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別的辦法是:先把小便解盡,清潔會陰部,平躺在床上,會陰部墊上清潔的衛生巾,觀察一下是否還在間歇地流水,流水量是否增多,若仍有無法控製的流水,說明羊膜已破,稱為胎膜早破。由於這時還沒有正式臨產,而保護胎寶寶及維持宮內清潔的屏障已損壞,給準媽媽及胎寶寶都會帶來影響,如宮內感染、產褥感染及臍帶脫出等。
發生這一現象後,家人應立即將準媽媽送往醫院,由醫生根據當時的情況采取恰當的治療措施。前往醫院途中應注意讓準媽媽平躺或略抬高下肢,避免羊水繼續流失,並注意遮擋,避免外部細菌侵入致使感染發生。
子宮頸管裂傷有危險
子宮頸管裂傷是指胎寶寶娩出時損傷子宮頸管,導致出血不止的現象。導致子宮頸管裂傷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子宮伸縮性差、胎寶寶體位不正、分娩過快、巨大兒、高齡初產等。
在突然大量出血時,醫生將會采取止血措施,然後縫合撕裂的部位。實際上,因子宮頸管裂傷而威脅準媽媽或胎寶寶的生命的案例很少,因此不必過於擔心。
預防產時子宮頸管裂傷,在分娩前及分娩時必須做到如下幾點。
給準媽媽作產前宣教時,要強調在子宮頸口開全之前避免用力向下屏氣。
嚴格掌握陰道助產手術的適應證與禁忌證,在子宮頸口未開全之前不宜進行陰道助產手術。
進行任何陰道內或宮腔內操作,如內倒轉術及人工剝離胎盤術等,均應輕巧正確、避免暴力。
產後出血的應對方法
所謂產後出血是指胎寶寶出生、胎盤娩出之後,子宮仍然出血的現象。導致產後出血的主要原因是胎盤娩出後,子宮沒有正常進行收縮,致使子宮壁持續出血。
出現產後出血症狀時,醫生一般會立即給產婦注射子宮收縮劑或按摩子宮底,以提高子宮的收縮能力。病情嚴重時,臨床上會在輸血的同時及時實施子宮切除術。
專家指導
如果準媽媽產後出血,醫生應做好準媽媽的心理護理,解除其緊張、恐懼感,嚴密觀察準媽媽的出血量、血壓、脈搏、呼吸、尿量等變化,做好記錄,必要時予以吸氧。
胎盤滯留的處理方法
在正常情況下,胎寶寶出生5~10分鍾之後,胎盤就會從子宮壁脫落,娩出體外。但有時,因胎盤的絨毛附著在子宮壁的肌肉層,致使胎盤的一部分或全部在寶寶出生後30分鍾內無法脫落,醫學上將這一現象稱為胎盤滯留。
如果胎盤未剝離或有部分粘連,醫護人員可借助醫學手段取出胎盤並輔以刮宮術。若遇到極個別產婦出血不止時,不可強行剝離,要進行手術止血,為了避免胎盤滯留,準媽媽在分娩過程中需要精神放鬆、充分休息、注意進食、飲水及排尿、保存體力,便可避免子宮收縮乏力。這樣不但為胎寶寶的順利娩出創造良好的條件,也可預防胎盤滯留及產後出血。
準爸爸陪產因人而異
很多準媽媽認為自己在分娩時如果準爸爸在場,會感覺有安全感,對於緩解疼痛也有幫助。而且還認為一同迎接寶寶的出生,可以增進夫妻間的感情,讓另一半更能體會自己的辛苦,更加體諒自己。同時,伴隨準媽媽走過懷孕和分娩的過程,可以讓準爸爸更快地進入父親的角色,增進父子之間的感情。
雖然準爸爸進產房陪產存在一定積極作用,但對於一些準爸爸來說並不適當,因為準媽媽生產時需集中精神及放鬆,如果身旁準爸爸心理素質差,在生產過程中太過憂慮及疑惑會令準媽媽分心,影響生產。而且夫妻關係往往依賴彼此間的一點神秘感維係,但赤裸地呈現生產過程,會令神秘感頓失,破壞夫妻之間的感情及性生活。而且有些準爸爸的承受能力並不像想象的那樣好。有的準爸爸看到準媽媽分娩時出的血會暈倒,這樣醫生們反而要分心去照顧他,不僅沒有幫忙,反而添了亂。
掌握分娩技巧,減輕分娩疼痛
準媽媽都知道分娩時的疼痛是難以忍受的,但是,隻要準媽媽掌握了分娩技巧,就可以減輕分娩時的疼痛,讓分娩更輕鬆。
分娩時準媽媽如何配合
第一產程,由於宮縮不緊,準媽媽應思想放鬆,盡量下地活動,或同別人聊天,以分散注意力。另外,準媽媽應吃一些易消化、營養多、能量高的食物,如巧克力。要按時排尿、排便,以免過度膨脹的膀胱和充盈的直腸影響胎寶寶的下降。宮縮時,可由準爸爸協助按摩,宮縮間隙時,盡量放鬆全身肌肉休息,以保存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