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黃帝內經》(1 / 3)

長壽之道

一問一答成書《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我國古典醫籍中現存最早的一部醫書,在整個中醫的發展過程起著重要的作用。該書中闡述的理論,一直以來指導著整個中醫學術的發展,是學習中醫不可缺少的一部經典讀物,也是現代中醫院學生學習中醫時必讀的醫書。

書中的黃帝是古代的帝王,姓公孫氏,又因他生於“軒轅之丘”,又名“軒轅氏”,再因建國於有熊,又名“有熊氏”。他戰勝了蚩尤以後,成為天子,“因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所以稱“黃帝”。《黃帝內經》假托黃帝一問,醫學家岐伯一答的形式來論述,因此冠以“黃帝”二字。

《黃帝內經》現分為兩本書,一是《黃帝內經·素問》,簡稱《素問》;二是《靈樞經》,簡稱《靈樞》。《黃帝內經·素問》中的“素”字,可作根本解釋;“問”就是黃帝問岐伯的意思。《靈樞經》中的“靈樞”二字,明代名醫張景嶽有這樣的解釋:“神靈之樞要,是謂靈樞”。人身屬於陽的精氣叫神,屬於陰的精氣叫靈,是說這本書論述了“神”與“靈”的關鍵扼要的內容。

傳說故事——《黃帝內經》的由來

對於《黃帝內經》的由來,民間流傳著許多傳說。相傳黃帝時期出現了三位名醫,分別是雷公、岐伯和俞跗。他們的醫道非常高明,其中又以俞跗為最。有一次,俞跗在過河時,發現一個掉河裏淹死了的女人被幾個人打撈出來準備埋葬,俞跗擋住他們詢問死者掉進水裏多長時間。抬屍體的人說,剛掉進水裏,撈上來就斷氣了。俞跗讓他們把屍體放在地上,先是摸了摸死者的脈搏,又看了看死者的眼睛,然後又讓人找來一條草繩,把死者雙腳捆綁好,倒吊在樹上。開始大家都不理解俞跗為什麼要這樣做。死者剛一吊起,就大口大口地往外吐水,直到不吐時,俞跗才叫人慢慢將死者解下來,仰麵朝天放在地上,雙手在死者的胸脯上一壓一放。最後他拔掉自己的幾根頭發,放在死者鼻孔上觀察了一陣,發現發絲緩緩地動了動,才放心地對死者家裏人說:“她活過來了,抬回家好好調養吧!”

在俞跗晚年的時候,黃帝派倉頡、雷公、岐伯三人,用了很長時間,把俞跗的醫術整理出來,纂成卷目。後三人把該卷目注以黃帝的名字,著成了《黃帝內經》。

另外還有一說是:黃帝在打獵的時候看到受傷逃走的熊和老虎利用藥草養傷而受啟發,命令雷公和岐伯二人,經常留意山川草木,蟲鳥魚獸,看它們如何生存。雷公、岐伯按照黃帝的吩咐,對自然界的飛禽走獸,草木花卉等,都詳細地加以觀察和記錄,進行研究和試驗,直到最後確認什麼東西能治什麼病為止,再由黃帝把它正式整理出來,這就是我國最早的《醫案》和《本草》。後世人為了不忘黃帝的功德,綜合了黃帝時期的名醫的醫術,定名為《黃帝內經》。

像聖人那樣養生能活百歲,像賢人那樣養生多長壽

《黃帝內經》是我國最早的醫學著作,其雖為醫書,但強調“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因而也包含了豐富的養生智慧。所以說到養生智慧,不得不從《黃帝內經》說起。

所謂養生,就是根據生命的發展規律,通過保養、調養、補養等手段來達到保養生命、健康精神、增進智慧、延長壽命的目的。一說起養生,我們就自然而然地聯想起它與抗病防衰,延年益壽有關。人憑借天地之氣而生,順應著四季變化規律而成長,上至君王,下至民眾,沒有一個不想永葆生命的。

《黃帝內經》中提出了“聖人”和“賢人”兩種概念:“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於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所謂“聖人”的,善於生活在天地之間的和氣之中,順逆著八麵來風的規律,這種人生活在世間,滿足著各種生活欲望。沒有煩惱的憤恨之情,既不想脫離現時的生活,也不願與世俗同流,外不讓身軀為世事所傷,內不使思想受俗情之累。把恬淡愉快作為修養的內容,把自在自得視為造就的終極,保持著肉體不衰,精神不耗,也可以活到百歲以上。

作為“賢人”則能夠取法天地、日月、星辰、陰陽、四時的自然變化規律,來指導自己的養生,時時處處,行住坐臥,都使自己合於大道,這樣也能延年益壽而活到很高的年紀。黃帝說賢人的壽命“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也就是說,遵照賢人的生活方式,可以有利於延年益壽,甚至可以活得很久。

所以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養生之道對於延年益壽的重要性。“上古之人”,由於遵循養生的法則,故能度百歲乃去;而“今時之人”違背養生法則,則半百而衰。因此,人壽命的長短,不在於時世之異,而在於人之是否善於養生。

那麼,人的壽命究竟能夠達到多少歲呢?這不僅使人想到了傳說中的一位養生長壽家——彭祖。彭祖,又名錢鏗,是上古五帝中顓頊的玄孫,據說他經曆了堯舜、夏商諸朝,到殷商末時,已七百六十七歲,相傳他活了八百多歲,是世上最懂養生之道、活得最長的人。

彭祖在巫文化的濃烈氛圍中出生並成長,繼承和發展了巫文化。在醫藥方麵,他用巫術為人們治病、驅邪、消災,因而被敬稱為“巫彭”。彭祖的長壽養生術以導引氣功為基礎,還包括了房中術、藥物術、膳食術等部分。

傳說故事——彭祖的傳說

關於彭祖民間流傳著許多有趣的傳說。據說一位名叫采女的美女來向他請教養生術,但是彭祖隻是給她傳授了一些藥物的運用方法。他對那女子說:到目前為止,我已經失去了49個妻子,54個子女,曆經了坎坷,我已經沒有什麼同情心了,你還是去請教別人吧。他還說:神仙雖然無所不能,但是不能和人類交往,我不想成為神仙,隻想過普通人的生活,同時永葆青春,這就需要養生。那個美女把這些養生的方法告訴了天子,天子經過試驗後,證明有效。於是就把彭祖關起來,又把知道秘密的人全殺掉。此後,彭祖也神秘地失蹤了。

而彭祖為什麼活到八百多歲就去世了呢,民間相傳是因為他多嘴的緣故,如果不是他多嘴,活八千歲也是易如反掌。據說閻王殿裏的生辰簿子上,彭祖那一欄剛好被訂住了,所以彭祖一直都沒有被鉤命的小鬼帶走。彭祖是很幸運,可他老婆卻太不幸運了。他老婆每轉一世,都要嫁給彭祖這個老頭子,因為彭祖不轉世,他們的姻緣就斷不了,無論她老婆怎麼轉世,都要嫁給彭祖。終於他老婆忍無可忍,在閻王爺麵前舉報了彭祖。閻王大怒,叫判官查彭祖的生辰記錄。判官把生辰簿子翻了無數遍,終於在裝訂縫裏找到了彭祖。閻王命令兩個小鬼立即捉拿彭祖歸案。可是彭祖已經活了八百歲了,閻王殿裏小鬼換了無數批,這兩個小鬼誰也不認識他,所以一直沒有捉到彭祖。於是閻王更加憤怒了,把罪過全加在這兩個小鬼身上,罰他們去西山洗煤,說什麼時候把煤洗白了,什麼時候就放他們投胎轉世。兩個小鬼在洗煤的時候恰好被彭祖遇到了,彭祖奇怪的說,我活了八百多歲了,還沒有聽說過煤可以洗白。兩個小鬼一聽,說好你個彭祖,我們到處找不見你,你倒自己跳出來了!於是彭祖就這樣結束了自己八百多年的陽壽。

生得壯與會養生是長壽的主要原因

醫典妙語

黃帝曰:人之壽夭各不同,或夭壽、或卒死,或病久,願聞其道。岐伯曰:五髒堅固,血脈和調,肌肉解利,皮膚致密,營衛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氣以度行,六腑化穀,津液布揚,各如其常,故能長久。

黃帝曰:人之壽百歲而死,何以致之?岐伯曰:使道隧以,基牆高以方,通調營衛,三部三裏起,骨高肉滿,百歲乃得終。

——《黃帝內經·靈樞》

養生智慧——先天稟賦與後天調養

《黃帝內經》指出,人的健康長壽,在於人的先天稟賦與後天調養,另外精神意誌也對養生防病有重要的影響。也就是說,人所以能長壽,必須具備體質強壯,五髒堅固六腑功能正常,營衛氣血和調,肌肉皮膚解利與致密等條件。而這些條件是和先天稟賦與後天調養密切相關的。一些人之所以中年而死,其原因在於先天稟賦薄弱,後天又不知調養。

由於先天稟賦或後天調養的影響,每一個人在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方麵呈現一些綜合穩定的特征,形成各種不同的體質。根據各種體質的不同特點,可以分為平和體質、氣虛體質、陽虛體質、陰虛體質、痰濕體質、濕熱體質、瘀血體質、氣鬱體質等等。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特別體質,隻有了解自己的體質,才會根據各種體質類型進行辨體防治,針對體質特征合理調養,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體育鍛煉,使自己的偏頗體質得以調整,增強體質,抗病防老。

此外,上文還提出了麵部的形態是長壽的重要標誌,這是因為麵部的形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個體先天發育的情況。方麵大耳、五官端正,一般是發育良好的標誌;而顏麵狹小,頭部畸形,五官不正,往往是先天發育不良的結果。發育是否良好,是決定健康長壽的一個重要條件。所以《靈樞》裏多篇都提到這個問題,並且把它與“天年”聯係在一起。這並非古人憑空想象出來的,而是經過長期觀察,有著客觀依據的,這與迷信的“相麵術”有著本質的區別。

另外精神意誌對養生防病也有密切的關係。意誌是人類特有的主觀能動性,養生防病就是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做好。《黃帝內經》中就說到:“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生活中多少人本身沒什麼疾病卻庸人自擾,憂鬱成疾,然後又意誌薄弱,性格悲觀而導致病情惡化,最終形成了不治之症。又有多少人因為意誌堅強,性格樂觀使嚴重的病情得到緩解並最終治愈。

傳說故事——老子氣功療病

相傳老子在82歲那年,生了一場大病,自感心慌,心口絞痛,出虛汗,胃不適等。吃了兩年藥,仍不見效。一天,他拖著病體來到一座山坡上,在一棵果樹下,他的病又複發了,想到自己不久可能就要離開人世,心中不免有些悲傷。就在此時,隨風飄過來一陣花香,他不禁精神一振,病體也有所緩解。他意識到悲觀的意念會加重病情,而樂觀的意念則會緩解病情。於是他在樹林中練起了天道治病的氣功方法來。經過三個周天的循環往複,他突覺病痛全去。後來,人們就把老子的氣功方法稱之為“練三丹”(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後人誤傳為“練仙丹”。老子的氣功治病,被後人歸結為氣功之中約靜功類,老子也由此被後人封為開創氣功的“祖師爺”。氣功是通過內向性意識的鍛煉,增強人體自我意識的控製能力,激發和強化人的固有功能,使人的身心達到高度和諧的境界。

養生之道

好醫生“治未病”

醫典妙語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養生智慧——花錢買不來健康

養生之道的一個重要方麵就是防重於治。高明的醫生治病,講究預防;平亂,注重在未亂之前。若病已形成之後才去治療,動亂已發生才去平定,就好像臨渴才去掘井,臨戰才去鑄造兵器,那就太晚了。

“不治已病治未病”就相當於“不治已亂治未亂”。就是說,把還沒有亂的地方好好地整理,別讓它再往下繼續影響。“夫病已成而後藥之”就相當於“亂已成而後治之”。已經生病了,然後再用藥,就相當於災難已經形成了再去挽救。

很多人認為自己現在還年輕,身體扛得住,即時享受完了以後生病也沒有關係。還有一句話,叫做“前半生用健康換錢,後半生用錢換健康”。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我們從現在開始就要徹底打消這個念頭。因為有這種想法的人吃藥,卻把人的靈魂全部排除在外,希望全靠物質的東西來解決,這是有問題的。花錢買不來健康,生病了再去治,就好像“渴而穿井,鬥而鑄錐”。當渴了以後,再去挖井是來不及的;打起仗來以後,再去造兵器那也是來不及的。所以,一定要在病還沒有成形的階段就及時把它控製住。

疾病還沒有來到就應該預先設法防止,因為疾病雖然還沒有發作,但是存在著得病的可能性和生病的必然性,俗話說得好,人吃五穀,哪能不生病,如偶然由於衣裳單薄而受了寒,略微吃得多了一點而肚子有些發撐,受寒就會害怕刮風,發撐就會食欲不振,這就是得病的可能性和必然性。這時,應當趕快喝點散風的藥物使他發汗,或接著吃些化積的藥物加速消化。

但是,如果你平時注重預防,使它要發生而發生不了,這就像敵人想來攻打我方,而我方就先派兵去抵擋,給對方來一個先發製人一樣,加強鍛煉,學會養生,把身體養得壯壯得,就很少會得病了。看待疾病就像對待人對待事一樣,在剛剛出現了可能性但還未變成必然性的時候,形勢在可能造成疾病也可能不會造成疾病之間,人如果加以防止,那麼就會止住。

體內正氣壓不過邪氣就會生病

醫典妙語

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兩實相逢,眾人肉堅。其中於虛邪也,因於天時,與其身形,參以虛實,大病乃成。氣有定舍,因處為名,上下中外,分為三員。

——《黃帝內經·靈樞》

養生智慧——養正辟邪

這兒提出的“兩虛相得,乃客其形”理論,深刻地闡明了外感者的發病機理,關係到邪氣和正氣兩個方麵。“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指出正氣充盛,外邪就無從侵入,疾病也就無從發生。“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說明邪氣隻有在正氣虛弱的情況下,才能乘虛侵襲人體而致病。

正氣虛弱是疾病發生的決定因素,外來邪氣是構成疾病的條件,這就是《內經》一再強調的內因為主的發病學理論。因中醫養生學特別注重培補人體正氣,因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當然,盡管疾病的發生以內因為主,但並不否定外邪在疾病形成過程中的作用。特別是疫癘邪氣,具有強烈的傳染性,在疫病發生中的重要影響更是不容忽視。因此,預防疾病,除了充實正氣外,還要注意“避其毒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