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與長壽,從古至今一直都是每一個人的願望和不斷追求的目標。今天,隨著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精神生活的日益豐富,人們更加渴望自己長命百歲、無病無災,希望能夠擁有一副好的身體去的創造生活、享受生活。

然而,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我們的生存環境也在不斷的遭到破壞,由此引發的各類疾病層出不窮。再加上社會競爭的不斷加劇,每一個人的生活壓力也在不斷的增加,精神過於緊張與身體過於勞累在不斷的侵噬著我們的健康。麵對每況愈下的身體狀況,麵對“四十歲前用健康換金錢,四十歲後用金錢買健康”的歎息聲,學會愛惜與保養自己的身體已經變得刻不容緩。

華夏文明五千年,中國有著輝煌燦爛的曆史。人類的進化已經充分表明了,我們的祖先能夠立足於這個世界是一個偉大的創舉,而學會用養生的方法來強健體魄、長命百歲,以求更好地生活於這個世上則是我們的曆代先賢們的智慧結晶。

早在遠古時代,我們祖先抱著“人定勝天”的信念在與大自然的那些妖魔鬼怪、虎豹魚蟲的鬥爭中,創造了各種原始的生存方式,談養生,生存是首要的,老祖先們可能不會想到養生二字,但是,讓自己健康地生存於這個世上,也可以算做養生學的雛形了。從殷商之前到西周,人類就已經有了各種保養自己身體健康的記載,直至春秋時期,莊子則明確提出了養生這一說法:養,即保養、調養、補養;生,即生命、生存、生長,和為一體養生就是保養健康長壽的生命。養生這門學問是獨具中華民族特色的保養身體的理論和方法的總和,身為華夏兒女,我們應當感到自豪。

兩漢時期彙集了前人所有養生防病智慧的《黃帝內經》橫空出世,它首次從醫學角度上探討養生問題。提出了調攝精神與形體,提高機體防病抗衰能力;適應外界環境,避免外邪入侵的養生思想總彙。為後世各類養生治病學說奠定了理論基礎。接著《神農本草經》出現更加完善了養生治病體係,把藥物與養生緊密的結合了起來。

隨著曆史的不斷推進,人類對養生智慧的研究與認識也在不斷的深入和細致,在《黃帝內經》的理論基礎上,各類蘊含著豐富養生智慧的傳世醫典不斷的出現在人類的麵前。從《中藏經》提出的運動養生,到《馬王堆漢墓醫書》談論的房事養生;從《傷寒雜病論》提出的辨證施治以養生,到《抱樸子》所推崇的返璞歸真的道家養生術;再從《養性延命錄》中的吐納引導養生術,到《食療本草》強調的飲食養生,人類的養生之道在不斷的細致與完善。

隋唐時代,養生智慧沿著前人的理論與實踐繼續發展,孫思邈的《千金要方》主張靜養,又強調運動;強調節欲,又反對絕欲;強調飲食療,又主張藥補,並列舉了許多補劑的方子傳於後世。

兩宋、金元時期的醫家十分注意從發病學的角度探求養生規律,注重聯係老年生理特征探求養生長壽之道。諸如《三元參讚延壽書》與“金元四大家”各自的代表之作:《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儒門事親》、《脾胃論》、《格致餘論》都把疾病與養生結合起來,在養生的同時預防疾病,在治療疾病的同時重視養生。

明清兩代,傳統的養生方式在先前已有的各種養生之道上加以兼收並蓄,得到了飛速發展和傳播,並展現出了一種動靜並重、綜合調理的多元趨勢。張景嶽的《景嶽全書》包羅萬象,彙集了各類養生之道,並著重的強調了形與神、形與體與生命有內在聯係,提出形是神和生命的物質基礎。被進化老祖達爾文稱為百科全書的《本草綱目》更是豐富和發展了飲食養生的材料寶庫,在飲食養生學領域產生了極大影響。

編者出於對傳統養生智慧的了解與人們對養生之道探索的迫切需要,決定從兩千年來部分傳世醫典入手,按時間順序向世人展示每一代醫者對人類健康與長壽作出的突出貢獻。希望每一本傳世醫典提到的養生智慧對於世人的養生保健與生活質量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幫助。

本書收錄了從《黃帝內經》開始到清末《隨息居飲食譜》等二十多部古名醫的傳世之作,從中發掘經典的養生智慧,並與現實生活相結合。書中對這些名醫也稍作介紹,“自古名醫多長壽”,希望讀者在了解他們的同時能夠學習到他們的養生之道,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健康與長壽。書中還列舉了大量的養生故事,增加了本書閱讀的趣味性。希望廣大讀者能夠喜歡。

由於成書時間倉促與編者能力的限製,書中還有許多不盡完善之處,望讀者朋友能夠指正。

養生之道編寫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