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外用藥
(1)清涼丸——洗藥
【組成】當歸尾、石菖蒲、赤芍藥各6克,川連、地膚子、杏仁各3克,羌活1.5克,膽礬0.6克。
【用法】共研細末,用大紅綢布包好,如櫻桃般大,然後用甜滾水浸泡,趁熱蘸洗,勿見塵土。
(2)膽礬——點藥
膽礬的用法有兩種,一種是將膽礬配成百分之一的溶液點眼,每天點5次,每2小時點1次;第二種方法是,將膽礬配成百分之五到十的油膏點眼,每天點三四次。製法為:先將膽礬在乳缽中研極細,調入製過的白色凡士林油中,必須研勻。
健康回音壁
沙眼是少年兒童常見的慢性傳染性眼病。全世界約有4.5億沙眼患者,約占世界人口的1/10。一般,兒童沙眼大多由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傳染。有關資料表明,無沙眼母親的子女沙眼患病率為37.7%;有沙眼母親的子女,其沙眼患病率則高達82.5%。
沙眼主要通過接觸傳染,凡是被沙眼衣原體汙染了的手、毛巾、手帕、臉盆、水及其他公用物品都可以傳播沙眼。因此,要想有效預防沙眼,必須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用手揉眼,毛巾、手帕要勤洗、曬幹;托兒所、學校、工廠等集體單位應分盆分巾或流水洗臉;加強理發室、浴室、旅館等服務行業的衛生管理,嚴格毛巾、臉盆等消毒製度,注意水源清潔。
小貼士
食遠服,即指在距離正常吃飯時間較遠的時間服藥,即不要在吃飯前後服藥,一般離開吃飯一到兩個小時就可以了。
草藥治療黃斑病,還老年人一個清晰世界
大師手記
淤和痰皆是髒腑功能失調的病理產物,可直接或間接地作用於眼部而引起疾患,故凡黃斑病變經久不愈,其內之淤血斑不易消散吸收者,常出現滲出、結締組織增生、新生血管形成等。此乃痰淤互阻的結果,是標證……治療上應化痰淤、活血並舉。
——摘自《名師與高徒(二)》
國醫釋讀
黃斑是眼睛視網膜的一個重要區域,位於眼後底部,是視力最敏銳的地方。人眼的視力檢查,就是查黃斑區的視覺能力。因此,一旦黃斑區出現病變,常常會出現視力下降、眼前黑影或視物變形。
黃斑病可由遺傳性病變、老年性病變、炎症性病變引起,也可受其他眼底病變累及。其中,老年性黃斑病是老年人最常見的致盲性眼病之一,多見於45歲以下患者,臨床表現為黃斑部色素紊亂、出血等。目前,西醫對老年性黃斑病還沒有較好的治療方法,而以唐由之教授為代表的中醫,經過數十年的臨床實踐,在這一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在黃斑病變治療上,唐教授十分重視氣血的作用,他認為“五髒六腑之精氣,皆注於目而為之睛”,必然與氣血關係緊密。另外,淤和痰皆是髒腑功能失調的病理產物,可直接或間接地作用於眼部而引起疾患,因此凡是黃斑病變經久不愈,主要是因為其內淤血斑不易消散吸收,故而在治療上應化痰淤、活血並舉。
對於黃斑病的診治,唐教授根據不同的症狀推斷出不同的病因,從而進行辨證施治。
1.肝腎不足,淤熱內阻型
【症狀】視力下降,視物變形,眼前暗影,眼底檢查,黃斑部滲出、出血,視野呈中央或旁中央暗影,眼底熒光造影黃斑部出現滲漏和遮蔽熒光。舌紅苔黃,脈數或弦細澀。
【治法】補益肝腎,益氣活血,清熱散結。
【方藥】川芎5克,三棱10克,白及12克,法半夏12克,枸杞子15克,菟絲子12克,黃芪15克,牛膝12克,連翹12克。
2.肝腎不足,脾氣虛弱型
【症狀】眼部見症,大便稀溏,舌淡紅或淡白,脈細弱。
【治法】補益肝腎,益氣活血,健脾滲濕。
【方藥】川芎5克,三棱10克,法半夏12克,車前子12克,澤瀉12克,枸杞子12克,菟絲子12克,黃芪15克,牛膝12克,白術15克,茯苓15克。
3.肝腎陰虛型
【症狀】眼部見症,大便幹,夜尿頻多,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養肝腎,散結明目。
【方藥】赤芍15克,三棱10克,白及12克,法半夏12克,枸杞子12克,菟絲子12克,黃芪15克,牛膝12克,熟地15克,桑葚子15克,楮實子15克,太子參30克,水牛角12克。
健康回音壁
中醫認為,老年黃斑病多與肝腎不足、氣虛血弱有關,適宜的食療方法可以起到補益肝腎、益氣養血、明目增視的作用。下麵介紹一些食療方:
1.枸杞15克,雞蛋2枚,大棗6枚。同煮,蛋熟去殼,再煮片刻,吃蛋飲湯。可以明目、提高視力。
2.豬肝100~200克,枸杞50~100克,加水共煮。勿過煮,宜淡食,食肝飲湯。補肝腎、益精血,可增強視力,改善視功能。
3.羊肝60克,去膜切片,加生蔥3根切碎,油鍋炒片刻。另用大米100克,加水煮至大米開花,再放入羊肝煮熟,早晚餐服用。可以補肝明目,輔助治療老年性黃斑變性、視物昏花模糊。
4.女貞子12克,桑葚子15克,製首烏12克,旱蓮草10克。加水適量,水煎,去渣取汁,分3次服,加入適量白糖調味更佳。可以滋補肝腎、養血明目。
早期白內障,找出病根,對症下藥
大師手記
凡內障病之起,初覺眼前似有點條狀,似蚊蠅飛舞之狀,目力緩慢下降,如在煙霧中看物。經曆年久,漸至失明,雙目可同時起病,亦可先後發生,間隔之長短,各人不同。此症除視力昏蒙外,無任何頭疼眼痛、癢、澀等不適之症。眼外輪廓亦與常人相似,當金井內障翳發展成淡白色,目力已降至不辨人物,但對日、月、火“三光”仍能感覺,瞳神依然圓整,陰陽開合,展縮如常。
——摘自《中國醫學百科全書》
國醫釋讀
人眼中有一個組織叫做晶狀體,正常情況下它是透明的,光線通過它及一些屈光間質到達視網膜,人才能清晰地看到外界物體。一旦晶狀體由於某些原因發生混濁,就會影響光線進入眼內到達視網膜,使人看不清東西,便是發生了白內障。也就是說,晶狀體混濁導致視力下降就是白內障。
白內障是致盲和視力損傷的首要原因,多見於50歲以上老人,並且多為雙眼發病,但兩眼可有先後。在發病初期,常有固定不飄動的眼前黑點,亦可有單眼複視或多視。隨著病情的加重,患者會感到視力模糊、怕光,所看到的物體變暗、變形,乃至失明。
雖然中醫在古代沒有白內障這一病名,但是有圓翳內障、如銀內障等相關的記載,並且在治療上取得了相當的發展。唐由之教授研究白內障多年,參考了大量中醫古籍文獻,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他認為,白內障的晚期必須經過手術治療,而在發病初期是可以通過藥物治愈的。不過,要根據不同的病機,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一般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幾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