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擊行為有直接攻擊和轉向攻擊兩種形式。直接攻擊是指受挫折後,把攻擊矛頭直接指向引起挫折的人或物,多以動作、表情、語言、文字等方式表現出來,比如譏諷、嘲笑、謾罵、毆打等。一般說來,血氣方剛、爭強好勝的青少年容易采取此種攻擊方式;自尊心強,對自己各方麵都充滿信心的人,易將憤怒情緒向外宣泄,更容易采取攻擊性方式。轉向攻擊是指受挫後,把攻擊的矛頭和憤怒情緒發泄到與挫折毫不相幹的人和物上。轉向攻擊有可能在以下三種情況中發生:一是對自己缺乏信心,悲觀失望,易把攻擊的對象轉向自己,自我折磨,自我虐待;二是由於覺察到引起挫折的直接對象不可能或不該或不便於直接攻擊,而把憤怒的情緒發泄到其他人或物上;三是由於挫折來源不明,或為日常生活中許多小挫折的積累,也可能因為個人的內在因素(如疾病、疲勞等)而找不到明顯的攻擊對象,於是將悶悶不樂的情緒,發泄到毫不相幹的人或物上去。此時遭受攻擊的對象就成為“替罪羊”、“出氣筒”。
2.退行。退行又稱退化、倒退或回歸,指受到挫折後,為發泄不滿的憤怒情緒,博取別人的同情、關心和愛護,表現出與自己年齡和身份不相稱的幼稚行為與習慣來應付挫折。
如受挫後,或號啕大哭,或大發脾氣,或裝病不起等。
3.冷漠。冷漠是指個體在遭受挫折後,表現出對挫折情境漠不關心和無動於衷的態度,這是一種比攻擊更為複雜的反應。這種現象表麵顯得冷淡退化,內心深處卻往往隱藏著深刻的痛苦。所謂“哀莫大於心死”。但冷漠並非不包含憤怒的情緒,隻是個人把憤怒暫時壓抑罷了。當一個人長期遭受挫折,或處境艱險又無希望挽救,或心理上恐懼不安、生理上痛苦難忍,或個體心理上產生攻擊與壓抑之間的衝突時都會表現出冷漠的反應。
4.逃避。逃避是指受挫折後,個體不敢麵對挫折和正視現實,放棄原來所追求的目標,而撤退到比較安全的地方去。有的人害怕失敗,不思進取,一旦受挫便意誌消沉,一蹶不振,即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有的人受挫後,不僅放棄原來追求的目標,而且放棄與其相關的一切目標,唯恐再遭同樣的打擊;有的人意誌極端薄弱,對挫折的承受力很小,當挫折的打擊來得突然而強烈時,就會陷入萬念俱灰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此時如果得不到他人的關心與幫助,就會有厭世輕生的念頭,以圖“徹底”逃避。幻想也可以看作是逃避的一種比較典型的和特殊的挫折反應方式,它以非現實的方式——想象來應對挫折,在想象中尋找目標達成滿足。
5.固執。固執是指受挫折後,個體采取刻板的方式盲目地重複某種無效行為,以不變應萬變。如果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一而再、再而三地遇到同樣的挫折,又不吸取教訓,就會對克服困難失去信心,而形成刻板化的反應方式,一再重複同樣而無效的行為。另外,過多過嚴的懲罰和指責,也可能導致固執行為。還有,當人們處於驚慌失措狀態時,也會表現出固執行為。比如眼看房屋著火了,隻是一味地光拍大腿,卻不知叫人救火。
(二)對待挫折的積極反應方式
人們在遇到挫折後,雖然會表現出上述一些消極的反應方式,但有許多人卻能冷靜頭腦,分析失敗原因,吸取失敗教訓,用積極的反應方式來應對挫折,變壓力為動力。
1.矢誌不渝,再接再厲。遭到失敗不氣餒,不達目標不罷休。如果發現自己所追求的目標是現實的,隻是對阻力強弱估計不足,沒有付出足夠的努力;或是對阻力性質把握不準,沒有采取有效的克服措施,那麼即使遭到挫折是暫時的,隻要加倍努力,調整應對措施,繼續奮鬥,就會實現目標。
2.適度謙讓,靈活變通。當采取某種行為達不到目標時,應該適度降低目標,變換方式,通過其他的途徑和手段實現目標。所謂的“條條大路通羅馬”,就是這個意思。
3.審時度勢,理智調換。如果確定的目標因為自身條件或社會因素的限製,而不能實現並遭受挫折時,應及時改變目標,用另一目標代替,以使需要得到滿足,減緩心理上的衝突,增強信心與勇氣。人的需要是無止境的,但並不是所有的需要都能夠滿足,都必須滿足,總有一些是要放棄的。一個方麵的需要無法滿足,並不意味其他的需要也無法滿足。把時間和努力放在合理的、有價值的目標上,才是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