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伯認為新教的禁欲主義思想“必定成為我們稱之為資本主義精神的生活態度普遍發展的、可以想像的、最有力的杠杆。”

韋伯的上述觀點無疑是強調了新教倫理的思想,“為資本主義經濟製度在其形成階段的發展起了強有力的促進作用。這種促進作用源於新教宗教信仰的某些倫理要求與資本主義製度發展所需的經濟動機模式之間的選擇性親和(即邏輯一致性與相互支持的動機性影響)。”

綜上所述,韋伯認為,之所以有現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與成型,主要有兩方麵的條件,即(1)外在環境的理性化。在此種外在環境條件影響生產的、交換的、技術的、法律的和管理的要素日益成為可計算的從而也就成為可預測的東西;(2)社會內在的個性化即內在的理性化,這也是現代資本主義得以發展成熟的前提。因此在韋伯看來,正是這種外在和內在的理性化促成了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與成熟。韋伯的這一理論觀點就是他的社會變遷論思想。

韋伯理論體係 理論學派淵藪

韋伯的思想學說不是三言兩句能加以簡單評價的,就社會思想學說而言,一般認為韋伯社會學說的貢獻有以下幾個方麵:

(一)韋伯的學術思想是社會經濟——文化衝突與他內心矛盾的產物。在韋伯的思想體係中,我們看到了思想的繼承性與獨創性的有機結合。

(二)韋伯有極高的天賦及洞察力,他淵博的學識及驚人的毅力幾乎滲入人類文化的所有領域。學術成就可謂博大精深。

(三)韋伯的社會學理論和方法論建樹不僅是西方社會學理論由古典向近代轉化的一個重要標誌,而且為西方現代社會學的很多理論流派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和方法論來源。

但是作為一個時代的思想家、社會學家,韋伯的理論體係也不是毫無缺陷或局限性的。例如,有人指出韋伯的哲學思想始終在唯心論與唯物論之間搖擺,並且時常陷入與馬克思主義曆史唯物論相對立的立場當中。這一點與塗爾幹對社會學發展的重大貢獻比較起來乃是一種明顯的美中不足。

破解“望梅止渴”現象的密碼 

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說

一提到梅子,想必很多人口中就有酸酸的唾液分泌出來。為什麼沒吃酸梅,僅僅是“梅子”這個概念就引起了吃酸梅的感覺和體驗呢?

在生物學上,這種現象叫條件反射。條件反射是人或動物因外界信號刺激而做出反應活動的過程,這是高級神經活動的一種反射方式。條件反射是人或動物在後天個體生長發育過程中獲得的,並在一定的生活條件下逐步建立起來的。

俄羅斯著名生理學家謝切諾夫(1829~1905年)在1863年創立了腦反射學說。他肯定人的腦子是精神的器官,是心理活動的器官,認為所有心理活動毫無例外都是反射活動。所以在人們的生活中全部有意識和無意識的動作都是反射動作。這些反射是有規律的,由感覺興奮開始,由一定的心理活動而繼續,並以肌肉運動而終結。巴甫洛夫(1849~1936年)從他的生理學導師謝切諾夫那裏接受了腦反射學說,並用動物實驗證實了這個學說,創造性地發揮了這個學說,研究了腦反射的形成機製,發現了高級神經活動的基本規律,創立了自己的條件反射學說。

兩例聞名實驗 創條件反射說

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說的建立,與其所進行的兩項科學實驗不可分,正是在這兩個實驗之後,巴甫洛夫創立了其震驚世界的條件反射原理。

這兩個實驗,一個是“假飼”實驗。事先在實驗用狗身上做兩個手術。其一是在狗的腹壁和胃壁上開一個小窗口,插入一個小金屬管,一直通到胃內,然後把胃壁和腹壁分別縫合。這個小窗口叫做胃瘺。通過這個胃瘺可以把食物或其他物質直接放到胃裏去,同樣,胃裏的東西也可以通過這個胃瘺流出來。其二是把食管在頸部切斷一半,再把食管的斷口縫到皮膚外麵。這樣,狗吃食物時食物一吞下去就會從食管的斷口掉回到食盤裏,因此盤子裏的食物永遠吃不完,胃裏麵又永遠是空的,而狗的胃液分泌卻不間斷。這個有趣的實驗就是著名的“假飼”實驗。如果把支配胃的神經割斷,再進行“假飼”實驗,就沒有胃液流出來了。巴甫洛夫由此認定:“假飼”所以能使胃分泌胃液,是通過神經而聯係的,是一種反射作用引起的。

另一個是用燈光代替食物引起狗的唾液分泌的實驗。事先在實驗用狗唾液腺管上製造一個瘺管,把狗架在實驗室的台架上。巴甫洛夫注意到,狗的唾液不僅在食物到了嘴裏的時候才分泌出來,而且在狗看到食物的時候也會分泌唾液。如果把一片麵包或牛肉給狗看,卻又不給它吃,那麼狗也會流出唾液。如果先開亮電燈或發生鈴聲,接著就給狗食物,並且這樣重複幾次,那麼單在電燈發亮或者單有鈴聲的時候,狗也會分泌唾液。

當食物進入嘴裏時,位於舌粘膜中的味覺神經末梢受到直接刺激,興奮就由這裏傳到延腦,又由延腦傳到唾液腺,於是分泌唾液。這就是非條件唾液反射。不過,在味覺神經末梢沒有受刺激的時候,也一樣會分泌唾液,隻是唾液分泌僅在一定的條件下才會發生,比如在看到食物外形、聽到喂飼的鈴聲或有電燈發亮的時候。這就是條件唾液反射。這兒的聲、光對實驗用狗來說是食物的信號,由此引起唾液分泌。

巴甫洛夫在總結兩次實驗結果後,係統地提出了他的“條件反射學說”。

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說又叫做高級神經活動學說。巴甫洛夫認為高級神經活動是中樞神經係統內最高級部位的活動,即大腦皮層的活動。

巴甫洛夫分析到,人和高等動物神經係統的主要部分,包括腦和脊髓,合起來即中樞神經係統。腦保藏在頭骨裏麵,脊髓保藏在脊柱裏麵。腦的最高級部位是大腦兩半球。這兩個半球中間有神經相聯,所以大腦兩半球實際上是一個器官。大腦兩半球跟脊柱裏的脊髓也有聯係。腦幹是大腦兩半球跟脊髓連接起來的橋梁。腦幹的前端頂著大腦兩半球,腦幹的下端伸長為脊髓。在腦幹的背部,大腦兩半球的下麵,有一小腦。小腦也是一個重要的神經器官。由腦幹和脊髓的兩側分出43對神經幹,最後分成無數極微小的神經纖維。所以神經幹是由許許多多神經纖維組成的,在一條粗大的神經幹內可能有幾十萬條神經纖維。這些神經纖維分布到全身的各部位,支配著人和高等動物體內每一個器官每一個組織的活動。這43對神經幹和它們的無數分叉構成了外周神經係統,是中樞神經係統和身體其他部分之間聯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整個神經係統在大腦兩半球的統一領導下進行各種各樣的協調的活動。

在大腦兩半球的表麵有一層皮層是連著的,這就是大腦皮層,它是整個神經係統中最高級的部位。大腦皮層的結構最複雜,其中有數以億計的神經細胞。大腦皮層的機能最細致、最精確,所以它的活動又叫做高級神經活動。大腦皮層以下各部分的機能比較簡單,所以相對來說叫做低級神經活動。大腦皮層的高級神經活動是結合著皮層以下各部分的低級神經活動進行的,兩者有不可分割的相互關係。

高級神經活動的最基本形式就是條件反射,所以思維活動也就是條件反射活動的複雜形式。

巴甫洛夫認為,反射活動是在一定的神經結構內進行的,這種神經結構叫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

感受器就是分布在有機體內外各部分的感覺器官,身體外部或內部的各種刺激首先作用於這些感受器。每一種感受器隻接受一類的適宜刺激,刺激引起神經衝動。神經衝動沿著一定的神經路線,傳入中樞神經係統,傳入到脊髓或腦幹的一定部位。由感受器到中樞神經係統的神經叫傳入神經,通常也叫感覺神經。在腦幹、脊髓裏麵的許多神經中樞內產生新的神經衝動,再由另一條神經路線傳出到效應器。由中樞神經係統到效應器的這一部分叫傳出神經,通常也叫運動神經。在每一條神經幹內,一般都包括傳入和傳出的神經。

效應器是產生反應的器官,一般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由肌肉纖維組成的器官,肌肉的活 動表現為收縮活動;另一類是由腺細胞組成的腺體,腺體的活動表現為分泌。

刺激作用於感受器,通過反射弧的聯係,結果引起一定效應器的反應,這就是反射活動。以

上說的是刺激與反應的因果關係,以及神經過程在神經結構內進行的步驟。反射的進行完全依賴於完整的反射弧,破壞反射弧內的任何一個環節,反射就不能進行。

巴甫洛夫在實驗中發現,食物離狗有一段距離,狗也會分泌唾液。在這種情況下所引起的唾液分泌,與食物在嘴裏所引起的唾液分泌有本質上的區別。在這種情況下食物並沒有接觸到狗的嘴,並沒有刺激狗嘴裏的味覺感受器。巴甫洛夫對於這個心理性唾液分泌現象的解釋是這樣的:狗每次吃食物,首先看見食物的形狀,嗅到食物的氣味,食物在一定距離上就首先作用於狗的視覺器官和嗅覺器官。隻有食物在狗嘴裏接觸到口腔時,才作用於味覺器官,引起非條件反射性唾液分泌。狗每次吃食時,必然同時有視覺、嗅覺和味覺的刺激,這些刺激分別作用於視覺、嗅覺和味覺感受器,引起神經興奮,沿著不同的神經纖維傳入到大腦皮層的不同區域,因此在大腦皮層裏同時出現了三個不同的興奮中心(或稱興奮灶)。在這個例子裏,味覺刺激所引起的興奮中心是較強的,視覺、嗅覺刺激所引起的興奮中心較弱。強興奮中心對弱興奮中心具有吸引的力量,結果這兩個弱興奮中心就分別與強興奮中心產生了聯係。這種聯係最初是不鞏固的,但是由於每次吃食時都有同樣的條件出現,久而久之這種聯係就鞏固起來了。於是,隻要食物在狗麵前一出現,即有唾液分泌,食物的形狀和氣味就成了食物本身的信號。

食物在嘴裏刺激味覺感受器引起唾液分泌是一種先天的非條件反射。食物的形狀、氣味以及喂食的人及他的腳步聲、呼聲,以至與食物結合在一起的燈光,這許多不同信號所引起的唾液分泌,是條件反射引起的。與非條件反射弧不同的是,條件反射的反射弧並不是人和動物生來就有的,並不是早就接通了的,而是在一定的生活條件下臨時接通的。這是一個基本的區別。

巴甫洛夫認為,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還有一個重要區別,那就是非條件反射的反射中樞在大腦皮層以下的部位,在腦幹內,在延髓內,而條件反射中樞是在大腦皮層內。如果用外科手術把狗的大腦皮層切除,所有舊的條件反射會完全喪失,永遠不能恢複,並且也不可能建立任何新的條件反射。切除大腦皮層的狗,所有非條件反射都仍然存在,如仍然會走,能吃食,能打架,甚至也能夠生兒育女,屬於非條件反射的本能行為還全部存在。

條件反射是在一定生活條件下獲得的,如果生活條件改變了,舊的條件反射會消退,而新的條件反射又可以建立起來。條件反射的形成、發展、消退,能使動物對於它的生活條件,對於它的周圍環境有更靈活的和更精確的適應。

第二信號係統 高級神經活動

巴甫洛夫認為,大腦兩半球的基本的最一般性活動就是信號活動,而信號的數量是多得不可計數的,信號作用是永遠變動的。但是根據它們在本質上的區別,所有的信號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現實的具體信號,或叫第一信號;另一類是現實的抽象化信號,也就是第一信號的信號,所以又叫第二信號。比如在吃梅子的時候有大量唾液流起來,這是一種非條件反射。吃過幾次梅子以後,下次隻要一看見梅子就流口水,這是條件反射作用引起的。但是吃梅子和看見梅子是本質上完全不同的兩件事兒。梅子的屬性,如梅子的氣味和形狀,不是梅子本身,而隻是梅子的信號。但是這些信號還是具體的信號,隻有梅子真正出現的時候,才有這些信號出現。這類現實的具體信號叫做第一信號。人們在生活中對這類第一信號形成條件反射,產生一定的反應。在大腦皮層裏對現實的第一信號產生活動的機能係統,叫做第一信號係統。

人到一定年齡懂得語言和會說話的時候,凡吃過梅子的,不僅看見梅子會流口水,即使沒有梅子出現在眼前,隻要談到梅子,也同樣會流口水。談論梅子和看見梅子又有本質上的區別。談論時聽說的梅子隻是一個抽象的東西,是一個詞,是實物被抽象化了的信號。梅子這個詞概括了梅子的各種屬性,所以是第一信號的信號,或叫第二信號。在人們的生活經驗中,梅子這個詞和梅子實物已經密切地結合在一起,所以梅子這個詞也可以引起跟梅子實物一樣的生理反應,也可以引起流口水的反應。這仍然是條件反射,不同的是引起這個條件反射的刺激物是一個名詞概念,是第二信號。在大腦皮層裏對現實的第二信號產生活動的機能係統就是第二信號係統。

動物沒有言語的機能,不會說話,更談不上有什麼語言文字,因此也不可能有任何的第二信號係統活動。所以動物的全部高級神經活動隻限於相當於人的第一信號係統活動。正因為人類有了言語的機能,有了第二信號係統,人類的高級神活動就與動物的高級神經活動發生了本質上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