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總比問題多
不找借口找方法
隻有受過寒凍的人才感覺得到陽光的溫暖,也惟有在人生戰場上受過挫折、痛苦的人才知道生命的珍貴,才可以感受到生活中真正的快樂。同樣,主動尋求方法去解決好工作中遭遇的每一個問題和困難,我們才能領略到心靈釋放和智慧碰撞所帶來的淋漓酣暢之感。
在古希臘神話中,有一個關於西齊弗的故事。他因為在天庭犯了法,被天神懲罰,降到人世間來受苦。天神對他的懲罰是:要推一塊石頭上山。每天,西齊弗都要想盡辦法把那塊石頭推到山頂,然後回家休息,可是,在他休息時,石頭又會自動地滾下來,於是,西齊弗又要把那塊石頭往山上推。這樣,西齊弗所要麵對的,是困境對他永不止息的折磨。
然而,西齊弗在麵對天補的懲罰時,並沒有向命運屈服。當清晨的一縷陽光來臨時,他又搬起了石頭……西齊弗麵對困難不低頭最終換來的結果是甜蜜的,正如眾人所知,他的精神感動了上蒼,他再一次回到了天庭。
西齊弗的傳說當然隻是一個比喻,但這個神話故事卻在某種程度上揭示了一個現實中的真理:主動尋找方法挑戰困難的人,終會脫穎而出!
卓越之人找方法
卓越者,必是重視找方法之人。在他們的世界裏,不存在困難這樣的字眼,他們相信凡事必有方法去解決,而且能夠解決得最完美。事實也一再證明,看似極其困難的事情,隻要用心去尋找方法,必定有所突破。
2001年5月20日,美國一位名叫喬治?赫伯特的推銷員,成功地把一把斧子推銷給了小布什總統。布魯金斯學會得知這一消息,把刻有“最偉大的推銷員”的一隻金靴子贈予了他。這是自1975年該學會的一名學員成功地把一台微型錄音機賣給尼克鬆以來,又一學員登上了如此高的門檻。
布魯金斯學會創建於1927年,以培養世界上最傑出的推銷員著稱於世。它有一個傳統,在每期學員畢業時,設計一道最能體現推銷員能力的實習題,讓學員去完成。在克林頓當政期間,他們出了這麼一道題:請把一條三角褲推銷給現任總統。八年間,有無數學員為此絞盡腦汁,可是,最後都無功而返。克林頓卸任後,布魯金斯學會把題目換成了“請把一把斧子推銷給小布什總統”。
鑒於前8年的失敗和教訓,許多學員知難而退。個別學員甚至認為,這道畢業實習題會和克林頓當政期間的那道題一樣毫無結果,因為現任的總統什麼都不缺少,再說即使缺少,也用不著他們親自購買,再退一步說,即使他們親自購買,也不一定正趕上你去推銷的時候。
然而喬治?赫伯特卻做到了,並且沒有花多少工夫。一位記者在采訪他的時候,他是這樣說的:我認為,把一把斧子推銷給小布什總統是完全可能的。因為,布什總統在得克薩斯州有一農場,那裏長著許多樹。於是我給他寫了一封信,說:“有一次,我有幸參觀了您的農場,發現那裏長著許多矢菊樹,有些已經死掉,木質也已經變得鬆軟。我想,您一定需要一把小斧頭,但是從您現在的體質來看,這種小斧頭顯然太輕,因此您仍然需要一把不甚鋒利的老斧頭。現在我這兒正好有一把這樣的斧頭,它是我祖父留給我的,很適合砍伐枯樹。假若您有興趣,請按這封信所留的信箱,給予回複……”最後他就給我彙來了15美元。
喬治?赫伯特成功後,布魯金斯學會在表彰他的時候說:金靴子獎已空置了26年。26年間,布魯金斯學會培養了數以萬計的推銷員,造就了數以百計的百萬富翁,這隻金靴子之所以沒有授予他們,是因為我們一直想尋找這麼一個人。這個人從不因有人說某一目標不能實現而放棄,從不因某件事情難以辦到而不去尋找方法。
的確,不是有些事情難以做到,而是因為我們沒有用心去找方法解決困難。
由此,讓我們成為一個積極尋求方法的人吧。這樣會幫助我們在工作中盡快脫穎而出,成為一個真正卓越的人。
勿需多言,如果我們也想成為卓越的人,取得人生的輝煌事業,就請行動起來,運用智慧向前進路上的一個個困難挑戰吧!
一流員工與末流員工的差別
“在當今社會裏,什麼樣的員工最受單位歡迎?”
假如你是一位對自己的前途和命運負責的員工,我相信,這肯定也是你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因為假如你不了解這一點,你在職場的發展就會受到很大製約,要走很多的彎路。假如你清楚了這一點,你就找到了快速發展的鑰匙,成功的機率會大大提高。
不管你是否已有結論,希望下麵的故事和觀點,能夠為你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提供借鑒。
一位姓黃的老總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10多年前,他在一家建築材料公司當業務員。當時公司最大的問題是如何討賬。產品不錯,銷路也不錯,但產品銷出去後,總是無法及時收到款。
有一位客戶,買了公司10萬元產品,但總是以各種理由遲遲不肯付款,公司派了三批人去討賬,都沒能拿到貨款。當時他剛到公司上班不久,就和另外一位姓張的員工一起,被派去討賬。他們軟磨硬磨,想盡了辦法。最後,客戶終於同意給錢,叫他們過兩天來拿。
兩天後他們趕去,對方給了一張10萬元的現金支票。
他們高高興興地拿著支票到銀行取錢,結果卻被告知,賬上隻有99920元。很明顯,對方又耍了個花招,他們給的是一張無法兌現的支票。第二天就要放春節假了,如果不及時拿到錢,不知又要拖延多久。
遇到這種情況,一般人可能一籌莫展了。但是他突然靈機一動,於是拿出100元錢,讓同去的小張存到客戶公司的賬戶裏去。這一來,賬戶裏就有了10萬元。他立即將支票兌了現。
當他帶著這10萬元回到公司時,董事長對他大加讚賞。之後,他在公司不斷發展,5年之後當上了公司的副總經理,後來又當上了總經理。
與此相反,另外一個老總講的故事,卻讓大家對員工素質的問題,從另一個角度進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說,他曾經正式招聘過一位員工,但沒想到,還不到半個月時間,他就不得不把她辭退了。
那位員工是一位剛畢業的女大學生,學識不錯,形象也很好,但有一個明顯的毛病:做事不認真,遇到問題總是找借口搪塞。
剛開始上班時大家對她印象還不錯。但沒過幾天,她就開始遲到,辦公室領導幾次向她提出,她總是找這樣或那樣的借口來解釋。
一天,領導安排她到北京大學送材料,要跑三個地方,結果她僅僅跑了一個就回來了。領導問她怎麼回事,她解釋說:“北大好大啊。我都在傳達室問了幾次,才問到一個地方。”
老總生氣了:“這三個單位都是北大著名的單位,你跑了一下午,怎麼會隻找到這一個單位呢?”
她急著辯解:“我真的去找了,不信你去問傳達室的人!”
老總心裏更有氣了:我去問傳達室幹什麼?你自己沒有找到單位,還叫老總去核實,這是什麼話?
其他員工也好心地幫她出主意:你可以找北大的總機問問三個單位的電話,然後分別聯係,問好具體怎麼走再去;
你不是找到了其中的一個單位嗎?你可以向他們詢問其他兩家怎麼走;
你還可以在進去之後,問老師和學生……
誰知她一點也不理會同事的好心,反而氣鼓鼓地說:“反正我已經盡力了……”
就在這一瞬間,老總下了辭退她的決心:既然這已經是你盡力之後達到的水平,想必你也不會有更高的水平了。那麼隻好請你離開公司了!
雖然女孩的舉動讓很多人難以理解,但大家還是認為,像這種遇到問題不是想辦法解決而是找借口推諉的人,在職場中並不少見。而他們的命運也顯而易見——凡事找借口的員工,在單位絕對不會有任何市場。
上麵所說的兩個員工,其實是兩種不同員工的代表:前麵的那位員工,哪怕遇到再棘手的問題,首先想到的絕不是退縮,而是想辦法解決。與此相反,那位年輕的大學生,盡管麵臨的問題很簡單,但仍然找借口不去做,找理由為自己辯護。
找借口的人,是不會主動想辦法解決問題的,哪怕有現成的辦法擺在他麵前,他也難以接受,這就是一流員工與末流員工的根本區別。
重複性勞動不如創造性勞動
有些人認為“苦幹不如巧幹”是懶惰人的做法,更有些人把其指責為是偷奸取巧。他們的觀點是,隻有埋頭苦幹,才能多勞多得。
“我每天都賣力地工作12個小時。”這是他們的一句典型誇耀。
夜以繼日地努力工作本身並沒有什麼錯——隻要你不介意犧牲個人健康、家庭生活,以及精神成長。從這個方麵來說,努力工作有其優點和好處。
是的,如果你在一小時之內完成一件事,你也可以在兩小時之內完成兩件類似的事情,但你每天至多能完成12件事,這無疑是一個不用動腦的公式。但如果你的目標是一百萬件類似的事情呢?如果你想要成功到足以讓投資者、銀行家們圍著你團團轉,你就需要用新的方式來替換“12小時工作製”的那種埋頭苦幹方式。這種1加1加1加1的單調的累加工作方式就像是用數數來結束數學教育一樣荒誕。
世上絕大多數的科技發明都是發明者忍受不了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辛苦勞作所發明的,他們認為總會有更輕鬆、更快捷、更便宜、更簡單和更安全的法子,知道總能找到減輕工作的更好方法。
這些人想讓自己生活得更輕鬆一點。他們想避開複雜的工作,想少做而多得。
第一個在船上裝帆的人是想省下搖櫓的力氣。首先讓牛拖犁的人是為了逃避耕地。最早用水車碾穀子的人當然是不願費勁兒拿石頭砸穀子。
幾十年前,一位青年住在美國猶他州的首府鹽湖城,那裏靠近大鹽湖。
他是一個勤勉的人,工作非常努力,生活非常節儉,他的所有朋友都對他的良好習慣讚不絕口。
然而有一天,他做了一件反常的事,使得許多人都對著他搖頭,懷疑他的判斷是否明智。
他從銀行裏取出他的全部積蓄,一共有4000多元,到紐約汽車展銷處,買了一部新車。在人們看來,僅此似乎還不足以顯示他的“愚蠢”,更有甚者,當他把新車開回家後,就把車開進他的車庫裏,頂起4個車輪,動手拆卸汽車,一件一件地拆,直到整個車庫擺滿七零八落的汽車零件。他仔細地檢查了每個零件,然後又把汽車裝好。
人們覺得他簡直發瘋了,而他卻不止是一次,而是多次拆卸汽車,再把汽車裝好。
大惑不解的人們開始嘲笑他了。
幾年後,那些嘲笑過他的人不得不改變看法,並已深信不疑——他有明智的見識。
這個反複動手拆裝汽車的青年就是沃爾特?珀西?克萊斯勒。
他開始製造汽車了,他的產品領導了整個汽車工業,他在汽車這個領域裏還做了許多有價值的改進和革新,他成功了。
人類的勞動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創造性勞動,一種是重複性勞動。創造性勞動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重複性勞動是創造性勞動的再現。未來的重複性勞動將越來越多地被機器人所取代,未來的雇員將越來越多地從事創造性勞動;創造性思維是未來勞動者最理想的基本素養。
人的創造力是第一資源。自然界的物質資源隻有靠人的創造力去認識、理解和開發、利用,才能實現其價值。離開人的創造力,一切資源都等於零。重複別人的創造是不能長久的,最終是走不遠的。隻有提高創造性思維能力,才能創造出光彩靚麗的人生。
隻為成功覓方法
主動找方法解決問題的人,總是社會的稀缺資源。不論國內國外,隻要有這樣的人出現,他們就能夠像明星一樣閃耀。假如你通過找方法做了一件乃至幾件讓人佩服的事,就能很快脫穎而出並獲取更多的發展機會。
美籍華人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一次偶然聽一位同事的演講,知道非線性方程有一種叫孤子的解。他找來了所有關於孤子的資料,仔細分析了一個星期,專門挑別人有哪些弱點。結果他發現,所有的文獻都是研究一維空間的孤子的。而在物理學中,有廣泛意義的是三維空間。於是,他便圍繞這點進行攻關,僅僅幾個月,就找到了一種新的孤子理論,用來處理三維空間的亞原子問題,獲得了許多成果。
事後,他高興地說:“在這個領域裏,我從一無所知,一下子趕到別人前麵去了。”並由此得出結論:“你想在科學研究過程中趕上、超過別人嗎?你一定要摸清楚在別人的工作裏,哪些是他們不懂的。看準了這一點,鑽下去,一定會有突破,並能超過人家。”
讀書也是這樣。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天才出自勤奮”。不錯,天才出自勤奮,但並不等同於勤奮。勤奮隻是一個優秀學生的基本功。要真正學好,還得掌握方法——學得多不如學得巧。
尋求正確的方法
日本的火箭研製成功後,科學界選定A海島做發射的基地。經過長久的準備,進入可以實際發射的階段時,A島的居民卻群起反對火箭在此發射。於是全體技術人員總動員,反複地與島上居民談判、溝通以尋求他們的理解。可是,交涉卻一直陷入泥淖狀態,最後終於說服了島上的居民,可是前後卻花費了3年的時間。
後來大家重新檢討這件事情時,發現火箭的發射並不是非A島不行。可是此前,卻從來沒有人發現這個問題。當時隻要把火箭運到別的地方,那麼,3年前早就發射完成了。但當時太執著於如何說服島民的問題上,所以才連“換個地方”這麼簡單而容易的方法都沒有想到。
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類似的例子屢見不鮮。銷售經理也經常對業務受挫的推銷員說:“再多跑幾家客戶!”上司常對拚命工作的下屬說:“再努力一些!”但是這些建議都有一個漏洞。就像有人曾經問一位高爾夫球高手:“我是不是要多做練習?”高爾夫球高手卻回答道:“不,如果你不先把揮杆要領掌握好,再多的練習也沒用。”
樂於接受客戶“再說吧”的推銷員,每一次與客戶洽談業務時,客戶能給他的答案隻有“再說吧。”因此,該推銷員的抽屜裏裝滿了寫著“容後再議”的檔案。他月複一月滿懷希望地與這些客戶聯絡,卻毫無所獲,仍以此為榮。態度執著的推銷員認為,隻要堅持不懈地與這些客戶一而再、再而三地聯絡,憑著他的執著,客戶一定會與他達成交易。不幸的是,事實卻不盡人意,這種堅忍不拔的精神毫無實際價值。
失敗者常常混淆了工作本身與工作成果。他們以為大量的工作,尤其是艱苦的工作,就一定會取得成功。但任何活動本身並不能保證成功,並不一定是有利的。一項活動要有用,就一定要朝向一個明確的目標。也就是說,成功的尺度不是做了多少工作,而是做出了多少成果。
很多人在工作中往往隻顧眼前,總是把注意力放在過程而不是結果上,認為自己所在的企業或領導虧待了自己,斤斤計較自己的待遇,遇到問題時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權利。這種偏執的心態往往是導致他們在工作中缺乏績效的根本原因。
立即行動,從工作本身轉移到工作成果。單單用工作來填滿每一天,這種執著的態度再也不能接受了。做出足夠的成果來實現目標,這才是衡量成績大小的正確方法。“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沒有錯,錯的是那種明明放著電梯不用,卻偏要自己爬上高樓的人。收入豐厚的推銷員,牢牢掌握“正確的方法比執著的態度更重要”的精髓,隻是盡快行動,要求客戶給出明確的“是”或“不是”的答案。這樣,他們就不必在已接觸的客戶身上再花費時間和精力,而再投身到與下一個客戶的業務上去。
方法助你成功
作為華人首富,李嘉誠的名字可謂家喻戶曉。他之所以能成為首富,也並非沒有規律可循:從打工的時候起,他就是一個找方法解決問題的高手。
李嘉誠的父親是位老師,他非常希望李嘉誠能夠考個好大學。然而,父親的突然去世,使得這個夢想破滅了:家庭的重擔全部落到了才十多歲的李嘉誠身上,他不得不靠打工來維持整個家庭的生存。
他先是在茶樓做跑堂的夥計,後來應聘到一家企業當推銷員。幹推銷員首先要能跑路,這一點難不倒他,以前在茶樓成天跑前跑後,早就練就了一副好腳板,可最重要的,還是怎樣千方百計把產品推銷出去。
有一次,李嘉誠去推銷一種塑料灑水器,連走了好幾家都無人問津。一上午過去了,一點收獲都沒有,如果下午還是毫無進展,回去將無法向老板交代。
盡管推銷得不順利,他還是不停地給自己打氣,精神抖擻地走進了另一棟辦公樓。他看到樓道上的灰塵很多,突然靈機一動,沒有直接去推銷產品,而是去洗手間,往灑水器裏裝了一些水,將水灑在樓道裏。十分神奇,經他這樣一灑,原來很髒的樓道,一下變得幹淨起來。這一來,立即引起了主管辦公樓的有關人士的興趣,一下午,他就賣掉了十多台灑水器。
李嘉誠這次推銷為什麼成功了呢?原因在於把握了一個推銷的訣竅:要讓客戶動心,就必須掌握他們如何受到影響的規律:“聽別人說好,不如看到怎樣好;看到怎樣好,不如使用起來好。”老講自己的產品好,哪能比得上親自示範、讓大家看到使用後的效果呢?
在做推銷員的整個過程中,李嘉誠都注意重視分析和總結。在幹了一段時期的推銷員之後,公司的老板發現:李嘉誠跑的地方比別的推銷員都多,成交的也最多。
他是如何做到這點的呢?
原來,他將香港分成幾片,對各片的人員結構進行分析,了解哪一片的潛在客戶最多,有的放矢地去跑,重點攻擊,這樣一來,他獲得的收益自然要比別人多。
縱觀李嘉誠的奮鬥曆史,其實就是一個不斷用方法來改變命運的曆史。
隻為成功找方法
20世紀70年代中期,日本的索尼彩電在日本已經很有名氣了,但是在美國它卻不被顧客所接受,因而索尼在美國市場的銷售相當慘淡,但索尼公司沒有放棄美國市場。後來,卯木肇擔任了索尼國際部部長。上任不久,他被派往芝加哥。當卯木肇風塵仆仆地來到芝加哥時,令他吃驚不已的是,索尼彩電竟然在當地的寄賣商店裏蒙滿了灰塵,無人問津。
如何才能改變這種既成的印象,改變銷售的現狀呢?卯木肇陷入了沉思……
一天,他駕車去郊外散心,在歸來的路上,他注意到一個牧童正趕著一頭大公牛進牛欄,而公牛的脖子上係著一個鈴鐺,在夕陽的餘暉下丁當丁當地響著,後麵是一大群牛跟在這頭公牛的屁股後麵,溫順地魚貫而入……此情此景令卯木肇一下子茅塞頓開,他一路上吹著口哨,心情格外開朗。想想一群龐然大物居然被一個小孩兒管得服服帖帖的,為什麼?還不是因為牧童牽著一頭帶頭牛。索尼要是能在芝加哥找到這樣一隻“帶頭牛”商店來率先銷售,豈不是很快就能打開局麵?卯木肇為自己找到了打開美國市場的鑰匙而興奮不已。
馬歇爾公司是芝加哥市最大的一家電器零售商,卯木肇最先想到了它。為了盡快見到馬歇爾公司的總經理,卯木肇第二天很早就去求見,但他遞進去的名片卻被退了回來,原因是經理不在。第三天,他特意選了一個估計經理比較閑的時間去求見,但回答卻是“外出了”。他第三次登門,經理終於被他的誠心所感動,接見了他,但卻拒絕賣索尼的產品。經理認為索尼的產品降價拍賣,形象太差。卯木肇非常恭敬地聽著經理的意見,並一再地表示要立即著手改變商品形象。
回去後,卯木肇立即從寄賣店取回貨品,取消削價銷售,在當地報紙上重新刊登大麵積的廣告,重塑索尼形象。
做完了這一切後,卯木肇再次扣響了馬歇爾公司經理的門。可聽到的卻是索尼的售後服務太差,無法銷售。卯木肇立即成立索尼特約維修部,全麵負責產品的售後服務工作;重新刊登廣告,並附上特約維修部的電話和地址,並注明24小時為顧客服務。
屢次遭到拒絕,卯木肇還是癡心不改。他規定他的每個員工每天撥五次電話,向馬歇爾公司詢購索尼彩電。馬歇爾公司被接二連三的電話搞得暈頭轉向,以致員工誤將索尼彩電列入“待交貨名單”。這令經理大為惱火,這一次他主動召見了卯木肇,一見麵就大罵卯木肇擾亂了公司的正常工作秩序。卯木肇笑逐顏開,等經理發完火之後,他才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對經理說:“我幾次來見您,一方麵是為本公司的利益,但同時也是為了貴公司的利益。在日本國內最暢銷的索尼彩電,一定會成為馬歇爾公司的搖錢樹。”在卯木肇的巧言善辯下,經理終於同意試銷2台,不過,條件是:如果一周之內賣不出去,立馬搬走。
為了開個好頭,卯木肇親自挑選了兩名得力幹將,把百萬美金訂貨的重任交給了他們,並要求他們破釜沉舟,如果一周之內這2台彩電賣不出去,就不要再返回公司了……
兩人果然不負眾望,當天下午4點鍾,兩人就送來了好消息。馬歇爾公司又追加了2台。至此,索尼彩電終於擠進了芝加哥的“帶頭牛”商店。隨後,進入家電的銷售旺季,短短一個月內,竟賣出700多台。索尼和馬歇爾從中獲得了雙贏。
有了馬歇爾這隻“帶頭牛”開路,芝加哥的100多家商店都對索尼彩電群起而銷之,不出3年,索尼彩電在芝加哥的市場占有率達到了30%。
在每一個企業裏,都會有業務人員被派往外地開拓新市場,如果都如卯木肇那樣隻找方法不找借口,又怎麼能不取得成績呢?失敗的人之所以陷入失敗,是因為他們太善於找出種種借口來原諒自己,也使別人原諒。平庸的人之所以淪為平庸,是因為他們太善於搬出種種理由來欺騙自己,也使別人受騙。而成功的人,事前頭腦中隻有“想盡一切辦法”,事後頭腦中隻有“這是我的責任”或“這是我的錯”。
首先打好心理戰
生命中最大的遺憾是由於缺乏自信心而與機會失之交臂。我們之所以不成功,往往不是由於別人否定了我們,而是自己否定了自己;要成功,就必須在自己的字典裏刪除“我不行”這句話。
3年前,小惠是一位大四的學生。暑假前夕,有一家美國機構的中國區總裁,到她所在的大學做了一場大型講座。講座十分出色,激發了她許多想法。她一邊聽講座一邊根據感受寫了一篇文章,講座結束時,她突然有一個衝動:把自己寫的文章送給那位老總看看。
這個念頭一出現,她立刻又猶豫了:“我行嗎?不會丟臉吧?”
但轉念又一想:“丟臉就丟臉吧,反正以後可能再也見不到他了!”於是在眾人的“圍困”之中,她把這篇文章交給了老總。沒想到,兩天之後,她突然接到了這位老總打來的電話,告訴她這篇文章寫得很好,希望她寫出更多這樣的好文章。
不久,她開始實習了。她突然又有了一個想法:去北京實習,將來到那裏發展!可在北京,她沒有熟人,惟一認識的就是這位老總,於是想,能不能找找他?這時,她又一次有了畏懼的念頭,那個“我不行”的想法,又像蛇一樣地在她心中抬頭了。但是她還是一咬牙,向這位老總表達了自己的願望,並希望他幫忙聯係一個新聞出版單位。
沒想到,這位日理萬機的老總,對她這種主動精神十分欣賞,很快幫她聯係到一家著名的報社,並鼓勵她發揮特長,走向成功。不到兩個月的實習,她便發了好幾篇有份量的文章。在實習表上,報社給了她非常好的鑒定意見。畢業時,這份鑒定和她發表的文章,對她應聘起到了很積極的作用,北京一家出版社很快錄用了她。
要成功,就要在自己的字典裏刪除“我不行”這句話,麵對問題和困難的時候,要對自己說“我行!我行!我一定行!”正因為有著這種“我能行”的堅定信念,我們才會更加出色。
值得恐懼的是恐懼本身
無論有什麼障礙和困難擋在你前進的道路上,我們都不應感到懼怕。魯迅先生曾說:“人生的旅途,前途很遠,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麵前才有路。”在工作中,當我們遇到困難時,喚醒心中的勇氣,會讓我們找回自己。伊爾文?本?庫柏是美國最受尊敬的法官之一,他成長的經曆給了我們許多啟示。
庫柏在密蘇裏州聖約瑟夫城一個準貧民窟裏長大。他的父親是一個移民,以裁縫為生,收入微薄。為了給家裏取暖,庫柏常常提著一個煤桶,到附近的鐵路邊去拾煤塊。庫柏為自己必須這樣做而感到困窘。他常常從後街溜出溜進,怕被放學的孩子們看見。
但是,那些孩子還是時常能看見他。特別是有一夥孩子常埋伏在庫柏從鐵路邊回家的路上,襲擊他。他們常把他的煤渣撒到街上,以此取樂。庫柏回家時一直流著眼淚,他總是生活在或多或少的恐懼和自卑中。
有一件事發生了,這種事在我們打破失敗的生活方式時總是會發生的。庫柏因為讀了一本書,內心受到了鼓舞,從而在生活中采取了積極的行動。這本書是荷拉修?阿爾傑著的《羅伯特的奮鬥》。
在這本書裏,庫柏讀到了一個像他一樣的少年奮鬥的故事。那個少年遭遇了巨大的不幸,但是他以勇氣和道德的力量戰勝了這些不幸,庫柏也希望具有這種勇氣和力量。
庫柏讀了他所能借到的每一本荷拉修的書。他讀得很認真,每每都能進入主人公的角色。整個冬天他都坐在寒冷的廚房裏閱讀勇敢和成功的故事,不知不覺地吸取了很多知識。
在庫柏讀了第一本荷拉修的書之後的幾個月,他又到鐵路邊去揀煤。隔開一段距離,他看見3個人在一個房子的後麵飛奔。他最初的想法是轉身就跑,但很快他記起了他所欽佩的書中主人公的勇敢精神,於是他把煤桶握得更緊,一直大步向前走去,猶如荷拉修書中的一個英雄。
這是一場惡戰。3個男孩一起衝向庫柏。庫柏丟開鐵桶,使勁揮動雙臂,進行抵抗,使得3個恃強淩弱的孩子大吃一驚。庫柏的右手猛擊到一個孩子的鼻子上,左手打到了胃部。這個孩子便停止打架,轉身溜掉了,這也使庫柏大吃一驚。同時,另外兩個孩子正在對他拳打腳踢。庫柏設法推走了一個孩子,把另一個打倒,用膝部猛擊他,而且發瘋似地連擊他的胃部和下顎。現在隻剩下一個孩子了,他是領袖。他突然襲擊庫柏的頭部。庫柏設法站穩,把他拖到一邊。這兩個孩子站著,相互凝視了一會兒。然後,這個領袖一點一點地向後退,也溜掉了。庫柏拾起一塊煤,投向那個退卻者,這是在表示他的憤怒。
直到那時庫柏才知道他的鼻子在流血,他的周身由於受到拳打腳踢,已變得青一塊紫一塊了。這是值得的啊!在庫柏的一生中,這一天是一個重大的日子。因為他克服了恐懼。
庫柏並不比一年前強壯,攻擊他的人也並不是不如以前那樣強壯。不同的地方在於庫柏自身的心態。他已經不顧恐懼,能夠麵對危險了。他決定不再聽憑那些恃強淩弱者的擺布。從現在起,他要改變他的世界,他後來也的確是這樣做的。
庫柏給自己定了一種身份。當他在街上痛打那3個恃強淩弱者的時候,他並不是作為受驚駭的、營養不良的庫柏在戰鬥,而是作為荷拉修書中的人物羅伯特?卡佛代爾那樣大膽而勇敢的英雄在戰鬥。
充滿勇氣,你就能比你想像的做得更多更好。在勇於挑戰困難的過程中,你就能使自己的平淡生活變成激動人心的探險經曆,這種經曆會不斷地向你提出高標準,不斷地獎賞你,也會不斷地使你恢複活力和滿懷創造力。
隻有想不到,沒有辦不到
很多人不敢創新,或者說不願意創新,是因為他們頭腦中關於得、失、是、非、安全、冒險等價值判斷的標準已經固定,這使他們常常不能換一個角度想問題。
舉一個例子,假如有一個人有100%的機會贏80塊錢,而有85%的機會贏100塊錢,但是有15%的機會什麼都不贏。在這種情況下,這個人會選擇最保險安穩的方式——選擇80塊錢而不願冒一點險去贏那100塊錢。可如果換一下角度來設定這個問題,一個人有100%的機會輸掉80塊錢,另外一個可能性有85%的機會輸掉100塊錢,但是也有15%的機會什麼都不輸。這個時候,人們都會選擇後者,賭一下,說不定什麼都不輸。
這個例子使我們明白,平時我們之所以不能創新,或不敢創新,常常是因為我們從慣性思維出發,以至顧慮重重,畏首畏尾。而一旦我們把同一問題換一個角度來考慮,就會發現很多新的機會,新的成功。
馬克思曾經說過:“如果鬥爭隻是在有極順利的成功的條件下進行,那麼創造世界曆史就未免太容易了。”於是他把科學的入口處比作地獄的大門,指出:“這裏必須根絕一切猶豫,這裏任何怯懦都無濟於事。”
這也就是說,在創造創新中需要勇氣。如果一個人缺乏勇氣,那麼他將會錯過機會,造成種種失誤。
威爾士是美國東北部哈特福德城的一位牙科醫生,是西方世界醫學領域對人體進行麻醉手術的最早試驗者。在威爾士以前,西方醫學界還沒有找到麻醉人體之法,外科手術都是在極殘酷的情況下進行的。
後來,在英國化學家戴維發現笑氣以後,1844年,美國化學家考爾考察了笑氣對人體的作用,帶著笑氣到各地作旅行演講,並做笑氣“催眠”的示範表演。這天他來到美國東北部哈特福特城進行表演,不想在表演中發生了意外。那是在表演者吸入笑氣之後,由於開始的興奮作用,病人突然從半昏睡中一躍而起,神誌錯亂地大叫大鬧著,從圍欄上跳出去追逐觀眾。在追逐中,由於他神誌錯亂,動作混亂,大腿根部一下子被圍欄劃破了個大口子,鮮血湧泉般地流淌不止,在他走過的地上留下一道殷紅的血印。圍觀的觀眾早被表演者的神經錯亂所驚呆,這時又見表演者不顧傷疼向他們追來,更是驚嚇不已,都驚叫著向四周奔去,表演就這樣匆匆收了場。
這場表演雖結束了,但表演者在追逐觀眾時腿部受傷而絲毫沒有疼痛的情狀,卻給牙科醫生威爾士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於是他立即開始了對氧化亞氮麻醉作用進行實驗研究。
1845年1月,威爾士在實驗成功之後,來到波士頓一家醫院公開進行無痛拔牙表演。表演開始,威爾士先讓病人吸入氧化亞氮,使病人進入昏迷狀態,隨後便做起了拔牙手術。但不想由於病人吸入氧化亞氮氣體不足,麻醉程度不夠,威爾士的鉗子夾住病人的牙齒剛剛往外一拔,便疼得那位病人“啊呀”一聲大叫起來。眾人見之先是一驚,隨之都對威爾士投去輕蔑的眼光,指責他是個騙子,把他趕出了醫院。
威爾士表演失敗了,他的精神也崩潰了。他轉而認為手術疼痛是“神的意誌”,於是他放棄了對麻醉藥物的研究。
可是他的助手摩頓與其不同,他拿出勇氣開始了自己的探索。1846年10月,他在威爾士表演失敗的波士頓醫院當眾再做麻醉手術實驗。結果在眾目睽睽之下,他獲得了成功。
500年前,你如果跟別人說,你坐上一個銀灰色東西就可以飛上天;你拿出一個黑色的小盒子就能夠跟遠在千裏之外的朋友說話;打開一個“方櫃子”就能看到世界各地發生的事情……他們也同樣會告訴你“不可能”,對嗎?如今不是都已變成了現實嗎?
讓“不可能”安息吧!
讓“絕不可能”成為“絕對可能”
要解決問題時,如果難度較大,很多人會對自己說“絕不可能!”然後不再努力,最終放棄。這樣做的人往往不是懶漢就是庸才。
與此相反,一個傑出的人,總是通過改變自己的心態和發問方式,最終將“絕不可能”變為“絕對可能”。他們是如何做到這點的呢?
(一)重新發問:把“怎麼可能”改為“怎樣才能”
發問方式,往往決定了解決問題的不同結果。如果你發出“怎麼可能”的疑問,百分之百就會就此打住,不可能再進一步。但是,假如你將焦點集中在了思考“怎樣才能”,效果就會完全不一樣。
假如你是一個隻有19歲的窮大學生,連上學的錢都不夠,能夠在不偷不搶、也不從事任何其他非法的行動,而是完全憑自己的智慧在短短1年內賺到100萬美元嗎?
大多數人聽到這樣的問題,都會笑著搖頭,說:“絕不可能!”
如果再問一句:“你相信有這樣的人嗎?”可以斷定:還是會有不少人會搖一搖頭,說:“絕不可能!”
但是大多數人認為“絕不可能”的事,真的就有人做到了。
這個人名叫孫正義,日本“軟銀集團”的創始者,一個被譽為“互聯網投資皇帝”的人。全世界沒有一個人,包括比爾?蓋茨,能夠擁有比他更多的互聯網資產,他投資的雅虎等互聯網資產,占有全球互聯網資產的7%。
這個身高僅僅1.53米的矮個子男人,19歲時就製定了自己50年的人生規劃,其中一條,就是要在40歲前至少賺到10億美元。如今他40多歲,這個夢想早已成了現實。
看看他是如何利用智慧賺到人生第一個100萬美元的。
在製定人生50年規劃時,他還是一個留學美國的窮學生,正為父母無法負擔他的學費、生活費而發愁。他也有過到快餐店打工的想法,但很快又被自己否定了,因為這與他的夢想差距太大。左思右想之後,他決定向鬆下學習,通過創造發明賺錢。於是,他逼迫自己不斷想各種點子。一段時期內,光他設想的各種發明和點子,就記錄了整整250頁。
最後,他選擇了其中一種他認為最能產生效益的產品——“多國語言翻譯機”。但這時問題馬上來了:他不是工程師,根本不懂得怎麼組裝機子。但這難不住他,他向很多小型電腦領域的一流著名教授請教,向他們講述自己的構想,請求他們的幫助。
大多數教授拒絕了他,但最終還是有一位叫摩薩的教授,答應幫助他,並為此成立了一個設計小組。這時孫正義又麵臨著另一個問題:他手上沒有錢。
怎麼辦?這也難不倒他,他想辦法征得了教授們的同意,並與他們簽訂合同:等到他將這項技術銷售出去後,再給他們研究費用。
產品研發出來後,他到日本推銷。夏普公司購買了這項專利,並委托他再開發具有法語、西班牙語等7種語言翻譯功能的翻譯機。這筆生意一共讓他賺了整整100萬美元。
令人敬佩的不隻是他在短短的時間內賺到了這麼多錢,而更因為從他的經曆中可以得出了這樣一個理念:一個人隻要開通“腦力機器”去解決問題,就能創造奇跡!而能創造這種奇跡,關鍵在於改變發問方式:將否定式的疑問——“怎麼可能”,變為了積極性的提問——“怎樣才能”!
將思想聚焦在“怎麼可能”的懷疑上,你就會對自己的智力潛能壓抑,把可能實現的東西扼殺在搖籃之中!將思想聚焦在“怎麼才能”的探索上,你的腦力機器就會開動起來,把各種“不可能”變為可能!
巧思能攻克難關
一個人沒有金錢,並不可怕;沒有地位,也並不可悲;隻有不善思維,缺乏智慧,才是人生最大的缺憾。
美國佛羅裏達州有位窮畫家,名叫律薄曼,他當時僅有一些簡單的畫具,僅有的一枝鉛筆也是削得短短的。
有一天,律薄曼正在繪圖時,找不到橡皮擦。費了很大勁才找到時,鉛筆又不見了。鉛筆找到後,為了防止再丟,他索性將橡皮用絲線紮到鉛筆的尾端。但用了一會兒,橡皮又掉了。“真該死!”他氣惱地罵著。
律薄曼為此事琢磨了好幾天,終於想出主意來了:他剪下一小塊薄鐵片,把橡皮放在鉛筆頭上並繞著包了起來,競然,用點小工夫做出來的這個玩意兒還相當管用。
後來,他申請了專利,並把這專利賣給了一家鉛筆公司,從而賺得55萬美元。
將一半時間用於思索,一半時間用於行動,無疑是人才的成功之道。不善於思考的人,就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享受創新的樂趣。贏得一切擁抱成功的關鍵,則在於你能否積極地思考,持續地思考,科學地思考。
培養你的側向思維
如果你是一家電影公司的職員,現在,公司要在另外一個城市開一家新的電影院,於是安排你做一件事情:在一到兩天的時間內,幫公司尋找一個最適合開電影院的地方。你有把握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找到嗎?
日本一位電影公司的一位高級管理者,就遇到過這樣的問題。但他隻采用了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就輕而易舉地將問題解決了。
他是怎麼做的呢?——帶領自己的下屬,到將要開設電影院的城市的所有派出所進行調查。調查的目標十分簡單:哪個地方平時丟錢包最多,然後就選擇丟錢包最多的地方開電影院。
結果證明,這個選擇簡直太對了,這家電影院,成了電影公司開設的眾多電影院中最火的一家。
做出這樣選擇的理由是什麼?因為錢包丟失最多的地方,就是人流最大、消費活動最旺盛的地方。
這位主管所采用的方法,就是側向思維法。它的具體做法是:思考問題時,不從“正麵”角度,而是通過出人意料的側麵來思考和解決問題。
那麼,側向思維都有哪些具體方式呢?
(一)從側向找關聯
有時找到某種關聯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如果從正麵找,或者太費勁,或者有其他不便,這時不妨試著從側麵去尋找。
且看上麵開電影院找派出所調查的例子所用的思路:
(1)目標:最理想的地方——人最多的地方。
(2)人最多的地方表現:①人頭湧動;②擁擠;③吵吵嚷嚷;④容易掉東西;⑤其他……
(3)去掉其他方麵的表現,僅選一個重要的側麵:容易掉東西。
(4)從哪裏才能知道什麼地方最容易掉東西——派出所。
這樣從側麵順藤摸瓜地摸下去,問題很快就有解決的方法。
(二)從側向找價值
當大家都在盯住某一事物的正麵價值即主要價值的時候,你去關注與此相關的側麵價值,說不定可以從中挖掘出獨特的機會。
19世紀中葉,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興起了淘金熱,淘金的人蜂擁而至。有些人發財了,但也有很多人血本無歸。有一個叫做亞默爾的年青人,本來也是來淘金的,但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他發現:在這裏要喝到水很困難。獨具慧眼的他,立即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大的商機,於是放棄了淘金而轉而做起賣涼水的買賣來。
剛開始做的時候,有人嘲笑他說:“千裏迢迢來這裏,不抱西瓜卻揀芝麻,真是可笑之極。”但他不為所動,最後靠著賣水,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賺了6000美元。當不少淘金者還在挨餓的時候,他已經完成了原始資本的積累。後來,他成了美國有名的商業巨子。
這就是從側向找價值。價值的側向凸出,經常體現一種“雞犬定律”——“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即主要方麵價值是明顯的。側麵價值依托於主要價值。但是“側向凸出”的關鍵還在“凸出”,即把獨特的側向價值挖掘充分,發揚光大。
(三)兩大要點
發展側向思維能力,關鍵在於兩點:
(1)養成“迂回”思考的習慣,將思維強行扭轉到“不打眼處”去,強製自己從側麵思考。拿破侖有句名言:“我從來不正麵攻擊一個可以迂回的陣地。”側向思維往往需要“拐彎抹角”。因此,能不能養成“迂回”思考的習慣,是能不能有效進行側向思維的關鍵。
(2)把握強弱的辯證。它要求即使在有明顯正向方式的情況下,也強行將思維往側麵“拐彎”,拐到“不打眼處”“次要處”“配角處”來。這其實是體現了一種強弱的辯證。我們可以從多方麵形容其辯證的關係:配角即主角,輕處即重處,不“打眼”即“打眼”,迂回即近路、“岔路”即正路、“附帶效果”即最大效果等等。
所有強弱的變化,都伴隨著一個“隱”“顯”轉換的過程。即所有的強——“主角”“打眼”“重”“近路”“最大效果”等。在開始時都是“隱”的,隻有到了最後,才能感覺到別開生麵之妙,甚至讓人有“我怎麼沒想到”的驚歎。
勇於創新
成功,必然是從創新入手,在創新中成功,靠創新持續成功。
惟有創新才能脫穎而出,才能戰勝自己、超越競爭。微軟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子,緊緊抓住最具潛力的新興產業,緊緊抓住新興產業中最具“控製力”的項目,然後通過創新不斷淘汰自己的產品。
本世紀最著名的經濟學家之一熊彼得先生認為,企業家成功的原動力就是創新。他同時列舉了企業家應當具備的能力:
(1)發現投資機會;
(2)獲得所需的資源;
(3)展示新事業美麗的遠景,說服有資本的人參與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