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裘沛然:病自心頭生,治病之本在於治心(3 / 3)

健康回音壁

雖然裘老的“補泄理腎方”在治療慢性腎炎方麵有奇效,但所謂“上工治未病”,與其等生病之後再花大力氣治療,還不如做好養護工作,把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一般來說,養腎主要應注意以下幾點:

1.保護腎精

在中醫理論中,保護腎精是養腎的一項基本措施。對此,前人早有定論:“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者,當閉固而勿泄。”總的意思是對房事要有節製,既要節而少,又要宜而和。要做到節欲保精,就會陰精盈滿,腎氣不傷,精力充沛,從而有利於健康,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2.調暢情誌

《黃帝內經·素問》中說:“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恐懼而不解則傷精。”意思是說,大悲大喜以及過於恐懼,都會傷害人體內的精氣。因此,隻要精神愉快、心情舒暢,則腎氣不傷。

3.愛護脾胃

養腎一定要重視對脾胃的調養,平時應當注意對食物合理調配,烹調有方,飲食有節,食宜清淡,葷素搭配,忌食穢物,食後調養。隻要脾胃不衰,化源有繼,腎精得充,精化腎氣,自然健康長壽。

4.起居有常

古人曾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護腎法則。陽者腎氣也,陰者腎精也,所以在春季應該“夜臥早起,廣庭於步”,以暢養陽氣;在夏季應該“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以溫養陽氣;在秋季,應該“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以收斂陰氣;在冬季,應該“早臥晚起,必待正光”,以護養陰氣。若能做到起居有常,自然精氣盛,腎氣旺,能夠達到抗衰老、保健康的目的。

治慢性支氣管炎,裘老主張用“小青龍湯加減方”

大師手記

慢性支氣管炎的基本病機是“外邪引動伏邪”。飲為陰邪,性質屬寒;外邪入裏易化熱,故本病表現為外邪與伏邪膠結,寒飲與痰熱混雜。病變遷延,久咳肺氣漸虛,故又有虛實相夾的情況。至於病變部位,陳修園說:“咳嗽不止於肺,而亦不離於肺。”脾虛生痰、腎虛泛飲、木火刑金,均可波及肺,但當慢性支氣管炎發展到肺源性心髒病時,病變就由肺波及心、脾、腎、肝等髒。

——摘自《碥石集(第三輯)》

國醫釋讀

中醫理論中,肺在五髒六腑中的地位很高,《黃帝內經》中說:“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也就是說,肺相當於一個王朝的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黃帝內經》又說“肺朝百脈”,就是說全身各部的血脈都直接或間接地會聚於肺,然後敷布全身。因此,由肺部病變形成的慢性支氣管炎必然影響到髒腑其他器官。

慢性支氣管炎是當下極為普遍的呼吸係統疾病,它的主要症狀為:咳、痰、喘,而一旦其演變成“肺心病”,就會伴有浮腫、心悸等症狀。裘老認為,其病機的中心環節是“痰”和“氣”。“痰滯氣道則咳、則喘,痰飲泛濫則腫、則悸;肺主氣,肺氣壅滿、上逆,也可致咳、致喘,肺氣虛弱亦能出現虛喘,氣虛津化為痰,則痰益甚,兩者可互為因果。”

積累多年臨床經驗,再加上對中醫文獻典籍的研究,裘老提出了用小青龍湯變法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主張。

【組成】麻黃12~15克,桂枝10~20克,細辛6~12克,幹薑9~15克,龍膽草9~15克,黃芩12~30克,甘草9~15克,五味子9~12克,桃、杏仁各12克,製半夏15克,紫菀15克,前胡12克,枳殼15克。

【用法】每日水煎1劑。

【功效】溫肺化飲,清化痰濁。

【主治】各種急慢性支氣管炎及哮喘。

裘老指出,方中麻黃、桂枝可以疏解表邪;細辛,既可以表散風寒,又能夠內化寒飲,還有止嗽之功;幹薑,為溫化寒飲之良藥;龍膽草、黃芩苦寒,降肺氣,清痰熱,其與細辛、幹薑相伍,寒溫並用,相激相成,對慢支極為有效;甘草,是一味極良好的止咳藥,即使胸滿痰湧之證,但用無妨;枳殼(枳實)利氣寬胸;餘藥為化痰止咳之品。

裘老認為,小青龍湯加減方清肺與溫化合用,辛散與酸收並投,化痰與順氣兼顧,與慢性支氣管炎的病機頗為切合,故有較好療效。在應用時,如氣喘較劇,加葶藶子、馬兜鈴、蘇子;痰多加竹瀝、南星;肢體浮腫加豬苓、茯苓、車前子;氣虛加參、芪,腎虛加補骨脂、巴戟天等。

健康回音壁

肺是人體重要的呼吸器官,負責體內外氣體的交換。養肺,我們要堅持以下3個原則:

1.情緒開朗

這點非常重要,因為肺氣虛容易引起悲傷,而悲傷又會直接影響到肺,所以要戒憂。

2.注意呼吸

肺是主全身呼吸的一個器官,經常做深呼吸,把呼吸放慢,盡量使一呼一吸的時間達到6.4秒,便可以養肺。另外,《黃帝內經》還介紹了一種閉氣法,叫“閉氣不息七遍”。先閉氣,閉住之後停止,盡量停止到你不能忍受的時候,再呼出來,如此反複7遍,有助於增強肺的功能。

3.注意飲食調養

可以多吃一些玉米、黃豆、大豆以及水果,有助於養肺。另外,秋季飲食應“少辛增酸”、“防燥護陰”,適當多吃些蜂蜜、核桃、乳品、百合、銀耳、蘿卜、秋梨、香蕉、藕等,少吃辛辣燥熱與助火的食物。同時,飲食要清淡。

此外,中秋後室內要保持一定濕度,以防止秋燥傷肺,還要避免劇烈運動使人大汗淋漓,耗津傷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