吐涎。治口糜。

硼砂散:硼砂、青黛、龍腦、薄荷、石膏(各等份),上為極細末。每用少許,臨臥敷口中。治口瘡。

黃蓮樸硝散:黃連、樸硝、白礬(各五錢)、薄荷葉(一兩),上為粗末,用臘月黃牛膽將藥入膽內,風前掛兩月取下。如遇口瘡,旋將藥研細敷之,去其熱涎即愈。治口瘡絕妙。

柳華散:黃柏(炒)、蒲黃、青黛(真者)、人中白,上等份,為末敷之。摻口瘡天竺黃月石(等份)冰片(少許)為末摻之。治熱毒口瘡。

碧雪:蒲黃、青黛、硼砂、焰硝、甘草(等份),上為細末。每用少許摻舌上,細細咽下,或飲涼水送下,頻用之效。或用砂糖丸,芡實大,每服一丸,噙化下咽妙。治一切熱壅,口舌生瘡,舌強腮腫,咽喉腫痛等症。

絳雪:硼砂(一錢)、朱砂(三錢)、馬牙硝、寒水石(飛,各二錢)、冰片(半字),上為細末。每用一字,摻舌上,咽亦不妨。喉痛者吹入咽中。治口瘡舌瘡,咽喉腫痛。

皂角散:皂角(不蛀者四五把,去皮核,炙焦)、荊芥穗(二錢),上為細末,以米醋調塗腫處。治重舌喉痹。

千金口臭方:用香薷一把,以水一鬥,煮取三升,稍稍含漱咽之。亦治舌上出血如簪孔。

口齒方:用北細辛一兩,煮取濃汁熱漱,冷即吐之,立效。治口臭穢及齒慝腫痛。

齒牙疾病方

神功丸:黃連(酒洗)、砂仁(各五錢)、生地、甘草(各三錢)、當歸、木香、藿香葉、升麻、蘭葉(各一錢,無亦可),上為末,以湯浸蒸餅和丸,綠豆大。每服百丸或二百丸,白湯食遠服。治多食肉人口臭不可近,牙齒疳蝕,牙齦肉脫血出,並治血崩血痢,腸風下血,及逆氣上行等證。

立效散:防風(一錢)、升麻(七分)、炙甘草、細辛葉(各三分)、草龍膽(酒洗,四分),上用水一盅,煎五分,去滓。以匙抄在口中,痛處少時,立止。如多惡熱飲,更加草龍膽一錢。此法不定,宜隨寒熱多少臨時加減。若惡風作痛,須去草龍膽,加草豆蔻、黃連各五分,累用得效。治牙痛不可忍,痛連頭腦項背,微惡寒飲,大惡熱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