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再考慮一下吧。”股長無奈地說道。最後,小齊留了下來。
通過“關鍵”的同事與領導間接溝通,既免除了表功之嫌,又能夠得到較好的效果。
所以,在平時的交往中要注意與同事之間的交往,建立較為密切的關係。有的同事並不願意或根本想不到做這種順水人情。適當地提醒是必要的,不一定非要明確說明,借著酒席宴上,半真半假應付:“你老兄可是某某的紅人兒,還希望在領導麵前美言幾句。”
同事的好話一般在小事上能夠起到作用,但在大的事情上,不可全部寄托於同事上麵,同事可以起到鋪墊的作用,具體運作還要靠自己去努力。
偶爾端起架子,營造距離感。
提起上司、領導,多數人的感覺是“架子大”、“官氣十足”。而且人們總是習慣用“架子大”來形容某些上司脫離群眾,目中無人。但是,“架子”絕不僅僅是一個消極、負麵的東西,而有著它積極而微妙的意義,成為許多人上司管理下屬的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
“架子”其實可以理解為一種“距離感”。許多上司正是通過有意識地保持與下屬的距離,使下屬認識到權力等級的存在,感受到上司的支配力和權威。而這種權威對於上司鞏固自己的地位、推行自己的政策和主張是絕對必須的。如果上司過分隨和,不注意樹立對下屬的權威,下屬很可能就會因為輕慢老板的權威而怠惰、拖延甚至是故意進行破壞。所以,上司通過“架子”來顯示自己的權力,進而有效地行使權力是無可非議的,對於上司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也是十分必要的。
領導通過“端架子”,可以使自己顯得比較神秘。因為領導處於各種利益、各種矛盾的焦點上,若想實現自己的目的,就必須懂得掩藏自己,使自己的心機不被窺破。如果下屬很容易就揣摸到上司的心理,他就很可能利用此來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從而危及或破壞上司意圖的實現。而不暴露自己的最好辦法,莫過於增加與下屬的距離,減少接觸,使自己保持一種神秘莫測的狀態。
許多上司最頭痛的便是事無巨細都要親自處理,而更希望的則是自己抽出時間和精力來處理大事。而隨和的言行會使下屬產生一種錯覺:這個上司好說話,是不是讓他解決一下我的問題……這樣,勢必會使許多下屬抱著僥幸的心理來請求上司的親自批示,而一旦不能滿足又會心生怨恨。因此,用這種“輕易不可接近”的“架子”可以逃避細小瑣事的煩擾,把更多的腦力用於謀劃大事上。
在言語中端點架子也是樹立權威的一種方法。不露痕跡地擊敗對方的一個好方法是裝作對他們的要求無能為力,這種阻礙性的無能為力亦可造成一種“有權力”的印象。
“我無權去……”、“這樣做對我來說是不負責任的”、“我覺得這樣做不恰當”,這三句話分別給人以權威、責任和正派的印象,進一步說,這樣的說法也不大可能受到挑戰。
當然,你大可不必用充滿敵意的態度說明自己的原則,應該表現出你的遺憾,必要時甚至可以輔之以同情的淚水。
下麵幾句話既可以表現你的同情,又不失辦事原則:
“就我個人而言,我很同情你,但你是知道那些規定的……”;
“我真希望我能幫你……”;
“我已絞盡腦汁,可是實在是無計可施……”;
“你也知道這方麵的規定非常嚴……”;
“很不巧,我們沒有這方麵的規定……”;
“真不好意思,我辦不到……”。
這些語言技巧的優點在於對所有的人都適用,即使是最低級的下屬也可以給對方留下一個有權力的印象。有權力意識的人最終會建立起自己的權威。隻有樹立起自己在下屬中的權威,才能達到控製下屬的目的,因為有權威才會有敬畏和服從。
掌控下屬,讓他不敢造次。
下屬的心難以捉摸,且他們隨時陪侍領導身邊,對領導的決策有著重大影響。此時領導不如采取一些策略,於不知不覺中給下屬一點威懾,讓他們不敢造次,這也是一種影響心理的催眠方式,是一種強勢的父式催眠風格的手段。
蜂須賀是日本四國德島藩族的開國始祖,他對於駕馭部下十分在行,至今我們還可以在一些稗官野史中,看到一些有關他洞察人心的記載,他經常所使用一種策略試探法。
在某一個寒冬的日子裏,蜂須賀對隨侍身旁的一個家臣說:“這麼寒冷的天氣,你的腳想必已經凍僵了,我原來想找出我那雙舊襪套送給你保暖,可是找來找去,隻找到一隻,雖然一隻襪套沒辦法穿,不過為了表示我的一點誠意,希望你能收下這隻單獨的襪套。”大約過了一個月以後,有一天蜂須賀忽然又把那位家臣找來,告訴他說:“我找到了另一隻襪套,現在你把原來那隻襪套拿出來,就可以湊成一雙穿起來了。”
蜂須賀所以這樣做,是要從家臣對他所賞賜東西的收藏態度,來試探這個家臣事主的忠誠如何。
德島城值勤人員的分派,通常是先排好輪班次序,寫成名單貼在牆上,再由家臣按照名單順序派員值勤。身為家宰的蜂須賀就經常利用臨時變換值勤人員次序的方法,來試探家臣的反應。
一天,一位值班人員在上班後知道當天的值勤順序又有所變更,於是脫口說出:“為什麼經常變更次序,真不知用意何在?”正好在鄰室的蜂須賀聽到這句話,便語意深長地回答:“我的心意如果都被你們知道了,那我還能有什麼作為?”
領導要懂得看透下屬的心,但切忌讓下屬猜透你的心意。保持一種神秘感,你將對下屬產生威嚴,從而輕鬆掌控他們。
對明明知道的事假做不知,也可以達到試探對方的目的。
戰國時期的韓昭侯有一天在剪指甲的時候,故意將一片剪下的指甲屑放在手中,然後命令近侍:“我把剛才剪下的指甲屑弄丟了,心裏毛毛的,很不是味道,快點幫我找出來。”
眾人手忙腳亂地找了一陣之後,誰也沒找到。這時,有一位近侍偷偷剪下自己的指甲呈上,稟報說找到了。昭侯由此發現他是一個會說謊的人。
又有一次,昭侯命令屬下四處巡視,察看是否有事發生,結果屬下回報說沒有動靜,經昭侯再三追問,才告知南門之外,有牛進入旱田偷吃了穀苗一事。昭侯聽完之後,命令報告的人不準泄漏這個消息,然後派遣其他的人出外巡視,並且告訴他們:“近來發現有違反禁令,讓牛馬牲畜踐踏旱田的行為,你們速去探知,快來回報。”
不久之後,所有的調查報告都呈了上來,但其中並沒有一件是關於南門外事件的報告,昭侯於是大發雷霆,命令屬下重新嚴加調查,終於查出了南門外發生的事件。從此,部下都畏懼昭侯料事如神的能力,再也不敢馬虎從事了。
當然,如果領導者盡做些幹擾、懷疑下屬的事情,而不從其他方麵加以體恤的話,下屬很有可能因為對你反感而生叛離之心。
古往今來,許多掌握大權的人,往往會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和樹立自己的權威而施策略試探屬下的人。不過,在使用策略的時候,不要一成不變,否則很容易被下屬察覺而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