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郭子光:擺脫久病重症,關鍵還得靠自己(3 / 3)

2.患者得知自己的病情後會產生悲觀、恐懼及緊張的情緒,有的甚至抱著消極態度,拒絕治療,等待死亡。這時家屬要耐心疏導,幫助病人從痛苦中解脫出來,樹立起戰勝癌症的信心,接受並配合治療。

3.要十分注意病人的飲食調養,為病人提供美味可口、易消化、富有營養的飲食。病人在手術後放化療過程中,體力、食欲下降,飲食調配尤為重要,它可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和抗癌能力,有利於康複。

4.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病人十分痛苦,有的病人可能會脾氣很大,家屬要忍耐和理解,分擔病人的痛苦,尤其在病人病情惡化甚至無望時,家屬更應給病人以心理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支持。

5.癌症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除了治療期外,還要定期去醫院檢查,家屬要配合病人完成每次隨訪。

泌尿結石,位置不同治法不同

大師手記

結石之在腎者,在髒屬陰,是陰寒凝聚,冰結而成;結石之在輸尿管、膀胱者,在腑屬陽,為熱灼津液煎熬而成,因濕多下流,常與熱結,故此熱多為濕熱。

——摘自《郭子光臨床經驗集》

國醫釋讀

泌尿係結石又稱尿石症,是泌尿係統的常見病,根據發病部位可分為腎結石、輸尿管結石、尿道結石和膀胱結石,其中以腎結石和膀胱結石最為常見。一般直徑在0.4厘米以下的光滑圓形結石,可以自動排出,肉眼可見。如結石大於0.6厘米,或呈方形、多角形、表麵粗糙者,很少能自行排出。在結石排出過程中,容易擦傷腎盂和輸尿管黏膜,引起出血、感染,從而引發小便淋漓澀痛等症狀,中醫稱之為“石淋”。

郭教授經過多年臨床經驗,認識到結石很大部分為非濕熱型,如按“石淋”辨治多無效。他以中醫“髒為陰,腑為陽”學說為指導,認為腎結石的產生,是陰寒凝聚,冰結而成,醫治方法在於治腎溫陽,“腎中陽旺,陰寒自消,蒸滲有權,則結石或碎解、或溶化、或下降而緩解。若腎結石又兼濕熱者,則溫陽與清利兼施,或先清利後溫陽,權衡輕重施宜”。如果結石產生於輸尿管、膀胱,則在腑屬陽,是由於熱灼津液煎熬形成的,治法應以通為用,須從清熱、利濕、通淋論治。

在泌尿結石的療治上,郭老多以四金湯為基本方,然後根據結石所處部位及客觀情況不同,辨證加減。

1.結石在髒,以溫陽為主,兼以活血、利濕、通淋為輔。處方為:

製附片(先煎1小時)25克,肉桂(後下)l0克,巴戟天20克,仙茅20克,石燕20克,琥珀20克,雞內金20克,海金沙(布包)20克,冬葵子15克,鬱金15克,桃仁15克,王不留行15克,牛膝15克,烏藥15克,金錢草30克。配合飲水、拍打等輔助治療。

2.結石在腑,下焦濕熱,以通利清化為主。處方為四金湯加味:

金錢草30克,海金沙(布包)20克,雞內金、鬱金、冬葵子、石韋、枳殼、烏藥、瞿麥各15克,牛膝、桃仁各12克,茵陳25克。每日1劑,煎水3次分服。

3.結石不動,為氣滯血淤所致,用清熱利濕,行氣化淤法。處方為四金湯、芍藥甘草湯加味:

(1)金錢草30克,海金沙(布包)20克,雞內金15克,鬱金15克,冬葵子15克,石韋15克,瞿麥15克,枳殼15克,烏藥15克,牛膝15克,桃仁15克,茵陳20克。水煎,每日1劑。

(2)白芍30克,甘草10克,延胡索15克,罌粟殼12克。絞痛時急煎頓服,以免痛甚傷氣,並配合飲水、跳躍運動等輔助治療。

健康回音壁

現實生活中,很多疾病的發生和日常飲食是密切相關的,如果能做到起居有時、飲食有節,那麼很多疾病都可以避免。現在,就泌尿結石這一頑症提醒大家如何用飲食來預防,當然,這些方法也可使結石病患者結石增大的速度減慢,甚至縮小、溶解而排出體外。

1.多飲白開水

多飲水使尿液得到稀釋,鈣離子和草酸根的濃度就會降低,形成不了草酸鈣結石。

2.限量攝入糖類

美國科學家最新一項研究結果表明,高糖食品的攝入,可以使患腎結石的機會增加,因此,要注意少吃甜食。

3.少吃草酸鹽含量高的食物

含草酸鹽高的食物有番茄、菠菜、草莓、甜菜、巧克力等,過高的草酸鹽攝入也是導致腎結石的主要原因之一。

4.少吃豆製品

大豆食品含草酸鹽和磷酸鹽較高,能同腎髒中的鈣融合,形成結石。

5.睡前不要喝牛奶

在睡眠後,尿量減少、濃縮,尿中各種有形物質增加。而飲牛奶後2~3小時,正是鈣通過腎髒排泄的高峰,鈣通過腎髒在短時間內驟然增多,容易形成結石。

6.勿過量服用魚肝油

魚肝油富含維生素D,有促進腸膜對鈣磷吸收的功能,驟然增加尿液中鈣磷的排泄,勢必產生沉澱,容易形成結石。

7.多食黑木耳

黑木耳中富含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能對各種結石產生強烈的化學反應,使結石剝脫、分化、溶解,排出體外。

心和身體棒,家和萬事興——中醫養生“和”字訣

大師手記

我認為養身、養德不無二術,和中醫精髓的“和”字一樣,人老了要心平氣和、全家和睦就是真正的養身了。

——摘自《華西都市報》

國醫釋讀

國醫大師郭子光教授認為,中醫養生的關鍵在於一個“和”字。具體來說,他提出了兩點:一為心平氣和,一為家庭和睦,二者相輔相成,互為補益。

首先是心平氣和。《黃帝內經》指出,心情與身體關係的變化是客觀存在的,心平氣和是養生的根本內涵。心平氣和,血就能化血生津,推動血氣正常運轉,而心血是人體生命活力的物質基礎,也是精神思維的根本。心氣神會聚一體,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心能生血,血充足則精神飽滿,思維不亂,氣血不足則心神不寧。氣血平和則養心護腦,心神寧靜自然健康長壽。

其次是家庭和睦。郭老非常重視中華的傳統美德——孝,平日隻要有子女帶父母來找他看病,他都會予以誇獎。郭老認為,孝是家庭和睦的基礎,而家庭和睦對於養生是大有好處的。因為隻有家庭和睦,個人才能以自然平常之心、保持平靜平和的心態,在自然、和諧與淡泊之中追求養生長壽。試想,一個矛盾不斷,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家庭,如何能夠讓人平心靜氣、身心和諧呢?

健康回音壁

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不順心或讓人氣憤的事情,為了健康著想,還是要少生氣,同時學會自我排遣、自我消氣,維持心平氣和。

如果你與他人爭執不休,非常生氣,最好立即離開現場,換個環境,比如上網、看書或去公園散散步,讓彼此都冷靜下來,然後解決問題。

如果你遇到讓自己非常生氣的事情,自己總想不開或越想越生氣,你最好找個知心的朋友傾訴,將自己內心的不平全都宣泄出去,在朋友的幫助下疏導、消氣。

如果你發現自己總是愛發脾氣,那麼你要注意了,平時要有意控製情緒,並做一些有益於舒緩情緒的事情,比如保證充足的睡眠,多聽舒緩的音樂;參加瑜伽、遊泳等運動;平時多到野外遊玩,多接觸大自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