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健康狀況下降:個個骨瘦如柴,明顯營養不良,臉色發黃、皮膚幹燥、雙下肢水腫、兩眼無神、身體表麵潰爛感染。
5.有戒斷症狀:瞳孔散大、打噴嚏、起雞皮疙瘩、寒戰、惡心、嘔吐、全身酸痛、情緒惡劣、甚至出現攻擊行為。
五、學會說“不”
我們對毒品要避而遠之,遠而滅之。中學生思想單純、涉世不深,很容易成為毒販獵捕的對象,所以我們要做到以下幾條來預防毒品的侵襲。
(一)遠離煙酒
敬酒、送煙在我國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各地形形色色的“酒文化”、“煙文化”更給喝酒、吸煙“正了身”。估計我國煙民、酒民的數量占人口總數的1/4~1/3。
由於煙酒中有效成分的依賴性和其他種種毒性,飲酒造成的交通事故;酒徒的“英年早逝”;酒狂性犯罪及吸煙引起疾病的報道屢見不鮮。長期飲酒會引起一係列身體和精神障礙,研究表明,70%~80%的酒癮者有人格障礙,10%~15%並發重症精神病。一些國家把酒作為第一號毒品,強行禁止。
煙草中含有多種致癌物質,吸煙是慢性自殺,這已成為共識。20世紀80年代後期,一些發達國家飲酒、吸煙的人數逐年下降,而我國煙民、酒民卻逐漸增加。我們國家成了名副其實的煙酒生產、消費大國,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第38條規定:不吸煙、不喝酒、不賭博,遠離毒品。
案例3:
某黨委書記15歲的兒子,潔身自好,行為乖巧,既不抽煙也不喝酒,販毒者絞盡腦汁想陷害他,采用了盯梢跟蹤辦法,將其綁架,喪盡天良地逼迫他抽含海洛因的香煙。然後,打電話來控製黨委書記,使黨委書記開方便之門,為他們服務。據不完全統計,我國雲南省瑞麗縣先後至少有49個領導幹部子女被“糖丸擊中”,一個個地栽入了毒潭。
緝毒英雄、景頗族的麻某,曾先後7次破獲販毒案,戰績累累。一次,他查獲了一緬甸毒販的鴉片就達160千克。
新年初始,慶功歸來,他準備回家修建新房,雇了一批建築工人。為了能使新房早日竣工,他忙裏忙外、跑堂下廚、好酒好菜外加好煙款待那些民工。你來我往,幫忙的兩個民工也你一支、我一支地向他遞煙。然而,在染上毒癮前,這個戰功赫赫的緝毒英雄永遠也不會想到那兩個民工是被販毒分子用巨款買通的。民工給他的煙是摻有海洛因的煙卷,可是,當他得知後已沒有任何意義了。
也許緝毒英雄不會吸煙就不會落得如此下場。可是“假設”挽救不了發生過的事情。據調查統計發現,那些從中學就開始吸香煙的人最容易因好奇而染上吸毒的壞毛病。
所以,青少年學生一定要遠離煙酒,為自己健康和安全高度負責。
古人說“防微杜漸”,防吸毒也要從不吸煙、不喝酒開始。專業人員將煙酒稱為吸毒的入門藥,即它們往往成為吸毒的前奏。因此預防過早吸煙、酗酒對預防吸毒有切實意義。所以,我們希望中學生不要吸煙、喝酒,更不要隨意接受別人饋贈,從而築起拒絕毒品侵害的第一道防線。
(二)謹慎交友,要學會對毒品說“不”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人生最美好的東西——同別人的友誼。也許很多中學生抱著這種心態交些不三不四的朋友,甚至還狂喊:我和某某是好朋友,那小子夠意思,我和他在一起長了很多見識,他經常帶我去放鬆。然而,這一放鬆就有可能把你帶入賭博、偷盜、吸毒的邪路上去,可你臨走向監獄的大門前還在和那些你所謂的哥們兒揮淚告別呢,這是多麼滑稽的一場鬧劇啊!
案例4:
小華13歲那年,在一次全班同學的聚會上,在幾個小姐妹的連勸帶灌下,盛情難卻,她第一次喝了酒。沒隔上一年,在許多小夥伴的“腐蝕拉攏”下,她又學會了吸煙。又過了兩年,止痛片、低度酒、普通煙對她來說已經失去效應,起不到“美妙如仙”的作用了。在這期間,也就是她滿16歲那年,她開始沾染上了大麻。一杯大麻酒,或一支大麻煙,都能使她沉醉於“狂躁熱鬧”的“歡娛世界”中。
更重要的是,這種含有大麻的煙酒,為她找到了一種治療少女青春期煩惱,使她在短暫的“歡娛”之後能保持心靈安靜、神態平穩的“理想辦法”。由於“先知”和早熟,使得她17歲那年就有了男朋友。他是她的同學,更是一個有著吸毒嗜好的“毒友”——確切地說,是他把她帶入毒海深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