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緣:行看流水坐看雲,何必問前因(2 / 3)

每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都會經曆許多不盡如人意之事,偶然的失落與命運的錯失本來是具有悲劇色彩的,但是因為命運之手的指點,結局反而會更加圓滿。如果懂得了圓滿的相對性,對生命的波折、對情愛的變遷,也就能雲淡風輕處之泰然了。

人活在世,每個人都在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其實,不完滿才是真正的人生。

僧璨禪師:捆綁你的就是你自己

人從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天起,人外在的一切都是相對的,它不能妨礙我們精神生命獨立的人格。每個人要有自己生命的價值,人活著要順其自然,不要受任何外界環境的影響。

有時候,過於倚重外物與環境讓你充滿煩惱,得不到快樂的往往不是別人,正是你自己。

一個人被煩惱纏身,於是四處尋找解脫煩惱的秘訣。

有一天,這個人來到一個山腳下,看見在一片綠草叢中有一位牧童騎在牛背上,吹著橫笛,逍遙自在。他走上前去問道:“你看起來很快活,能教給我解脫煩惱的方法嗎?”

牧童說:“騎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麼煩惱也沒有了。”

他試了試,卻無濟於事。於是,他又開始繼續尋找。

不久,他來到一個山洞裏,看見有一個老和尚獨坐在洞中,麵帶滿足的微笑。他深深鞠了一個躬,向老人說明來意。

老和尚問道:“這麼說你是來尋求解脫的?”

他說:“是的!懇請不吝賜教。”

老和尚老人笑著問:“有誰捆住你了嗎?”

“沒有。”

“既然沒有人捆住你,何談解脫呢?”

他驀然醒悟。

我們又何嚐不是像這個人一樣四處尋找解脫的途徑?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生活中,很多人往往會自尋煩惱,自己給自己套上枷鎖,從而搞得自己疲憊不堪。打破心中的瓶頸,清除掉心中的垃圾,你就可以在屬於自己的天空中自由翱翔。人之所以不快樂,就是因為活得不夠單純。其實,不要去刻意追求什麼,不要向生命去索取什麼,不要為了什麼去給自己設置障礙。

四祖道信禪師還未悟道時,曾經向三祖僧璨師請教。

道信虔誠地請求道:“我覺得人生太苦惱了,希望你指引給我一條解脫的道路。”

三祖僧璨禪師反問到:“誰在捆綁著你?”

道信想了想,如實道:“沒人捆綁著我。”

三祖僧璨禪師笑道:“既然沒有人捆綁你,你就是自由的,就已經解脫了,你何必還要尋求解脫呢?”

後來石頭希遷禪師在接引學人時,將這種活潑機智的禪機發揮到極致。

有一個學僧問希遷禪師:“怎樣才能解脫呢?”

希遷禪師問到:“誰捆綁著你?”

學僧又問:“怎樣才能求得一方淨土?”

希遷禪師回答道:“誰汙染了你?”

學僧繼續追問:“怎樣才能達到永生的境界呢?”

希遷禪師回答:“誰給了你生與死?誰告訴你生與死有何區別?”

學僧在希遷禪師的步步逼問下,開始迷惑不解,繼而恍然大悟。

生活中,很多人往往會自尋煩惱,給自己套上枷鎖,結果自己讓自己疲憊不堪。我們應該學會解除這些束縛,讓自己活得輕鬆,活得快樂。

人心隨著年齡、閱曆的增長而越來越複雜,但生活其實十分簡單。保持自然的生活方式,不因外在的影響而痛苦抉擇,便會懂得生命簡單的快樂。人生當中,許多時候,我們並沒有機會和時間進行抉擇。人生的抉擇是最困難的,但也是最簡單的。困難在於你總是把抉擇當作抉擇;簡單在於你別去考慮抉擇問題,遵循生命自然的方式。

禪宗開釋:安之若素,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不驚,方能安之若素。人生總是如此,愉悅也是一世,痛苦也是一生,何必為了現實中的種種,因為物質而影響安然自在的心境呢?

從前,菩薩化身為鴿王,帶領著自己的屬下500隻鴿子在國王的花園中尋找食物。

國王見後,便命人張望張網來捕。結果,鴿王與這500隻鴿全部落網,國王命人將鴿子們裝進籠裏,有粳米和肥肉喂食,作佳肴之用。

鴿王被關進籠後,一心向佛,懺悔自己的過失,興起行善的念頭,希望能讓眾鴿得以逃脫。

它對其他鴿子說:“佛經中說,戒貪是第一重要的,因貪而富貴著,就像饑餓的人得到有毒的飲食一樣,隻能得到一時的快樂,你們隻要絕食,不吃那些美味,就可保全性命了。”

眾鴿說:“都已經被關在籠裏了,還有什麼希望呢。”

鴿王說;“貪婪著都不會有好下場的。”於是它開始拒絕食物,慢慢地就瘦下來了,到了可以從籠中縫隙飛出去時,它又對眾鴿說道:“如果你們能夠絕食,變得像我一樣瘦,就可以自由地飛走了。”說完,就從籠中飛了出去。

生活中,最難得的是在痛苦的環境中學會享受詩意人生。

詩意人生,不是玩世不恭,更不是自暴自棄,而是一種達觀,一種灑脫,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練達。學會享受詩意人生才不會終日鬱鬱寡歡,才不覺得人生活得太累,才能夠詩意地棲息在這片生存的空間。

縣城老街上有一家鐵匠鋪,鋪裏住著一位老鐵匠。時代不同了,如今已經沒人再需要他打製的鐵器,所以,現在他的鋪子改賣拴小狗的鏈子。

他的經營方式非常古老和傳統。人坐在門內,貨物擺在門外,不吆喝,不還價,晚上也不收攤。你無論什麼時候從這兒經過,都會看到他在竹椅上躺著,微閉著眼,手裏是一隻半導體,旁邊有一把紫砂壺。

當然,他的生意也沒有好壞之說。每天的收入正夠他喝茶和吃飯。

他老了,已不再需要多餘的東西,因此他非常滿足。

一天,一個文物商人從老街上經過,偶然間看到老鐵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壺,因為那把壺古樸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製壺名家戴振公的風格。他走過去,順手端起那把壺。

壺嘴內有一記印章,果然是戴振公的。商人驚喜不已,因為戴振公在世界上有捏泥成金的美名,據說他的作品現在僅存三件:一件在美國紐約州立博物館;一件在台灣故宮博物院;還有一件在泰國某位華僑手裏,是他1993年在倫敦拍賣市場上以56萬美元的拍賣價買下的。

商人端著那把壺,想以10萬元的價格買下它,當他說出這個數字時,老鐵匠先是一驚,然後很幹脆地拒絕了,因為這把壺是他爺爺留下的,他們祖孫三代打鐵時都喝這把壺裏的水。

雖然壺沒賣,但商人走後,老鐵匠有生以來第一次失眠了。這把壺他用了近六十年,並且一直以為是把普普通通的壺,現在竟有人要以10萬元的價錢買下它,他轉不過神來。

過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閉著眼睛把壺放在小桌上,現在他總要坐起來再看一眼,這種生活讓他非常不舒服。特別讓他不能容忍的是,當人們知道他有一把價值連城的茶壺後,總是擁破門,有的問還有沒有其他的寶貝,有的甚至開始向他借錢,更有甚者,晚上推他的門。他的生活被徹底打亂了,他不知該怎樣處置這把壺。當那位商人帶著20萬現金,再一次登門的時候,老鐵匠沒有說什麼。他招來了左右鄰居,拿起一把斧頭,當眾把紫砂壺砸了個粉碎。

現在,老鐵匠還在賣拴小狗的鏈子,據說今年他已經106歲了。

林語堂先生說:“我總以為生活的目的即是生活的真享受……是一種人生的自然態度。” 保持一顆平常心,波瀾不驚,生死不畏,於無聲處聽驚雷,超脫眼前得失,不受外在情感的紛擾,喜怒哀樂,收放自如,才能體會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自在。

慧能禪師:順應本性,自然活著

很多人在生活中往往處心積慮地追求幸福,結果往往追逐了一輩子,還是沒有找到幸福的所在。

幸福和不幸在於自己的心態,也就是怎樣看待現在的自己。把痛苦和不幸的標準放在別人的身上,並不能使我們幸福。

如果隻看到別人外在的幸福,就輕率地判斷別人超越了自己的幸福,那麼幸福將毫不猶豫地離你而去,很多人感覺不到幸福的原因正是在於盲目地悲歎自己的處境。我們覺得不幸,不是因為自己住的單間房,而是不滿意、看不慣租房過日子的自己。

著名佛學研究者南先生在《缺憾的人生》這樣寫道,人生,永遠是缺憾的,佛學裏把這個世界叫做“娑婆世界”,即能忍許多缺憾的世界。不缺憾就不叫做人世界,如果世界總圓滿就完了。正像中國人的那句老話:吵吵鬧鬧是夫妻,這樣的人反而可以白頭偕老;兩人之間感情好、一切都好,便會出現這樣那樣的缺憾。再者,比如有人講笑話,太陽出來了又何必落下?如果永遠都有太陽,電燈就不必被發明。還有人說,上帝造人造錯了,眉毛不要長在眼睛上麵,如果長在指頭上,牙刷都不必買了。這些都是關於缺憾的自嘲自娛。

人生的缺憾又何止是這些,但是事情已經既定,便不要想太多,就算萬事按照人們所想的一樣,其他的弊端也會隨之而出,我們之所以總會不快樂,是因為活得不夠單純;有時往往不去刻意追求什麼,不向生命去索取什麼,不為了什麼去給自己設置障礙,就那麼簡單,反而更容易比別人幸福。

人世間萬物皆是虛幻,都是一樣的。生命的本源也就是生命的終點,結束就是開始。財富、成就、名利和功勳對於生命來說隻不過是生命的灰塵與飛煙。心亂隻是因為身在塵世,心靜隻是因為身在禪中。沒有中斷就沒有連續,沒有來也就沒有去。

弟子終於醒悟,禪師的話像暮鼓與晨鍾喚醒了碎裂在生活碾磨裏的人。

我們的心靈本來很清淨安定,隻因為被外界物相迷惑困擾,如同明鏡蒙塵,就活得愚昧迷失了。

體悟幸福,並不是要求你找一個標準來要求自己。隻要順應自己的天性,你就能發現幸福的味道就在身邊。

真正的幸福不是周圍的環境所給予的,而是靠自己去創造的。即使自己的處境不順心,也要試著心存感激地接受。順應了自我的本性,你就是幸福的。如果你還一味地追求什麼幸福的標準,你就會偏離幸福的軌道越來越遠。

禪宗開釋:取法天地,隨喜隨緣

佛法雲:一切隨緣,順其自然。

順其自然是佛法,恢複本原亦是佛法。世間萬物皆有其自身的規律之所在,水在流淌的時候是不會去選擇道路的,樹在風中搖擺時是自由自在的,它們都懂得順其自然的道理。因此,拔苗助長故不可取,逆流而上也是一種愚蠢。

再美好的事物,其結果都是一樣的——或好或壞、或高或低、或美或醜、或大或小,感覺上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不同的則是他們的過程,在過程中享受奮鬥的愜意,那才是幸福快樂的,而這個過程便是境遇,一種無法抵抗的客觀事實,你隻能順其自然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