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打製了一個特別堅固的鐵牢,配上一把看上去非常複雜的鎖,請胡裏奧來看看能否從這裏出去。
胡裏奧接受了這個挑戰。他穿上特製的衣服,走進鐵牢中,牢門“哐啷”一聲關上了,大家遵守規則轉過身去不看他工作。
胡裏奧從衣服中取出自己製特的工具,開始工作。30分鍾過去了,胡裏奧用耳朵緊貼著鎖,專心地工作著。45分鍾……一個小時過去了,胡裏奧用耳朵緊貼著鎖,他頭上開始冒汗。最後兩個小時過去了,胡裏奧始終聽不到期待中的鎖簧彈開的聲音。
他精疲力盡地靠著門坐下來,結果牢門卻順勢而開。
原來,牢門根本沒有上鎖,那把看似很厲害的鎖隻是個樣子。
小鎮居民成功地捉弄了這位逃生專家。
本來一件簡單的事,幾經反複,卻變得複雜起來。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是聰明人的做法;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是愚蠢人的做法。
餐桌上,七八個漢子為打開一個惱人的酒瓶塞幾乎敗了酒興。
經過他們輪流折騰,現在那個軟木塞非但起不出,反而朝瓶內陷下去半厘米。有人提出應該用剪刀挑;有人則否定,認為木質疏鬆,不易成功。有人提出最好用一隻螺絲釘旋進木塞,然後用力拔出;還是有人否定,認為即使稍微朝下用點力木塞也會掉進瓶內。又有人認為最好的辦法是用錐子對著木塞朝瓶頸壁的方向用勁插入,然後可望將木塞隨錐子一起拔出。大家說主意雖好,可惜眼前找不到這種家夥。
再次折騰的結果是軟木塞沒有取出,卻掉進了酒瓶內。漢子們在一片惋惜中發現了事情的結果——酒能倒出來了。
在走了許多彎路之後,人們往往發現原來最不願意走的那條路竟是最好的路。這個世界上,最清醒的人應該是自己,而不是別人。自己不能選擇自己的路,豈不是一種悲哀嗎?
很多事情本來很簡單,卻往往被我們所忽略,反而使事情變得複雜。
簡單就能贏
用最簡單的方法去解決最複雜的問題,有時候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一)凡事探究“有沒有更簡單的辦法”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思維方法仿佛是與複雜結緣的:他們不僅把問題看得複雜,更把解決問題的方式變得複雜,甚至鑽到“牛角尖”裏無法出來。學會把問題簡單化,是頂級智慧的體現。
在中華文化中,特別重視簡易的智慧。《易經》被尊為“百經”之首,其“易”的含義通常有三個:一是變易,二是不易,三是簡易。《易》的卦,每一個都由“—”與“— —”組成,簡單至極,卻又變化無窮。
有時候,簡單的方式才能最好地解決問題。我們來看一個很有名的例子:
建國初期,某大學的一個研究室裏,研究人員迫切需要弄清一台機器的內部結構。這台機器裏有一個由100根彎管組成的密封部分。要弄清內部結構,就必須弄清其中每一根彎管各自的入口與出口,但是當時沒有任何有關的圖紙資料可以查閱。顯然這是一件非常困難和麻煩的事。大家想盡了辦法,甚至動用某些儀器探測機器的結構,但效果都不理想。後來一位在學校工作的老花工,提出一個簡單的方法,很快就將問題解決了。
花工所用的工具,隻是兩支粉筆和幾支香煙。他的具體做法是:點燃香煙,大大地吸上一口,然後對著一根管子往裏噴。噴的時候,在這根管子的入口處寫上“1”。這時,讓另一個人站在管子的另一頭,見煙從哪一根管於冒出來,便立即也寫上“1”。其他的管子也都照此辦理。
於是,100根彎管,不到兩個小時便把它們的入口和出口全都弄清了。
為何眾多的學者沒辦法解決的問題,卻被一個沒什麼文化的花工輕而易舉地解決了?
並不是這位花工的智力高於那一幫學者,而是學者受到思維定勢的束縛、而花工隻求更簡單地解決問題!
(二)OMIT法:砍削與本質無關的信息
有時問題難以解決,不是由於信息缺少,而是信息、枝蔓太多。這樣往往會導致三種情況:①次要信息淹沒主要信息,導致主次不分;②在枝節上、局部上耽誤太多時間;③誤入歧途,甚至走到反麵。
OMIT即省略法,與exclude法(排除,拒絕)、Remove法(自原來位置取去拿開、排除)類似。此法在哲學史上有一著名典故——奧克姆剃刀:哲學家奧克姆對中世紀的經院哲學十分不滿,認為其一直限於繁瑣的概念演繹,丟棄問題的根本。故提出要用“剃刀”將不必要的東西大大除掉。
(三)反問立論前提
有時候問題之所以繁雜,往往是由於立論前提有問題。有時或者在根本無法成立的前提下提出結論或辦法,或者自設前提,作繭自縛。
亞曆山大王在攻擊哥丹城時,發現城大門口有一個用繩子綁得嚴嚴實實的大結——“哥丹結”。
城中人稱:“誰能解開它,誰就可以成為亞細亞王。”誰都不敢前去嚐試。
亞曆山大對此百般思索,終於有一天大悟:問題在於解開結,至於對解的方法,並無限製。於是他一刀朝大結砍去,結解開了,他成了亞細亞王。
以前之所以沒人敢嚐試,在於他們自設前提:解結就是“拆繩”。
明代馮夢龍所著《智囊》,是一部研究智慧的經典。書中將“通簡”放在第一部的“上等的智慧”之中。“通簡”卷的序言是這樣寫:“世本無事,庸人自擾。唯則通簡,冰消日皎。”
翻譯成現代文,大意是:世上許多事情,其實都是庸人們自己製造出來的。隻要通情達理,以一種不把事情搞複雜的方式去處理,問題就會象太陽一出冰雪融化一樣解決了。
分解難題
有時候,我們碰到的難題無法局限在某一個層次進行處理,但分成不同層次就好解決了。
1872年,“圓舞曲之王”約翰?施特勞斯來到美國。當地有關團體立即來訪,請求他在波士頓指揮音樂會,施特勞斯答應了。但談演出計劃的時候,他被這個規模驚人的音樂會嚇了一跳。
原來,美國人想創造一個世界之最:由施特勞斯指揮一場有2萬人參加演出的音樂會。而一個指揮家一次指揮幾百人的樂隊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了,何況是2萬人?
施特勞斯想了想,居然答應了。到了演出那天,音樂廳裏坐滿了觀眾。施特勞斯指揮得非常出色,2萬件樂器奏起了優美的樂曲,觀眾聽得如癡如醉。
原來,施特勞斯任的是總指揮,下麵有100名助理指揮。總指揮的指揮棒一揮,助理指揮緊跟著相應指揮起來,兩萬件樂器齊鳴,合唱隊的和聲響起。
因此可見,“分”是一種大的智慧,它不僅能夠幫助我們解除心理上的壓力,也能幫助我們將難解決的問題高效解決。
1968年春,羅伯?舒樂博士立誌在加州用玻璃建造一座水晶大教堂,他向著名的設計師菲力普?強生表達了自己的構想:
“我要的不是一座普通的教堂,我要在人間建造一座伊甸園。”
強生問他的預算,舒樂博士堅定而坦率地說:“我現在一分錢也沒有,所以100萬美元與400萬美元的預算對我來說沒有區別,重要的是,這座教堂本身要具有足夠的魅力來吸引人們捐款。”
教堂最終的預算為700萬美元。700萬美元對當時的舒樂博士來說是一個不僅超出了能力範圍也超出了理解範圍的數字。
當天夜裏,舒樂博士拿出1頁白紙,在最上麵寫上“700萬美元”,然後又寫下了10行字:
1.尋找1筆700萬美元的捐款。
2.尋找7筆100萬美元的捐款。
3.尋找14筆50萬美元的捐款。
4.尋找28筆25萬美元的捐款。
5.尋找70筆10萬美元的捐款。
6.尋找100筆7萬美元的捐款。
7.尋找140筆5萬美元的捐款。
8.尋找280筆2.5萬美元的捐款。
9.尋找700筆l萬美元的捐款。
10.賣掉1萬扇窗戶,每扇700美元。
60天後,舒樂博士用水晶大教堂奇特而美妙的模型打動了富商約翰?可林,他捐出了第一筆100萬美元。
第65天,一位傾聽了舒樂博士演講的農民夫妻,捐出第一筆1000美元。
90天時,一位被舒樂博士孜孜以求精神所感動的陌生人,在生日的當天寄給舒樂博士一張100萬美元的銀行本票。
8個月後,一名捐款者對舒樂博士說:“如果你的誠意和努力能籌到600萬美元,剩下的100萬美元由我來支付。”
第二年,舒樂博士以每扇500美元的價格請求美國人訂購水晶大教堂的窗戶,付款辦法為每月50美元,10個月分期付清。6個月內,1萬多扇窗戶全部售出。
1980年9月,曆時12年,可容納10000多人的水晶大教堂竣工,這成為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跡和經典,也成為世界各地前往加州的人必去瞻仰的勝景。
水晶大教堂最終造價為2000萬美元,全部是舒樂博士一點一滴籌集而來的。
許多困難乍一看起來像夢一般遙不可及,然而我們本著從零開始,點點滴滴去實現的決心,有效地將問題分解成許多板塊,這將大大提升我們去攻克困難的信心和效率。
簡單等於效率
現代人都太過複雜了,到處都棄斥著新奇和時髦的事物。
一部手機,光功能和型號就有數十種。化妝品也是五花八門,有洗的、抹的,還有敷的。一塊牛肉就有中國式、法國式及墨西哥式各種吃法。
每個人都忙著向外看,卻不曾靜靜地傾聽著自己的心是怎麼跳動的。
梭羅有一句名言感人至深:“簡單點,簡單點!”
他發現:當他生活上的需要簡化到最低的程度時,生活反而更顯充實。因為他已經毋需為了滿足那些不必要的欲望而使心神分散了。
生活愈簡單,生命愈豐富。梭羅還說:“奢侈與舒適的生活,妨礙了人類的進步。最明智的是,外表雖然窮困,內心生活卻再富有不過。”
的確,由於崇尚簡單,使我們能從物欲的泥沼中掙脫出來,不被世俗的名利所牽累,領會到寬廣明淨的心靈境界和樸質無私的開闊胸懷。
身無長物,則無牽無掛,而心中少事,人方能悠哉悠哉。
一位教授曾在半年內遭竊三次,之後他說:“我們怕被偷、被搶,直到一些值錢的東西越來越少,我才領悟,家徙四壁已無可偷,反倒心安理得,無牽無掛。”
孔子也極為推崇簡樸生活,他曾稱讚顏回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他也自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少一點就是多一點。試著想想簡單是多麼迷人:一束插在牛奶瓶裏的漂亮水仙;穿透於玻璃的閃耀陽光;一杯茉莉花茶的芳香與甘醇。
多少人都本末倒置。當我們汲汲於想把生活包裝得更耀眼豐富時,常忘了生活本質的主體是“人”。回歸本心、樸質簡單的生活才能品味人生。失去了“人”的原汁,又能品得出什麼味兒來?
不要忘了梭羅的話:“簡單點,簡單點!”
凡事應該力求簡潔,直截了當,切中要害。簡潔既是一種機敏,也是一種智慧。寶石的價值不在於它的重量。日常呼吸的空氣,一旦經過壓縮,就有了炸彈一樣的力量,再堅固的岩石也抵擋不住。涓涓細流一般的娓娓勸說,我們可能過耳就忘、不留痕跡,但換成一聲獅子吼,卻有摧枯拉朽、滌蕩一切的力量。
“要簡潔,”希拉斯?菲爾德對來訪者說,“時間寶貴,準時、誠實、簡潔,應該是我們一生的座右銘。不要寫長信,誰都不會有時間看的。如果想說什麼,就簡單明了地說出來。再重要的事務,一頁紙足可以說清楚。很多年前,就在我鋪設大西洋海底電纜的時候,有一次我突然需要給英國發一封重要的信函。我知道首相和女王會讀到我的信,我用了幾頁紙把我想說的話寫完,然後不停地修改,讓句子盡可能簡短,一共改了20遍,最後我隻用一頁紙就把問題都寫清楚了。然後我寄了出去,不久就收到了答複。當然,這是個很讓人滿意的答複。不過,你們想過嗎,如果我的信寫上五六頁,事情還會那麼順利嗎?不,不會。簡潔是一份厚禮啊。”
英國詩人騷塞說過:“如果你希望自己的話語能夠有影響的話,就應當盡可能地簡潔。語言也像陽光一樣,越是深縮集中,越容易把別的東西引燃。”
可見,簡潔是一種倍受人們推崇的習慣。簡潔,等同於“效率”!
化危機為良機
困難,特別吸引堅強的人。因為他隻有在擁抱困難時,才會真正認識自己。你自己努力過嗎?對於你所遭遇的困難,你願意努力去嚐試,而且不止一次地嚐試嗎?隻試一次是不夠的,你需要多次嚐試,那樣你會發現自己心中蘊藏著巨大能力。記住:機會往往和困境連在一起。
南宋紹興十年7月的一天,杭州城最繁華的街市失火,火勢迅猛蔓延,數以萬計的房屋商鋪置於汪洋火海之中,頃刻之間化為廢墟。有一位裴姓富商苦心經營了大半生的幾間當鋪和珠寶店,也恰在那條鬧市中。火勢越來越猛,他大半輩子的心血眼看毀於一旦,但是他並沒有讓夥計和奴仆衝進火海,舍命搶救珠寶財物,而是不慌不忙地指揮他們迅速撤離,一副聽天由命的神態,令眾人大惑不解。
然後他不動聲色地派人從長江沿岸平價購回大量木材、毛竹、磚瓦、石灰等建築用材。當這些材料像小山一樣堆起來的時候,他又歸於沉寂,整天品茶飲酒,逍遙自在,好像失火壓根兒與他毫不相幹。
大火燒了數十日之後被撲滅了,但是曾經車水馬龍的杭州,大半個城已經是牆倒房塌,一片狼藉。不幾日,朝廷頒旨:重建杭州城,凡經銷售的建築用材者一律免稅。於是杭州城內一時大興土木,建築用材供不應求,價格陡漲。裴姓商人趁機拋售建材,獲利巨大,其數額遠遠大於被火災焚毀的財產。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任何危機都蘊藏著新的機會,能否有效地利用危機,讓危機激發出有利的一麵,是成功的一大關鍵。
機遇藏在逆境中
人生的際遇有兩種,一種是順境,一種是逆境,在順境中順流而上,抓牢機遇,或許每個人都能夠做到。但麵對逆境,許多人卻紛紛敗在陣下,在逆流中舟沉人亡。
事實上,任何逆境裏邊都孕育著機遇,而且這種機遇的潛能和力量都是十分巨大的,那些善於抓住機遇的老手,十分樂於在逆境中生存,因為他們知道,逆境將把他們推向又一個更高的起點。
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就是因為逆境而改寫了自己的一生。1892年,羅曼?羅蘭與巴黎上流社會的資產階級小姐克洛蒂爾特?勃來亞結婚,由於社會地位不同,思想基礎不一樣,到1901年初,兩人終於離異,結束了同床異夢的痛苦生活。
告別了上流社會之後,在經曆了一段刻苦銘心的痛苦經曆後,羅曼?羅蘭終於沉下心來開始了他夢寐以求的文藝創作。他一個人住在簡陋的公寓裏,埋頭寫作,曆經三年,發展了《約翰?克裏斯朵夫》的第一卷,又過了九年,終於完成了這部鴻偉巨著。試想,如果沒有這段痛苦破碎的婚姻,羅曼?羅蘭怎能有日後輝煌的成就呢?
為什麼逆境也能夠產生機遇呢?因為順境和逆境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環境本身是無情的,但也是公正的,它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環境雖然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但是人對於環境卻有主觀能動性。每個人都可以努力去改變環境,到一定時候,逆境也可能轉化為順境,也就是說人在逆境的情況下,也可能獲得成功的機遇。
事實上,在機遇出現的全過程中,順境和逆境往往是交錯出現的。今天碰到的順境,明天有可能就成逆境,所以,要想抓住機遇,必須能夠在順境中揚帆鼓浪,能夠在逆境中避短就長。
人在逆境,生不逢時,意誌堅強者發憤努力,不時改變著環境,機遇將不斷出現;意誌薄弱者卻隻能抱怨環境,無為而終。逆和順是矛盾的兩個方麵,逆境可以使機遇夭折,也可以使機遇出現;順境理應為機遇出現提供良好條件,但搞得不好,同樣也可以使機遇夭折。
每個有誌成為抓住機遇的人們,不應為生不逢時而讓成功的機遇走而遠之,也不應為命運的磨難而讓成功的機遇埋沒掉,在我們麵前出現的逆境隻是在人生道路上所必然遭到的困境,它是完全可以擺脫和克服的。
一個有誌之人不應因逆境而喪失誌向,而應該認識逆境、研究逆境、突破逆境,一步步改善自己的條件,認清發展自己的途徑,那麼成功的機遇是可以實現的。
激光技術攻關能手,青年工人王江民是“四人幫”橫行時期的初中畢業生,論技術,他沒有經過名師的傳授;論環境,他所在的是廠房狹小、設備簡陋的集體企業,再加上本身殘疾,他可謂是非常“不幸”了。然而,善於發掘環境,善於創造機會。他不僅看到了環境不利的一麵,也看到在這裏可以大有作為的一麵,堅信通過自學可以擺脫知識貧窮的困境。
正是在這種逆境下,他通過刻苦自學,奮發鑽研,從1977年以來先後研製成功了激光水準儀等一係列激光儀器,便自己終於成為這一領域的帶頭人。
人生中的逆境,不過是漫長人生中的幾道曲折、幾個漩渦,要善於在逆境中逆流而上,開創新的天地。
在一個人的成才道路上,既有順境,又有逆境。不可能走得都是廣闊平坦的路,一帆風順的成功者在曆史上是很少的,更多的成功者反倒是在逆境中探索前進的。
富蘭克林在貧困中奮發自學、刻苦鑽研,進取不息,成為近代電學史上的奠基人。高爾基曾在老板的皮鞭下,在敵人的明槍暗箭中,在饑餓和殘廢的威脅下堅持讀書、寫作,終於成為世界文豪。可見,成功人士們或是煎熬於生活苦海,或是掙紮於傳統偏見,或是奮發於先天落後,或是發奮於失敗之中,他們最終得以成功的秘訣在於朝著預定的目標,砥礪於各種難以想像的逆境之中,奮戰逆境,知難而上,終於成為淬火之鋼,經霜之海。反之,這些人,如果無法在逆境中生存,又怎麼獲取成功的機會呢?
身處逆境中的人,隻要你有一顆執著之心,逆境在你的眼裏,也會成為一種機遇。
變危機為良機
一個優秀的人,不會害怕和躲避問題,相反,他不僅能夠解決問題,而且能夠把一個個危機變為機會。“方法總比問題多”,最高境界的方法,不隻是把問題解決的方法,而且是把問題、危機轉化為機會的方法!
(一)壞事可以轉化為好事
根據辯證法的原理,任何事情在一定條件下,都可以向相反的方麵轉化。好事可能變壞事。同樣,壞事有時同樣也能轉化為好事。
幾年前,老秦的一位在房地產公司擔任總經理的朋友,無緣無故被人在街上打了一頓。他的這位朋友所在的公司,是香港一家房地產公司在安徽某市的分公司。當時他們剛到那裏,對當地情況很不熟悉。結果,當地一位蠻橫的老板,以他的朋友搶了生意為由,帶人將朋友打了一頓。事情發生後,到底該如何處理,大家意見不一。
當地的員工介紹說:這人向來刁蠻,經常無事生非,而且,跟當地的某些權要也有些關係,周圍的人都怕他。於是,有人提出:“強龍不壓地頭蛇,忍一時風平浪盡,算了。”
但更多的人則傾向於找他算賬,總經理被打,那還得了?有的說:“怕什麼?公司裏人不少,先把那個小子揍一頓再說。”他們的理由是:既然這裏的人如此野蠻,為了避免“人善良被人欺”,隻有打出威風來,公司才能在這裏立足。說完,群情激憤,有的員工甚至操起家夥準備找他算賬。
當時老秦正好在那裏旅遊,目睹了這一幕。老秦對朋友說:出了這樣的問題,一定要解決,但不能蠻幹。與此同時,老秦分析:作為來這裏投資的外商,遇到了這樣惡劣的事情,如果宣揚出去肯定會對當地的投資環境產生不良的影響,我相信市領導是不會對這樣的事情坐視不理的。由此應該借此機會向市領導反映情況,這不僅是為了出氣,更是為了以後更好地開展工作。
朋友聽取了老秦的意見,當即給市領導寫了一封長信。老秦又寫了一份輔證材料,並提出希望該市改善投資環境。
果然,幾天後朋友告訴老秦,市領導十分重視這件事,當即指令公安局領導查處此事。經過調查核實後,公安部門按有關條例對那位打人的老板作出了拘留的處罰!不僅如此,市領導以此為由頭,狠抓投資環境的建設,並在當地報紙上對此進行了討論,以全麵改善當地的投資環境。
更耐人尋味的是,那位打人的老板,被放出來之後,不知出於什麼心理,還買了一堆營養品來看望我的朋友。謙恭有理,前後判若兩人。
(二)普遍的危機可以變成獨特的機會
對成功者而言,機會無處不在。這不僅在於他們在尋常狀態下,對機會有全方位的嗅覺,還在於他們善於挖掘危機中的機會,其中包括把涉及所有人(包括自己)的普遍危機,能夠變成屬於自己的獨特機會。
公司快倒閉了,對所有的員工都是危機。但是年輕的阿雲,卻憑自己的人品與智慧,將危機變為了個人的獨特機會。其實,這樣的奇跡並不隻是發生在普通員工身上,隻要擁有這種把危機變為機會的意識,經營管理者同樣也會深深受益。
卡內基是美國一家鋼鐵公司的老板。他一直想有大的發展,兼並一些大的鋼鐵公司,但一直未能如願。後來,美國全國性的罷工越來越多,所有的鋼鐵企業包括卡內基公司都受到強烈的衝擊。對一般人來說,這是問題來了。而聰明的卡內基卻感到:機會來了。因而積極采取得力措施,使公司盡快從罷工問題中解脫出來。
他積累了處理罷工問題的經驗,同時也積極儲備資金。在此基礎上,他密切注意各個競爭對手的狀況,抓住機會,將這些處於罷工困境中的公司一家家兼並下來。卡內基公司獲得了超時代的發展,其鋼鐵在全國市場上的占有率從1/7一躍而為1/3。不久,他將公司改名為US鋼鐵公司,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鋼鐵公司。
卡內基的成功,證實了華爾街股市的一句名言:牛(上漲)能賺,熊(下跌)能賺,豬隻能進屠宰場。
卡內基的成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當所有人遇到同樣的困難和問題時,隻要你能先於他人攻克困難、化解難題,那麼,普遍的困難和問題,就成了你超常的獨特良機。
釣魚的啟示
你釣過魚嗎?
這裏所說的釣魚不是指在養魚池中釣,而是指在河裏釣;所釣的也不是人工養殖的笨魚,而是純自然的聰明魚。記得還是20歲左右的時候,一次,小王去家鄉的河邊釣魚,釣了很長時間就是釣不上來。難道是河裏沒魚嗎?不可能,這樣大的一條河怎麼會沒魚呢?這時,小王看見離他不遠之處有一位老者,白須飄然,正在悠然自得地垂釣,一會兒釣上來一條,不一會兒又釣上來一條。看著老者忙不迭地往魚簍裏放魚,他羨慕極了。難道,魚都跑到他那裏去了,所以他釣不上來。於是,他開始轉移陣地,逐漸向老者靠攏,漸漸地魚竿幾乎與老者的魚竿碰到了一起。老者說話了:“好吧!小夥子!我讓你。”說完老者收起了魚竿,離開了這塊寶地。他心裏一陣竊喜,這下,他終於可以釣上魚來了!誰知他在這裏釣了很久,仍無魚來咬鉤。抬頭一望那位老者,端坐在他以前釣魚的地方,又在那裏一條又一條地釣了起來。這回他對老者是徹底地服了,他要向老者求教釣魚的秘訣。他收起魚竿走到老者的身邊,老者說:“還是釣不起來吧!小夥子,釣魚可是一門學問呀!春釣灘、夏釣灣,魚餌魚線要常更換。”於是,老者向他介紹了釣魚的經驗。老者告訴他釣什麼樣的魚,就要用什麼樣的魚餌、什麼樣的線。線多長要隨水深水淺而變化,魚餌在鉤上的擺放也要根據情況而定。即使釣同一種魚,隨著季節的變化,方法也不一樣,春天有春天的方法,夏天有夏天的方法,冬天有冬天的方法……小王聽得目瞪口呆。天呀!釣魚還有這麼大的學問!這是小王以前壓根兒就想象不出來的。釣魚嘛,不就是一個鉤、一個竿、一條線、一個魚餌嗎?誰知道這裏麵的變化這麼多。
臨分別時,老者說了一句讓他終生受益的話:“小夥子!魚是不會聽從你的安排的,它不會照著你的意思上鉤。你想釣上它來,就必須改變自己,讓你的方式適應魚的習性。”
釣魚確實是一門學問。人在岸上,魚在水裏,人怎樣才能讓魚上岸呢?要讓魚上岸,就必須先了解魚的習慣,它喜歡吃什麼魚餌、喜歡怎樣吃、喜歡什麼時候吃……掌握了這些情況之後,我們就要改變自己,讓自己的方法盡量去適應魚的生活習慣,這樣一來,魚就會咬鉤,就會被我們釣上岸來。
任何事情都不會按照我們的主觀意誌去發展變化。我們要獲得成功,就得首先去認識事物的性質和特點,然後再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改變自己的思路和行為方式。隻有如此,我們才能在順應事物變化的同時,駕馭變化,走向成功。如果我們想當然地憑自己的想法去辦事,這就像釣魚不知道魚的習性一樣,注定會徒勞無功。
所以,做一切事、解決一切問題,我們都必須隨著客觀情況的變化而不斷地調整自己,不斷地采取與之相適應的方法。
幾年前,有兩個人在北京各自開了一家川菜館。起初兩家餐館的生意都不錯,但兩位老板的思路和想法卻迥然不同。一位老板總認為川菜是多年流傳下來的特色菜,絕不可以更改,一改便沒了特色。因此,這家餐館總是按部就班地經營著自己的老川菜。另一位老板心眼活,他發現北京的餐飲業競爭逐漸激烈起來,喜歡老川菜的人口味也在變化。於是,他便吸收粵菜和湘菜的一些特點推出了新派川菜。這種菜肴既不失川菜的特色,又滿足了人們口味的變化,因此,生意是越做越火,在京城很快就有了三家連鎖店。而那一位固守老川菜思路的老板仍能維持經營,但幾年來仍然是原地踏步,沒有任何發展。
從這兩位餐館老板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出,一位老板之所以成功,就因為他能看清川菜的發展趨勢,順應了這一趨勢,改變了自己的思路和經營方式;而另一位老板之所以沒有發展,就在於他沒有認識到大眾口味的變化,沒有去改變自己、順應變化。
方法使你更高效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的資質是差不多的。聰明的人常常是在工作中運用了正確方法的人,他們善於思考、善於琢磨,在找到高效的方法之後,才會采取正確的行動。
從前有個奇異的小村莊,村裏除了雨水沒有任何水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村裏的人決定對外簽訂一份送水合同,以便每天都能有人把水送到村子裏。有兩個人願意接受這份工作,於是村裏的長者把這份合同同時給了這兩個人。
得到合同的兩個人中有一個叫艾德,他立刻行動了起來。每日奔波於1裏外的湖泊和村莊之間,用他的兩隻桶從湖中打水並運回村子,並把打來的水倒在由村民們修建的一個結實的大蓄水池中。每天早晨他都比其他村民起得早,以便當村民需要用水時,蓄水池中已有足夠的水供他們使用。由於起早貪黑地工作,艾德很快就開始掙錢了。盡管這是一項相當艱苦的工作,但是艾德很高興,因為他能不斷地掙錢,並且他對能夠擁有兩份專營合同中的一份而感到滿意。
另外一個獲得合同的人叫比爾。令人奇怪的是自從簽訂合同後比爾就消失了,幾個月來,人們一直沒有看見過比爾。這點令艾德興奮不已,由於沒人與他競爭,他掙到了所有的水錢。
比爾幹什麼去了?他做了一份詳細的商業計劃書,並憑借這份計劃書找到了4位投資者,一起開了一家公司。6個月後,比爾帶著一個施工隊和一筆投資回到了村莊。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比爾的施工隊修建了一條從村莊通往湖泊的大容量的不鏽鋼管道。
這個村莊需要水,其他有類似環境的村莊一定也需要水。於是他重新製定了他的商業計劃,開始向全國甚至全世界的村莊推銷他的快速、大容量、低成本並且衛生的送水係統,每送出一桶水他隻賺1便士,但是每天他能送幾十萬桶水。無論他是否工作,幾十萬的人都要消費這幾十萬桶的水,而所有的這些錢便都流入了比爾的銀行賬戶中。顯然,比爾不但開發了使水流向村莊的管道,而且還開發了一個使錢流向自己錢包的管道。
從此以後,比爾幸福地生活著,而艾德在他的餘生裏仍拚命地工作,最終還是陷入了“永久”的財務問題中。
每當我們要做出工作決策時,這個故事應該能給我們些思考:“我們是在拚命地工作還是在聰明地工作?”同樣是在工作,有些人勤勤懇懇,循規蹈矩,終其一生也成就不大。而聰明的人卻在努力尋找一種最佳的方法,在有限的條件中發揮才智的作用,將工作做到最完美。
找到你效率低下的“罪魁禍首”
大多數人身上都有這樣一種不良的工作習慣,即實施項目,幹了一段時間,就會半途而廢,又重新開始另一件事。這樣做的原因是在遇到障礙或問題之前努力工作,一旦遇到障礙或問題,不是想辦法衝破障礙或者解決問題,而是躲開去做另一件事。他們喜歡做簡單和熟悉的事情,因為他們害怕失敗。
然而,最終還得回到這些項目上,原先所謂的困擾的問題仍然需要解決……時斷時續是造成工作效率低的原因之一。這種不良的工作方式不但會消耗掉大量時間,而且,重新工作時,你還需要花時間調整大腦及注意力,才能在停頓的地方接下去幹。一下子就能找出中斷的地方,立刻接上原來的思路的人是不多的。
下麵是避免或盡量減少停頓的5種方法:
(1)爭取在清晨開始工作
時間效率專家們發現清晨工作時較少受幹擾、被打斷。如果你能安排自己在清晨工作,你會發現你那一天幹勁特別足,能用於工作的時間也延長了。
(2)盡量在大段時間內工作
如果你手頭的工作需要高度集中精神,你要學會在長達4~6小時的大段時間內工作,和有關人員交換一下意見,在固定的時間裏接一下對方的電話,或者關上你的門和門口貼上(在“某一時間後可以聯係我”)。
當你要進行一項重要工作的時候,如果感覺無論怎麼樣周圍總似乎存在著一些幹擾,那麼你最好在公司以外的地方另找一個工作場所。因為這樣可以不怕別人打斷你的工作,不必把時間耗費在重新集中精神上。
(3)雇一名效率高的秘書
防止工作時斷時續的最佳方法是,在你自己和經常打斷你工作的人之間安置一個人。逐客或者避而不見,可能會感到很不好意思,但是磨磨蹭蹭、拖泥帶水所帶來的卻是比浪費時間更壞的結果。但你雇了效率高的秘書後,這位秘書會控製別人在什麼時候來找你,解決這些“幹擾源”。
(4)辦公室的設計應能避免幹擾
工作最緊張的時候,最討厭的莫過於那些來自各個方麵的幹擾了。如果你對自己的辦公室設計有發言權,你要把它設計成允許來訪者進入時他們才能進入的格局。
(5)改變用電話的方式
電話是一個為方便生活和工作而發明的科技奇跡,但現在看來,卻好像專門擺在桌子上控製你……電話鈴聲一響非接不可,結果思路被打斷,這一天不得不重新安排。有時電話讓你感覺自己權大無比,有時又讓自己覺得力不從心。電話搗亂煩人本事之大,難怪人們說電話也許是造成精神緊張、誤解、糾紛、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但如果我們換一個思考的角度來處理此一難題,讓電話為你提供方便而不是幹擾你,電話的積極意義是不是出來了?!
千萬不要成為電話的奴隸,要把電話作為有用的通訊工具來使用。避免方法之一,是電話不直接接入你的辦公室(這樣做的原因跟你不允許在工作時不停地被打斷一樣)。此外,一天當中劃出一段時間來專門用於接電話。請永遠牢記,電話是為了方便工作而設的。
勤於思考,找出高效工作的方法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的資質是差不多的。聰明的人常常隻是在工作中采取了正確策略的人——他們善於思考,仔細琢磨之後,才會采取正確的行動。
創造英國路透社而聞名世界的報業大王路透曾說過:“隻有看到別人看不見的東西的人,才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情。”
路透的父親是一個牧師。同別的牧師家的孩子一樣,路透從小就過著家規森嚴的生活,但他絲毫沒有繼承父業、長大當牧師的念頭,也沒有增長學識的興趣,卻有誌於經商。父親去世後,他就下決心中止學業,離開英國而去經商立業。在德國哥廷根有路透的一個表哥開的銀行,他想求得表哥的幫助。
路透不甘心整天無所事事地呆在表哥的銀行裏消磨時光,總想找點事幹幹。於是,他當過推銷員,也做過沿街叫賣的小販,這為他積累了豐富的經商經驗。
一個偶然的機會,路透對銀行的彙兌業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他在表哥的銀行裏做彙兌業務的工作時,經常在冥思苦想一個問題——怎樣才能更快地了解各國外彙行情的狀況。
一次,路透去了大數學家高斯的家裏,他發現了高斯在彙兌行情的計算上出了一個大錯,並指了出來。這位大數學家不僅坦率地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並且稱讚了路透的非凡才能,這件事成了他們後來頻繁往來的基礎。
當時,高斯正埋頭於一種劃時代的通訊工具——電報機的研製工業,這對一心想要盡快了解外國彙兌行情的路透來說,無疑是個求之不得的好消息,盡管他們二人對電報機持有迥然不同的想法:前者熱心於發明創造,後者則側重於實際價值。路透參加了高斯的電報機實驗,他細致而又耐心地觀察著試驗的進展情況,心裏卻琢磨著:如果能用這套設備傳送消息,便會產生情報革命,其成果也有可能為一種新型的電訊活動服務。
路透從高斯博士那裏受益匪淺,他了解了許多關於電報機的實用化及與此相適應的技術等方麵的問題。於是他懷著闖天下的雄心,去了德國首都柏林。
在柏林呆了8年後,他又隻身去了法國巴黎。不久,由於他能熟練使用英、法、德三種語言,被巴黎最大的哈瓦斯通訊社的老板聘為翻譯。
正式工作之後,路透對哈瓦斯通訊社龐大的通訊網驚歎不已。這家通訊社每天都能收到歐洲各地的主要報紙,從所有報紙中挑選有價值的文章並譯成法文,作為通訊社的新聞稿,不僅分送給巴黎的顧客,還向國外的訂戶提供,甚至連俄國也購買哈瓦斯社的稿件。
路透努力工作,很快就熟悉了業務。幾個月後,他主動提出了辭呈。既然譯成法文的新聞在政界和財界很受歡迎,為什麼自己不能單獨經營呢?次年春,路透也搞了一個通訊社,和自己的“老板”哈瓦斯展開了競爭。這個做法也許讓我們大多數人接受不了,但對於路透來說,這並不算什麼違背道德的行為。關鍵是他的通訊社知識剛學了大半,且以他的微薄資本敢跳出來挑戰,獲勝的可能性有多大?
路透沒想那麼多,滿懷信心地幹了起來。他的起居室變成了編輯部和印刷廠,社長、總編、發稿主任、翻譯、印刷工人、通訊員和收發員,全由路透一人兼任。
最後,路透獲得了成功,他的通訊社一度是稱雄全球新聞界的大哥大。但是,當初如果不是他善於思考、仔細琢磨,路透也許就隻能終生平庸地做個街頭小商販了。
找到方法,“螞蟻”也能變“大象”
無論你現在是否微小得像隻“螞蟻”,隻要你善於尋找方法,就能不斷強大,總有一天會變成“大象”。
美國船王丹尼爾?洛維格從自己第一桶金,乃至他後來數十億美元的資產,就和他善於尋找方法的特點息息相關。
當他第一次跨進銀行的大門,人家看了看他那磨破了的襯衫領子,又見他沒有什麼可做抵押的東西,自然拒絕了他的申請。
他又來到大通銀行,千方百計總算見到了該銀行的總裁。他對總裁說,他把貨輪買到後,立即改裝成油輪,他已把這艘尚未買下的船租給了一家石油公司。石油公司每月付給的租金,就用來分期還他要借的這筆貸款。他說他可以把租契交給銀行,由銀行去跟那家石油公司收租金,這樣就等於在分期付款了。
許多銀行聽了洛維格的想法,都覺得荒唐可笑,且無信用可言。大通銀行的總裁卻不那麼認為。他想:洛維格一文不名,也許沒有什麼信用可言,但是那家石油公司的信用卻是可靠的。拿著他的租契去石油公司按月收錢,這自然會十分穩妥的。
洛維格終於貸到了第一筆款。他買下了他所要的舊貨輪,把它改成油輪,租給了石油公司。然後又利用這艘船做抵押,借了另一筆款,從而再買一艘船。
洛維格的成功與精明之處,就在於他利用那家石油公司的信用來增強自己的信用,從而成功地借到了錢。
這種情形繼續了幾年,每當一筆貸款付清後,他就成了這條船的主人,租金不再被銀行拿走,順順當當進了自己的腰包。
當洛維格的事業發展到一個時期以後,他嫌這樣貸款賺錢的速度太慢了,於是又構思出了更加絕妙的借貸方式。
他設計一艘油輪或其他用途的船,在還沒有開工建造,還處在圖紙階段時,他就找好一位顧主,與他簽約,答應在船完工後把船租給他們。然後洛維格才拿著船租契約,到銀行去貸款造船。
當他的這種貸款“發明”暢通後,他先後租借別人的碼頭和船塢,繼而借銀行的錢建造自己的船。他有了自己的造船公司。
就這樣,洛維格靠著銀行的貸款,爬上了自己事業的巔峰。
和洛維格相仿,委內瑞拉人拉菲爾?杜德拉也是憑借這種不斷找到好機會進行投資而發跡的。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裏,他就建立了投資額達10億美元的事業。
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杜德拉在委內瑞拉的首都擁有一家很小的玻璃製造公司。可是,他並不滿足於幹這個行當,他學過石油工程,他認為石油是個賺大錢和更能施展自己才幹的行業,他一心想躋身於石油界。
有一天,他從朋友那裏得到一則信息,說是阿根廷打算從國際市場上采購價值2000萬美元的丁烷氣。得此信息,他充滿了希望,認為躋身於石油界的良機已到,於是立即前往阿根廷活動,想爭取到這筆合同。
去後,他才知道早已有英國石油公司和殼牌石油公司兩個老牌大企業在頻繁活動了。無疑,這本來已是十分難以對付的競爭對手,更何況自己對經營石油業並不熟悉,資本又並不雄厚,要成交這筆生意難度很大。他沒有就此罷休,而是采取迂回戰術。
一天,他從一個朋友處了解到阿根廷的牛肉過剩,急於找門路出口外銷。他靈機一動,感到幸運之神到來了,這等於給他提供了同英國石油公司及殼牌公司同等競爭的機會,對此他充滿了必勝的信心。
他旋即去找阿根廷政府。當時他雖然還沒有掌握丁烷氣,但他確信自己能夠弄到,他對阿根廷政府說:“如果你們向我買2000萬美元的丁烷氣,我便買你2000萬美元的牛肉。”當時,阿根廷政府想趕緊把牛肉推銷出去,便把購買丁烷氣的投標給了杜德拉,他終於戰勝了兩個強大的競爭對手。
投標爭取到後,他立即籌辦丁烷氣。他隨即飛往西班牙。當時西班牙有一家大船廠,由於缺少訂貨而瀕臨倒閉。西班牙政府對這家船廠的命運十分關切,想挽救這家船廠。
這一則消息,對杜德拉來說,又是一個可以把握的好機會。他便去找西班牙政府商談,杜德拉說:“假如你們向我買2000萬美元的牛肉,我便向你們的船廠訂製一艘價值2000萬美元的超級油輪。”西班牙政府官員對此求之不得,當即拍板成交,馬上通過西班牙駐阿根廷使館,與阿根廷政府聯絡,請阿根廷政府將杜德拉所訂購的2000萬美元的牛肉,直接運到西班牙來。
杜德拉把2000萬美元的牛肉轉銷出去之後,繼續尋找丁烷氣。他到了美國費城,找到太陽石油公司,他對太陽石油公司說:“如果你們能出2000萬美元租用我這條油輪,我就向你們購買2000萬美元的丁烷氣。”太陽石油公司接受了杜德拉的建議。從此,他便打進了石油業,實現了躋身於石油界的願望。經過苦心經營,他終於成為委內瑞拉石油界的巨子。
尋找方法創造機會,能讓許多難題變成有利的條件,為我們創造更多可以脫穎而出的資源。職場中人,要注意困難中潛藏著的有利條件,主動尋找方法發揮其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