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暴力的誘惑
影視劇中武打、偵探等劇情的描寫,是孩子受暴力誘惑的主因。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在對影視劇的模仿過程中,無意之中就成為有暴力傾向者,甚至是罪犯。加之社會上的一些不法分子對校園的滲透,校園裏經常有以大欺小、對低年級學生進行勒索的現象,這更是直接影響著孩子。
(6)追星的誘惑
青少年階段是心理上的“第二次斷乳期”,這時孩子獨立意識明顯增強,渴望擺脫父母的依附而自己獨自設計未來。因為脫離了父母的依賴而產生了“情感真空”,此時容易形成偶像崇拜,加上學習的壓力和精神生活的貧乏,孩子極需要撫慰和情感溝通,明星便成了他們理想化的追求目標。
據一所中學以“誰是我最崇拜的人”為題的隨機調查顯示,孩子們最崇拜的人不是父母、不是老師、也不是科學家,而是歌星、影星。對明星的偶像崇拜,已成為青少年的主要追求對象,有些孩子為了明星甚至離家出走、自殺等。
美國某傳媒公司對全美各監獄的16萬名成年犯人作過一項詳細調查,發現一個令人吃驚的事實,這些不幸的犯人之所以淪落到監獄中,有90%的人是因為他們沒有經受住本能的誘惑。
一個孩子從小到大,一直到走進社會參加工作,他的生活中時時刻刻充滿誘惑。麵對誘惑,能夠抵擋住的孩子,成年後在事業上更容易成功,著名的“糖果實驗”就證明了這一點。
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瓦特·米伽爾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拿著一些糖果對一群4歲的孩子說,如果誰想馬上吃,就隻能吃一顆,如果等20分鍾,就可以吃到兩顆。有的孩子經不住誘惑,馬上拿了一顆糖果吃掉了,而有些孩子卻堅持著,他們或閉上眼睛不看那些糖果,或唱歌轉移注意力,或在一旁自言自語,20分鍾過去了,他們終於得到了兩顆糖果。
米伽爾一直把這個實驗進行了下去。這些孩子長大後,那些吃到一顆糖果的孩子易孤僻、易受挫,麵對壓力時逃避,沒有耐心。而那些得到兩顆糖果的孩子多是事業的成功者。
法國傑出的思想家盧梭曾經說過:“從孩子開始對事物有分辨力的時候,就應該教會他忍耐和選擇。”作為父母,要及早培養孩子抵製誘惑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免疫力”。
(1)測試孩子的抵製力
可以給孩子一道智力測試題,當他正確回答後,仍不要做出任何對與錯的反應,而是反問他:“真是這樣嗎?”這時,觀察孩子的表現,如果孩子說“不對”或猶豫不定時,說明孩子的信心不足,麵對誘惑容易陷入其中,如果孩子十分肯定地回答,說明他對誘惑的抵製能力還是較強的。
(2)讓孩子學會說“不”
給孩子創造機會來拒絕別人,培養孩子做事有主見、不被他人左右的性格。在別人給孩子東西時,讓孩子說:“我不要。”當有人提出和孩子一起去花園摘花時,讓孩子說:“我不去。”
(3)培養孩子的心理素質
一般來說,對誘惑抵禦力差的孩子,自主意識差,自我控製能力不足,有“隨風倒”、“猶豫不定”等毛病。所以,父母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對於一些事情讓孩子果斷拍板。即使判斷錯誤,也不要抱怨孩子。還要幫助孩子提高分辨能力,認識到欲望過強對人的危害性。
(4)控製孩子的占有欲
對孩子的要求不能樣樣滿足,孩子的東西要學會與他人分享。減弱孩子的占有欲,提高孩子的自我克製能力,孩子就不容易被外邊的一些誘惑所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