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本草綱目》(3 / 3)

三個人互相一遞眼色,換了個人與老道走,走著走著,秀才突然抽出刀來,把道士的頭又砍下來。他怕道士再活過來,就把道士的皮給扒了。他心想,這下你活不了了吧?

沒過多久,三人又看到道士在前麵走,三人嚇得腿直打哆嗦!可那老道好像有意在等他們。於是,打了聲招呼,又換了個秀才跟老道走。這秀才自以為機靈,趁道士不注意,把道士的頭割下來了,又扒了皮,還怕道士活過來,就把道士給搗成了漿糊。

這下,三個秀才放心了,因為道士變成了肉漿,肯定不會再活了,沒人會跟他們要那寶貝了。然而,他們正走著,聽到前麵有人喊他們,三人抬眼一看,扭頭就往回跑。這是為什麼?原來那喊他們的人正是那道士。

道士趕上來,指著他們:“你們讀書人,竟做此等殘暴之事!得了,就讓你們永世受這苦吧!”他指著秀才甲:“你必須生來被人砍頭。”又一指秀才乙:“你不僅被砍頭,還要被剝皮。”再一指秀才丙:“你為人更惡,你將被砍頭剝皮,之後還得被搗成糊!”說著,道士手一揮,三人霎時不見,化成了地裏的三株青苗,一個被割了頭吃,那是韭菜;一個被去了頭剝了皮吃,就是大蔥;第三個被人剁了頭剝了皮再搗碎了吃,那就是大蒜啦。

夏日良藥車前草

醫典妙語

其子,味甘,寒,無毒。主治氣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濕痹。久服輕身耐老。淋瀝,不欲食,養肺強陰益精,令人有子,明目療赤痛。去風毒,肝中風熱,毒風衝眼,赤痛障翳,腦痛淚出,壓丹石毒,去心胸煩熱。導小腸熱,止暑濕瀉痢。

其草及根,味甘,寒,無毒。主治金瘡,止血衄鼻,瘀血血瘕,下血,小便赤,止煩下氣,除小蟲。主陰。主泄精病,治尿血,能補五髒,明目,利小便,通五淋。

——《本草綱目·草部》

養生智慧——車前草的養生妙用

車前草,又叫當道、牛遺、牛舌草、車輪菜、地衣。春初生苗,累年生長者可長到一尺多長,中間有數條莖,花開得很細密,青色稍有點紅,所結果實紅黑色。五月采草,七八月采實。

車前草的葉、根、果實都可以入藥。《本草綱目》中記載,將車前子曬幹研成末,每次服用二錢,用車前子葉煎湯衝服,可治小便血淋疼痛;將車前子研成末,酒送服用一方寸匕,可治難產胎兒不出;將車前子、幹地黃、麥門冬等份,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服之,長時間服用,可治久患內障。

除了在藥方中應用,車前草還是一種味道鮮美的野菜,車前草嫩芽中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春暖花開時,地頭路邊都會長出許多葉片肥厚碩大的車前草來。采車前草嫩葉芽,洗淨,開水燙後,用清水漂洗數次,去苦味,再涼拌、炒菜或做湯均可。

以下向大家介紹幾種車前草的食療方:

車前草粥:鮮車前草30克,大米50克,蔥白2莖。將車前葉、蔥白擇淨,放入藥罐中,浸泡10分鍾後,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為稀粥服食,每日1劑,持續一個禮拜。可利濕通淋,清熱明目。適用於熱結膀胱引起的小便不利,淋瀝澀痛,肝經風熱引起的目赤腫痛,視物昏花,及暑熱瀉泄,肺熱咳嗽,痰多稠等。

車前燉小肚:鮮車前草90克,豬小肚250克。將車前草、豬小肚洗淨,豬小肚切成小塊,同入鍋內,放調料適量,加水用小火煎熬,約4個小時左右即可。此膳食可利濕清熱、利尿通淋。主治尿道炎、膀胱炎、眼結膜炎、白帶過多等。

車前草拌豆腐:鮮嫩車前草葉芽250克、豆腐幹150克。將車前草洗淨,滾水中焯熟,涼水漂去苦味,瀝幹,加鹽醃10分鍾,擠水切細,加香油拌勻。豆腐幹切絲,在滾水中焯一下,用涼水淋過,放入盛車前草的盤內,加白糖、醬油、味精拌勻後食用。此膳食可清肝明目。

傳說故事——車前草的由來

在西漢時一位叫馬武的名將,一次,他的軍隊在邊疆被敵軍圍困。當時正是六月,酷熱無雨。由於缺食少水,軍隊人馬饑渴交加。很多將士都出現了肚子脹痛,尿痛血紅,點滴艱澀的病狀。隨軍的醫生診斷為尿血症,但軍隊被圍困,糧食都成問題,哪裏有藥物來醫治。

有一名馬夫名叫張勇,這個人很細心。有一天他忽然發現他管的三匹馬都不尿血了,而且精神也大為好轉。他便留意觀察了馬的活動,發現馬在時不時地啃食附近地麵上生長的牛耳形的野草。於是他就想,大概是馬吃了這種草所以不尿血了,不妨我也拔些來試試看。於是他拔了一些草,煎水一連服了幾天,感到身體舒服了,小便也正常了。

張勇把這一發現報告了將軍馬武。馬武大喜,立即號令全軍吃這牛耳形的野草。幾天之後,軍隊裏患病的人和馬都逐漸好轉。

馬武問張勇,你是在哪兒發現的這牛耳形的野草?張勇向前一指,回答道,將軍,那不是嗎?就在大車前麵。

馬武哈哈大笑,真是天不亡我,好個車前草!於是整頓人馬,趁士氣大振時衝出了重圍。從此,“車前草”一名就這麼被叫了下來。

婦科良藥益母草

醫典妙語

此草及子皆充盛密蔚,故名茺蔚。其功宜於婦人及明目益精,故有益母、益明之稱。味辛、甘,微溫,無毒。明目益精,除水氣,久服輕身。療血逆大熱,頭痛心煩。產後血脹。舂仁生食,補中益氣,通血脈,填精髓,止渴潤肺。治風解熱,順氣活血,養肝益心,安魂定魄,調女人經脈,崩中帶下,產後胎前諸病。久服令人有子。

——《本草綱目·草部》

養生智慧——益母草的養生妙用

益母草,又叫茺蔚、益明、貞蔚、野天麻。喜愛生長在近水的濕處。春天開始發芽進入夏季後高三四尺,其莖呈方形如黃麻莖,它的葉如艾葉但背麵是青色的。一梗有三葉,葉有尖細的分叉。一節長一寸左右,節節生穗,叢簇袍莖。四五月間穗內開小花,紅紫色,也有淡白色的。有大小如同篙子的細子四粒,呈褐色。益母草的子和莖都能入藥。

對於其子,本草綱目中講到:“味辛、甘,性溫,無毒。聰耳明目、輕身,使人肌膚潤澤,精力旺盛,不易衰老,益精,除水腫。長期服用可以輕身。治血逆高燒、頭痛心煩,產後血脹。補中益氣,通血脈,增精髓,止渴潤肺。治風解熱,順氣活血,養肝益氣,安魂定魄,調婦女經脈,治非經期大出血或出血不斷、產後胎前各種病。長期服用令婦女有孕。

對於其莖,本草綱目中講到:“味辛,微苦,性寒,無毒。主治蕁麻疹,可作湯洗浴。搗汁服用,主治浮腫下水。消惡毒療腫,乳癰及丹毒等,都可用益母草莖葉塗拭。另外,服汁,可下死胎,治產後血脹悶。將汁滴入耳內,主治耳聾。搗碎可敷蛇蟲毒。用來作駐顏的藥,可令人容顏光澤,除粉刺。活血破血,調經解毒。治流產及難產,胎盤不下,產後大出血、血分濕熱、複感風邪,血痛,非經期大出血或出血不斷,尿血、泄血,瀉血痢疾痔瘡,跌打後內傷及瘀血,大小便不通。

益母草最大的功效是治療婦女孕前產後諸多疾病,以及其他一些婦科的疑難雜症。《本草綱目》中記載:在端午節采開紫花的益母草,連根莖花籽陰幹,煎成膏。此膏可根據病症的差異,用不同的湯調下,如前臍腹痛,可用米湯送下;胎動不安,或流血不止,可用當歸湯送下;產後,用童便調下二三服,能安魂定魄,調順血氣,百病不生;如死胎及胎盤不出,或橫生難產,都可用炒鹽湯送下;產後大出血,眼發黑,血熱口渴,煩悶如見了鬼神,狂叫不省人事,用童便和酒化下,如果產後流血不止,積血成塊刺疼,上衝心胸的,也可用此法,產後大出血,可用糯米湯送下;產後紅白帶多,可煎阿膠艾草湯送下;產後大便頻繁,可用棗湯送下;產後痢疾,可用米湯送下,產後中風,牙關緊閉,半身不遂,失音不能說話,可用童便調酒化下。

另外,益母草還有養顏的功效。據《本草綱目》載:五月五日收帶根的益母草,曬幹燒灰,用商陸根搗汁後加醋,和入搜集來的灰作成餅,在炭火上烤。貯藏半年後才使用,可作養顏的藥,能潤滑肌膚,治粉刺黑斑。

需要注意的是,益母草所含的益母草堿甲、乙及水蘇堿、油酸等,雖然能顯著增強子宮肌肉持久的收縮和緊張性。但是在妊娠期間,這種持久的收縮和緊張會減少胎盤的血供,加速胚胎的娩出,在妊娠早期會增加流產的危險,在晚期就會出現早產。所以懷有寶寶的女性朋友在選擇服用益母草時,最好在醫生的建議下擇時服用。

以下向大家介紹一些益母草的食療方:

益母草煮雞蛋:益母草60克,雞蛋2個。將益母草與雞蛋同煮至熟,蛋去殼,再煮片刻。每日1劑,分2次吃蛋飲湯。可活血調經。

益母草粥方一:鮮益母草汁10克,鮮生地黃汁40克,鮮藕汁40克,生薑汁2克,蜂蜜10克,粳米100克。先以粳米煮粥,待米熟時,加入上述諸藥汁及蜂蜜,煮成稀粥即成。每日2次,溫服。病愈即停,不宜久服。此粥可滋陰,養血,調經,消淤,解渴,除煩。適用於婦女月經不調、功能性子宮出血、產後血暈、惡露不淨、淤血腹痛以及吐血衄血、咳血、便血等。需要注意的是,煮製時宜用砂鍋,不宜用鐵鍋。凡大便溏薄者、脾虛腹瀉者忌用。吃粥期間應忌蔥白、薤白、韭白。

益母草粥方二:益母草汁10毫升,生地黃汁、藕汁各40毫升,生薑汁20毫升,蜂蜜10毫升,粳米100克。將粳米煮粥,待米熟時加入上述諸藥汁及蜂蜜,煮成稀粥即可,早、晚各服1次,病愈即停,不宜久服。此粥能活血化瘀,止血調經。主治血瘀型無排卵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症見陰道出血量多,血色暗紅,質地黏稠多塊,下腹疼痛,腰酸痛,麵色、唇色偏暗。

傳說故事——益母草的由來

從前有一戶姓張的人家,家裏的老爺子死了,剩下的老大娘沒兒子,隻有一個十六七歲的閨女。母女倆過著缺人少錢的苦日子。老大娘因為常常想念死去的丈夫,又發愁沒人給她們種地,日子一久,就生了病,病一天比一天沉重。她的女兒看到這種情況十分著急,請了好多醫生,吃了好多的藥,怎麼也不見效。

還好當時是秋天莊稼收淨的時候,張姑娘打好了主意:到山裏去找靈藥。因為她小的時候,爸爸、媽媽給她講故事,說山上的深山老穀裏,靈藥可多了,隻要不怕爬山,就能找到。這種靈藥,什麼重病都能治得好。

於是,她托隔壁的大娘替她照管媽媽,自己帶上幹糧,就出門去了。出了家門,張姑娘一直朝北走。一天,她來到一座山口,正想進山,突然遇到了一位白胡子老頭兒。這老頭好像知道她進山尋藥似的,並告訴她,隻要不怕艱苦,找到一個叫著“地上天”的地方,就能找到醫治母親病情的靈藥了。

張姑娘聽老頭兒的話高興極了,正想問這“地上天”在什麼地方,老頭兒就突然消失了,張姑娘這才明白,是遇到山裏的神仙了。於是張姑娘就打起精神進了山,餓了揀些地上的大鬆子吃,渴了就趴在山泉邊喝點清水,記不住走了多少天,終於找到了“地上天”這個地方。那裏的神仙給了她一袋靈藥,告訴她回家熬成膏子,給母親吃了病就會好。並給了她一袋種子,讓她回家灑在地上,以後得了母親這種病的人就有靈藥醫治了。

張姑娘一到家,馬上將靈藥熬成膏子,給母親吃了。沒過幾天,母親的病就好了。張姑娘和鄰居們都十分高興。張姑娘把口袋裏的靈藥種子,撒在了地邊上,春天長出了深綠色的嫩芽,夏天又長成了靈藥,秋天靈藥又結了種子,一年比一年多。婦女們有病的,便照著張姑娘傳的法子,熬靈藥治好了病。靈藥叫什麼名子呢?張姑娘像,這草治好了母親,就叫“益母草”吧。於是益母草就這樣傳了下來。

安胎止血論艾草

醫典妙語

艾草,苦而辛,生溫熟熱,可升可降,陽也。入足太陰、厥陰、少陰之經。灸百病。可作煎,止吐血下痢,下部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辟風寒,使人有子。作煎勿令見風。搗汁服,止傷血,殺蛔蟲。主衄血、下血,膿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止崩血、腸痔血,拓金瘡,止腹痛,安胎。苦酒作煎,治癬甚良。搗汁飲,治心腹一切冷氣、鬼氣。治帶下,止霍亂轉筋,痢後寒熱。治帶脈為病,腹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溫中、逐冷、除濕。

——《本草綱目·草部》

養生智慧——艾草的養生妙用

艾草,又名冰台、醫草、黃草、艾蒿。其生長在田野間,到處都有,但以覆蓋在道上及向陽的為最好。初春遍地生苗,莖似蒿,三五月采葉曬幹,陳久方可用。葉背呈白色,以苗短的為良。

艾草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在端午節的時候,人們喜歡把艾草掛在門口“避邪”。作為藥物,《本草綱目》中也有著詳細的記載:治傷害時氣,可用幹艾葉三升,水一鬥,煮一升,頓服取汗;治中風口噤,可用熟艾灸承漿穴,頰車穴,各五壯。治誤吞銅錢,可用艾蒿一把,水五升,煎一升,頓服便下;治風蟲牙痛,可化蠟少許,攤在紙上,鋪開艾葉,用筷子將艾葉卷成筒,燒煙,左右熏鼻吸煙滿口,嗬氣,即終止腫消;治鼻血不止,用艾灰吹入鼻中,也可將艾葉煎服;治盜汗不止,用熟艾二錢,白茯神三錢,烏梅三個,水一盅,煎八分,臨睡前溫服;治咽喉腫瘤,用青艾和莖葉一小把,用醋搗爛,敷於喉上。

另外,艾草還具有祛濕散寒、溫經止血的作用。艾草對多種細菌、病毒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所以如果對艾草合理利用,就能很好地防治感冒。取新鮮適量艾草加水煎服,然後發汗,對一般感冒性鼻塞、頭痛很有效果。經常食用艾草做的食品,也有預防感冒的作用。比如說艾草麵、艾草餅等。

人們通常還喜歡用艾草煮雞蛋。選用鮮艾葉20克、雞蛋兩個、紅糖25克。先將艾葉洗淨,放入鍋中,加水1000毫升,置武火燒沸,再用文火煮25分鍾,停火,過濾,收取藥液,備用;紅糖切成屑;雞蛋煮熟、去皮。將熟雞蛋放入鍋內,加入艾葉藥液和紅糖,置武火燒沸,再用文火煮8分鍾即成。此種食法可溫經止痛,散寒止血。適用於痛經,崩漏,胎動不安,腹中冷痛,皮膚瘙癢等症。

此外,艾草還是微量元素缺乏者最理想有效的食物。艾草含有大量的優質葉綠素,葉綠素又稱為綠色血液,有淨化與增血的功能,可抗過敏及末梢血管擴張作用。同時,艾草也擁有大量的維他命和礦物質,如維他命A、B1、B2、C與礦物質的鐵、鈣、磷等。

傳說故事——艾草的愛情傳說

相傳在唐朝,有一個叫崔煒的窮書生。一天,他在集市上看到一位孤苦零丁的乞丐婆,由於很多天沒有吃飯,餓得頭昏眼花,走路搖搖晃晃的,竟然撞倒了路邊一些喝酒人的酒。這些人氣勢洶洶地責罵乞丐婆,有的還動手想要揍她。

在一旁觀看的崔煒心裏非常同情乞丐婆。雖然他身無分文,但還是脫下自己的衣服來償還酒錢,為乞丐婆解了圍,排解了紛爭。可當他轉過頭來,乞丐婆竟然不見了。生性豁達的崔煒卻毫不在意,拍了拍身上的灰塵就回家了。

這天晚上,崔煒夢見有一條青蛇向他道謝:下午在街上多虧公子搭救。真是非常感激,特地送來一些艾草作為報答。這個艾草妙用無窮,它可以去除各種贅瘤腫塊,隻要敷上一點點就可以了,不要多用!希望它能幫你完成心願,娶一房賢妻。說完青蛇再次向他拜謝後,就消失了。

崔煒從夢中驚醒,想著夢中的情景,覺得真是不可思議。但是伸手一摸床邊,竟然真的有一束艾草。

過了不久,有一位姓任的大富翁的千金小姐得了一種怪病,頭上長了一顆大腫瘤,訪遍了各地名醫都沒能治好。於是任大富翁貼出告示:隻要有人醫好小女的病,我願將女兒許配給他。

崔煒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到了任大富翁的家,給任家小姐敷上艾草,果然如青蛇所說,不到兩天就消腫痊愈了。就這樣,崔煒娶了溫柔可愛的富家小姐為妻。而艾草的藥效也被人們廣為了解,一直流傳至今。

養生酒妙方

人參酒:人參30克,白酒500毫升。將人參入白酒內,加蓋密封,置陰涼處,浸泡7口後即可服用。酒盡添酒,味薄即止。口服。每次服20毫升,每日早、晚各服五次。功能補中益氣、通治諸虛。主治麵色萎黃、神疲乏力。氣短懶言、音低、久病氣虛、心慌、自汗、食欲不振、易感冒等症。

鹿茸酒:鹿茸10克,山藥30克,白酒0.5升。鹿茸切細片,山藥搗碎,置於淨瓶中,用好酒0.5升浸泡,封口。7日後開啟,過濾去渣備用。每日3次,每次5至10毫升,空腹飲用。能補腎陽,益精血,強筋骨。主治男子虛勞精衰,精血兩虧,陽痿不舉,腰膝酸痛,畏寒無力,骨弱神疲,遺尿滑精,眩暈耳聾;小兒發育不良,婦女宮冷不孕,崩漏帶下。

胡桃參杏酒:胡桃肉90克,杏仁60克,人參30克,黃酒1500毫升。前三味共搗細末,用紗布包好,浸入酒中,曆時21日後飲用。每日2次,每次l0至20毫升,早晚空腹溫飲。功能補腎,溫肺止咳喘。主治咳喘日久不止。但陰虛火旺者忌服。

當歸紅花酒:當歸30克,紅花20克,丹參15克,月季花15克,白酒1500毫升。以上四味藥共研細末,紗布包好,置酒中,密封浸泡7日。每日2次,每次15至20毫升,空腹溫飲。功能理氣活血,調經養血。適用於月經不調,痛經等。

枸杞菊花酒:菊花250克,生地250克,枸杞子100克,當歸100克,糯米3000克,酒曲適量。菊花、生地、枸杞子、當歸四味加水煮汁,去渣,另將糯米煮成飯,倒入藥汁拌勻,加酒曲,再拌勻,入酒壇內發酵,釀成酒。每日2次,每次15毫升。功能養肝益腎,滋陰補血,清熱明目。治肝腎不足,陰血虧損所致的頭昏目花,眼幹視蒙,腰膝酸軟等症。

五加皮酒:五加皮50克,當歸15克,牛膝75克,高粱米酒1000毫升。五加皮刮去骨,加當歸、牛膝入鍋中,加水煎煮40分鍾,去渣,加入高粱米酒中。每日2次,每次10至30毫升,早晚溫服。功能散風除濕,強筋壯骨。適用於風濕麻痹,四肢拘攣,腰腿酸軟無力,或膝痛不能屈伸者。

養生粥妙方

人參粥:人參5克,大米100克,白糖少許。將人參擇淨,切為薄片,用冷水浸半小時,水煎取汁,共煎兩次,二液合並,分為兩份,每取1份同大米煮粥,待熟時調入白糖,煮沸即成。每日2次,早晚各服1次。或將人參研為細末,待熟時調入粥中服食。此粥可大補元氣,補益脾肺,生津止渴,安神定誌。適用於氣虛欲脫,麵色蒼白,氣短汗出,肢冷,脈微欲絕,及脾肺虧虛,津傷口渴,失眠多夢,心性怔忡等。

蓮米粥:蓮米100克,白糖少許。將蓮米擇淨,研為細末,用冷水適量調勻。鍋中加清水適量煮沸後,下蓮米粉煮為粥糊,待熟時調入白糖,煮沸即成。每日1劑。此粥可補脾澀腸,固腎澀精。適用於脾虛久痢不止,或噤口痢,腎虛遺精,早泄,小便頻數等。

燕麥粥:燕麥、大米各50克,白糖適量。將燕麥、大米淘淨,同放鍋內,加清水適量煮粥,待煮至粥熟後,白糖調味服食。每日1劑,連續3至5天。此粥可益肝和胃,消食化積。適用於肝胃不和所致的食欲不振,納差食少,大便不暢等。

龍眼肉粥:龍眼肉10克,大棗5枚,大米100克,白砂糖適量。將龍眼去皮取肉,大米淘淨,大棗去核,與龍眼、大棗同放鍋中,加清水適量,煮為稀粥。每日1至2劑。喜好甜食者,可加白糖適量同煮服食。此粥可養心安神,健脾補血。適用於心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失眠,健忘,貧血,脾虛泄瀉,浮腫,以及神經衰弱,自汗盜汗等。

雞肝粥:雞肝、大米各100克,調味品適量。將雞肝洗淨,切細,與大米同放鍋中,加清水適量,煮為稀粥,待熟時調入蔥花、薑末、花椒、食鹽、味精等,煮沸即成。每日l劑。此粥可養血明目。適用於肝血不足所致的頭目眩暈,視力下降,眼目幹澀及各種貧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