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son 17:瑪莎·華盛頓——“幸福主要取決於我們的心態,而非我們的處境”
她,富有但不奢華,高貴但不傲慢,她一生中雖然沒有做出什麼驚人的業績,但她高尚的品德,對丈夫、對國家無私的愛,卻贏得了人們的敬重。她就是美國第1任總統華盛頓的夫人——瑪莎。美國史書上這樣評價華盛頓夫婦:“在美國曆史上,再也找不到象喬治·華盛頓和瑪莎·華盛頓這樣德高望重的天生一對了。”
高貴的“國母”——身處高處,卻能平視世界
一個女人自己是否高貴不是通過貶低別人的方式,而是心靈上真正的高貴,善良,以一顆平等的姿態看人,既不高傲,又不卑微,才能贏得更多人的尊重。
瑪莎就是一個高貴而不高傲的第一夫人。獨立戰爭期間,華盛頓是大陸軍總司令,瑪莎跟著丈夫來到波士頓郊外的營地,為丈夫和官兵們洗衣做飯。她十分體諒士兵們生活上的疾苦,常常探望並照料軍中的病號,安撫想家的士兵。她的舉動深深感動了官兵們,增強了他們戰勝敵人的信心,瑪莎也成為官兵們愛戴的對象。後來,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瑪莎也貴為了第一夫人,但她從不參政,她依然生活簡樸、舉止含蓄,也從來不亂擺第一夫人的架子,保持一個受人愛戴的“國母”形象。
一個女人身處最高處,而能拋棄傲慢和虛榮心,沉下心來平視世界,這是多麼難得啊!其實,生於這個世間,人與人之間都是平等的,本無高低貴賤的差別,隻是人為將其分開,所以往往造成自己諂媚那些在自己心中級別高的人,以鄙視的眼光來看那些自己心中級別低的人。
從前有一位居士,常發願要見文殊師利菩薩,因此不時地廣行布施,恤孤濟寡。每逢齋日,齋戒沐浴,嚴淨壇場,敷設高座,種種供養,至心懇禮文殊菩薩駕臨壇場,以滿所願。
有一次,見壇內高坐椅上,坐一老翁,不但邊幅不修,而容貌極其醜惡。豆大的眼眵,深黃的鼻涕,如弓的佝僂,似土的膚色,簡直形類夜叉,人鬼不辨。居士嚇得倒退一旁,將一顆虔誠心,頓成怔忪心,並自思念,我每敷高座,莊嚴壇場,皆願求文殊師利菩薩光臨道場,慈悲一現。而今座上,究是何人?竟然膽大包天,敢於上座。遂走至座前,在氣憤之下便牽著老翁下座,並囑之曰:“請老翁自愛,下不為例。”老翁毫無表情,立即悄然而去。
第二天,居士便淨備香花水果,前往寺中,恭獻佛前,虔禮默禱曰:“弟子某持此功德,願現世得見文殊師利菩薩。”事畢返家,晚間就寢,於夢中有人言:“你一向恭敬誠求,願見文殊師利菩薩。可是,你見之而不識,當麵錯過,還求於何處得見文殊?”居士曰:“我素來細心觀察,未見形影,究於何處得見,請君示知?”夢中人言:“日前你嚴淨壇場,敷設高座,於高座上,坐一老翁,彼即文殊師利菩薩。”居士聞言及此,不覺周身急出大汗,自夢中醒來,遂向空中求乞懺悔。
現實中,有些人甚至還不如這位居士,自以為是,心中沒有平等的觀念,總喜歡拿別人的缺陷或長相來歧視他人,因為某個人的身份或者地位而看不起他,而實際上不論是我們是誰,我們的父親或者母親是誰,我們都有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的理由,每個人都是平等的,而不是分為三六九等的。
玄素禪師在京口鶴林寺做住持的時候,這一天,有一個屠夫來拜訪,希望在他家中為和尚辦齋供。
玄素禪師二話沒說,高興地答應了,並欣然去了屠夫家。眾人對禪師的舉動感到很驚訝。玄素禪師當然也洞察到僧眾內心的疑問,於是回來後對眾人解釋道:“眾生佛性平等,無論對賢人對愚人對善者對惡者都是一樣的。凡是可超度的人,我就超度他,使他解脫俗世的煩惱和苦難,又何必去區別眾生的賢愚善惡呢?”
屠夫也好,顯貴也罷,劊子手也好,慈善家也罷,世間所有的人在佛的眼裏皆平等,哪裏分誰聰明、誰愚鈍、誰善良、誰凶惡呢?所以玄素禪師不但毫無猶豫,而且欣然愉快地接受屠夫的邀請去屠夫家做客。
眾生平等,女人們要學會以一顆平等之心善待別人。對那些條件不如自己的人給予理解與關懷,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存在都有自己的不易,對一切人多一些理解,而非嘲笑與挖苦,哪怕隻是善待那些掃大街的清潔工,他們也和別人一樣每天起早貪黑的忙碌,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才將城市裝點得更加繁華。
平等待人,會讓女人變得博愛,胸懷寬廣,這才是真正的高貴。
生命是杯,希望是水
瑪莎,曾是一個很不幸的女人,二十多歲就成了遺孀,還得麵對孩子的夭折,但她並沒有因此意誌消沉,對生活絕望,她依然堅強而精力充沛地打理莊園,因為她的心裏還有夢……不久後,她便認識了華盛頓,開始了新的幸福生活。
瑪莎告訴了我們,希望是幸福生活的“發動機”,是我們前進的引擎。沒有了希望,我們的生命也將慢慢枯竭。正如塞繆爾·厄爾曼在《青春》一文中所言:“人的心靈應如浩渺瀚海,隻有不斷接納美好、希望、歡樂、勇氣和力量的百川,才能青春永駐、風華長存。一旦心海枯竭,銳氣便被冰雪覆蓋,玩世不恭、自暴自棄油然而生,即便年方二十,實已垂垂老矣;然則隻要虛懷若穀,讓喜悅、達觀、仁愛充盈其間,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齡告別塵寰時仍覺年輕。”
當我們處於厄運的時候,當我們麵對失敗的時候,當我們麵對重大災難的時候,隻要我們仍能在自己的生命之杯中盛滿希望之水,那麼,無論遭遇什麼樣坎坷不幸之事,我們都能永葆快樂心情,走得更遠。
康倪氏是一個很不幸的女人,由於命運的安排,她幾乎經曆了一個女人所能遭遇的一切不幸。然而她卻用一顆滿盛著希望的心靈演繹了一個幸福美麗的人生。十八歲時,她嫁給了鄰村的一個生意人,可剛結婚不久,丈夫外出做生意,便如同飛出的黃鶴,一去不返。有人說他死在了響馬的槍下,有人說他是病死他鄉了,還有傳說他被一家有錢人招了養老女婿。當時,她已經懷上了孩子。
丈夫不見蹤影幾年以後,村裏人都勸她改嫁。沒有了男人,孩子又小,這寡居生活到什麼時候是個頭?她沒有走。她說丈夫生死不明,也許在很遠的地方做了大生意,沒準哪一天發了大財就回來了。她被這個念頭支撐著,帶著兒子頑強地生活著。她甚至把家裏整理得更加井井有條。她想,假如丈夫發了大財回來,不能讓他覺得家裏這麼窩囊寒磣。
這樣過去了十幾年,在她的兒子十七歲的那一年,一支部隊從村裏經過,她的兒子跟部隊走了。兒子說,他到外麵去尋找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