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開始像一條成長的蠶,隨著時光的流逝悄悄地蛻變著。到了1939年,他的銷售業績榮膺全日本之最,並從1948年起,連續15年保持全日本銷售量第一的好成績。1968年,他成了美國百萬圓桌會議的終身會員。
這個人就是被日本國民譽為“練出價值百萬美元笑容的小個子”、美國著名作家奧格?曼狄諾稱之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的推銷大師原一平。
“我們這一代最偉大的發現是,人類可以由改變自己而改變命運。”原一平用自己的行動印證了:有些時候,迫切應該改變的或許不是環境,而是我們自己。
人生如釣魚,如果你固守在一個位置,用一套漁具、一個方法來釣,也許可以偶爾釣上來一隻,但不會釣到大魚,更不會有許多魚上鉤。釣魚的設備和方法要隨著不同情況而有所改變。釣不同的魚要用不同的魚餌、不同長度的線;即使釣同一種魚,依季節的變化,方法也不相同。魚不會聽從人的安排而上鉤,但想釣上它來,就必須改變自己,采取適應魚的習性的方式。
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不會完全按照我們的主觀意誌去發展變化。我們要獲得成功,就得首先去認識事物的性質和特點,然後再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改變自己的思路和行為方式。這樣,我們才能順應事物變化,走向成功。如果我們想當然地憑自己的想法去辦事,就會像釣魚不知道魚的習性一樣,注定會徒勞無功。
所以,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都必須隨著客觀情況的變化而不斷地調整自己,不斷地采取與之相適應的方法,做到以己變應萬變,才能夠在職場上立足,在社會上立足!
蘋果裏有一顆“星星”
一個總是用慣性思維打牌的人最多隻是保證不會輸牌,而一個善於運用創新思維打牌的人,因為對手猜不透他的打法,所以更容易在打牌中獲勝。
當我們總是用一成不變的思維去想問題、辦事情,那麼遲早要被淘汰,尤其是對於企業來講,麵對日益激烈的競爭,如果缺少新的思維和方法,就永遠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跟不上市場的發展,缺少創新的企業就像一潭死水,毫無生機和希望。
創新的源泉,實質上就是突破思維定式,向新的方向多走一步。就像切蘋果一樣,如果不換種切法,你就永遠不可能看到蘋果裏麵美麗的“星星”。切蘋果一般總是以果蒂和果柄為點豎著落刀,一分為二。如果把它橫放在桌上,然後攔腰切開,就會發現蘋果裏有一個頗似“星星”的五角形圖案。這不免讓人感歎:吃了多年蘋果,我們竟從來沒有發現蘋果裏麵的“星星”,而僅僅換一種切法,就發現了這一鮮為人知的“秘密”。
換一個思路處理問題,可能會看到完全不同的景象。也許正是一個不經意的角度轉換,會讓你在不經意間解決問題。畢加索說:“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問題在於你長大成人之後是否能夠繼續保持藝術家的靈性。”這就像一個總是用慣性思維打牌的人最多隻是保證不會輸牌,而一個善於運用創新思維打牌的人,因為對手猜不透他的打法,所以更容易在打牌中獲勝。
有個攝影師,每次拍集體照都有睜眼的、有閉眼的。閉眼的看見照片,非常生氣:“我90%以上的時間都睜著眼,你為什麼偏讓我照一幅沒精打采的照片?這不是故意歪曲我的形象嗎?”就拍照而言,形象是頭等大事,全靠修版也難,於是喊:“一!二!三!”但堅持了半天以後,恰巧在“三”字上堅持不住了,上眼皮找下眼皮,又是做閉目狀,真難辦。後來,攝影師換了一種思路,從而解決了這一難題。他請所有照相者全閉上眼,聽他的口令,同樣是喊“一,二,三”,在“三”字上一起睜眼。果然,照片衝洗出來一看,一個閉眼的也沒有,全都顯得神采奕奕,比本人平時更精神。眾人見了都非常高興。
當遭遇困境時,一個思路行不通,就要果斷地換另一種思路,隻有這樣,新的創意才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出來,化解困境的方法也才會隨之出爐。
在一次培訓課上,企業界的精英們正襟危坐,等著聽管理教授關於企業運營的報告。
隻見教授拿出一隻開口很小的瓶子和一隻氣球,然後指著氣球對大家說:“誰能告訴我怎樣把這隻氣球裝到瓶子裏去?但不能讓氣球爆炸。”眾人試了很多方法,都不能如願。後來隻見教授拿起氣球,三下兩下便解開氣球嘴上的繩子,之後將癟了的氣球塞到瓶子裏,隻留下吹氣的口兒在外麵,然後用力吹氣。很快,氣球鼓起來,脹滿在瓶子裏,教授再用繩子把氣球的嘴給紮緊。“瞧,我改變了一下方法,問題迎刃而解了。”教授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教授又開始做第二個遊戲:讓一個人拿著瓶子做五個動作,不能重複。開始的時候,這個人很容易地就做出了五個動作,但當教授第六次說出“請再做5個”時,男子突然大吼一聲:“不,我寧願摔了這瓶子,也不要再讓它折磨我的神經了。”精英們笑了,教授也笑了,他麵向大家,說道:“你們看到了,變有多難,連續不斷地變幾乎使這位親愛的先生發瘋了。可你們比我還清楚商戰中變有多重要。我知道那時你們就是發瘋也要選擇變,因為不變比發瘋還要糟糕,那意味著死亡。”
片刻之後,教授又開始問第三個問題:他從包裏拿出一隻新瓶子放到台上,指著那隻裝著氣球的瓶子說:“誰能把它放到這隻新瓶子裏去?”精英們看到這隻新瓶子並沒有原來那個瓶子大,直接裝進去是根本不可能的。這時,一個高個子的中年男人走過去,拿起瓶子用力向地上擲去,瓶子碎了,中年人拾起一塊塊殘片裝入新瓶子。教授點頭表示稱許,而精英們對中年人采取的辦法也沒有感到意外。
這時,教授說:“先生們、女士們,這個問題很簡單,隻要改變瓶子的狀態就能完成,我想你們大家都想到了這個答案。實際上,我要告訴你們的是:一項改變最大的極限是什麼。瞧!”教授舉起手中的瓶子,接著說:“就是這樣,最大的極限是完全改變舊有狀態,徹底打碎它,而徹底的改變需要很大的決心,如果有一點點留戀,就不能夠真的打碎。你們知道,打碎了它就是毀了它,再沒有什麼力量能把它恢複得和從前一模一樣。所以,當你下決心要打碎某個事物時,你應當再一次問自己:我是不是真的不會後悔?”
一個人或者一個企業的改變都是具有難度的,因為要創新,就要完全拋棄以前的樣子,這種改變會讓人覺得不適應。但是,假若一個人受到習慣思維的影響,就從困境中突圍,更不能使自己或者企業向更高的層次發展。
所以,無論對企業還是個人來講,都需要不斷地進行創新,為企業或者個人輸入新的血液,讓它永葆生機!
用思路“買斷”未來
當人生的牌局陷入僵局時,不要一味地堅持,而要變換思路,改變陳舊的觀念,打破局勢的牢籠,才可能出奇製勝!
人雲亦雲、隨波逐流往往是我們生活中的陷阱,如果總是別人做什麼你也做什麼,你就無法取得任何突破。為何不反過來想一下“大家不做什麼”、“大家還沒有做什麼”呢?這樣,在他人忽略的特殊領域,我們也能挖掘出新的東西。所以,要想提高生活品質,首先要學會改變思路,不改變思路,就根本不可能找到成功的路徑。我們每一個人都要試著用自己的思路來“買斷”自己的未來!
有這樣一則故事:
人們聽說有位大師幾十年來練就了移山大法,於是有人找到這位大師,央求他當眾表演一下。大師在一座山的對麵坐了一會兒,就起身跑到山的另一麵,然後說表演完了。眾人大惑不解。大師微微一笑,說道:“事實上,這世上根本就沒有什麼移山大法,唯一能夠移山的方法就是:山不過來,我就過去。”
我們可能無法改變生活中的一些東西,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思路。有時,隻要我們放棄了盲目的執著,選擇了理智的改變,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大凡高效能的成功人士,踏上成功之途總是從改變思路開始的。
打牌的時候,往往最能贏牌的關鍵時刻很多人都看不到,隻有那些有思路、有想法的人才能挖掘到。成功往往就隱藏在別人沒有注意到的地方,假如你能發現它、抓住它、利用它,你就有機會獲得成功。困境在善於拓展思路的智者眼中往往意味著一個潛在的機遇。換一個思路處理問題,可能會看到完全不同的景象。也許一個不經意的角度轉換,就會讓你在不經意間解決了問題。
在將近15年裏,GE公司前CEO傑克?韋爾奇一直不斷地強調GE產品在每一個市場上占據“數一數二”位置的必要性。有一次,GE的員工卻告訴他,他的基本理念阻礙了GE的進步。他們認為,GE需要對現行產品市場全部重新定義,從而使得沒有一家下屬公司的市場份額超過10%,這將迫使每一個人以全新的態度看待他們的企業。韋爾奇告訴這些學員:“我喜歡你們的想法!”
在兩周後的高級管理年度會議上,韋爾奇要求每一個公司都要重新定義他們的市場範圍。1981年,GE自己給出的“市場定義範圍”是1150億美元;重新思考後,GE進入的“市場定義範圍”是1萬億美元。例如,電力係統公司過去把它的業務主要看做是供應備用設備以及利用GE的技術進行修理,它在價值27億美元的市場中占據了63%的份額。重新定義市場後,把整個的發電廠維修都包括進來,那麼電力係統公司在170億美元的市場中隻占據了10%的份額。如果繼續把市場定義的範圍擴大,把燃料、動力、存貨、資產管理以及金融服務都包括進來,那麼,市場的潛在價值就有1700億美元之巨,GE在其中擁有的份額僅僅是1%~5%。
重新定義市場的行動打開了公司的眼界,點燃了人們的雄心。在此後的5年中,GE的主營業務增長速度翻了一番,盡管業務種類沒有增加,但都注入了新的活力。公司的營業收入從1995年的700億美元增長到了2000年的1300億美元,營業利潤率從1992年的115%增長到了2000年創紀錄的189%。
也正是因為改變了自己的觀念,GE公司才能夠將它的業務量翻倍,創下了紀錄。一個企業的成功需要在不斷的嚐試中不斷地改變,當無法改變外界環境的時候,改變企業自身,才可能在困境中不斷地超越、不斷地完善。
當遇到挫折的時候,人可能這樣鼓勵自己:“堅持到底就是勝利。”有時候,這會陷入一種誤區:一意孤行,一頭撞南牆。因此,當你的努力遲遲得不到預期的業績時,就要學會放棄,改變一下思路。其實,細想一下,適時地放棄不也是人生的一種大智慧嗎?改變一下方向又有什麼難的呢?
改變思路,這是一個智慧。工作有時就像打井,如果在一個地方總打不出水來,你是一味地堅持繼續打下去,還是考慮到可能是打井的位置不對,從而及時調整方案去尋找一個更容易出水的地方打井?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在浩渺無際的思維空間裏,如果能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視角觀察和思考問題,就能從“山重水複”的迷境中走出來,欣賞到“柳暗花明”的美景。
俗話說:“窮則變,變則通。”沒有什麼東西是永遠靜止不前的,世易時移,我們的思路也要跟著改變,才能趕上時代的潮流。當人生的牌局陷入僵局時,不要一味地堅持,而要變換思路,改變陳舊的觀念,打破局勢的牢籠,才可能出奇製勝!
不冒險:是“餡餅”還是“陷阱”
麵對贏牌的關鍵時刻,如果覺得太危險而放棄這次機會,很可能也就永遠失去了贏牌的機會,應該有冒險的精神。
有些時候,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總是怕冒險之後的損失,怕自己失去得更多,所以會選擇一個很保守的做法,就是保持現狀,不冒險,因為這樣至少可以保證不損失。實際上,不冒險真的就保險嗎?不冒險是“餡餅”還是“陷阱”?
利奧?巴士卡利雅說:“希望就有失望的危險,嚐試也有失敗的可能。但是不嚐試如何能有收獲?不嚐試怎麼能有進步?不做也許可以免於受挫折,但也失去了學習的機會。一個把自己限於牢籠中的人,是生活的奴隸,無異於喪失了生活的自由。隻有勇於嚐試的人,才擁有生活的自由,才能攻克人生難關。”
這正是他本人生活的總結。小時候,人們常常告誡他,一旦選錯行,夢想就不會成真,並告訴他,他永遠不可能上大學,勸他把眼光放在比較實際的目標上。但是,他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後來不但上了大學,還拿到了博士學位。當他決定拋棄已有的一份好工作去環遊世界時,人們說他最終會為此後悔,並且拿不到終生教職,但是,他還是上了路。結果,他回來後不但找到了一份更好的工作,還拿到了終生教職。當他在南加州大學開辦“愛的課程”時,人們警告他,他會被當做瘋子。但是,他覺得這門課很重要,還是開了。結果,這門課改變了他的一生。他不但在大學中教“愛的課程”,還到廣播、電視中舉辦愛的講座,受到美國公眾的歡迎,成為家喻戶曉的愛的使者。他說:“做每件值得做的事都是一次冒險。怕輸就錯失了遊戲的意義。冒險當然有帶來痛苦的可能,可是不去冒險的空虛感更讓人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