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深入暗示。
深入暗示把你帶到更深的催眠狀態。通過幾種途徑,集中、加深催眠狀態。你可以把深入暗示看成是一部下降的電梯—當按下特定按鈕時,它會下降到下一層樓。例如:想象從階梯走下,每下一階台階感覺身體放鬆,越來越放鬆,覺得好像飄下來,飄下每階階梯,更加深入放鬆,十,更深入放鬆,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更深、更深地放鬆。
3.直接暗示。
直接暗示是指導你以特定的方式去反應,直接暗示通常是簡單、扼要的。它們通常在不需要任何有效想象的誘導中使用。這與間接誘導相反,在後者中,想象是必不可少的。被給予直接暗示時,你是響應語句而不是響應想象。暗示可能是一個詞或幾句話,引起立即響應。
4.想象暗示。
想象暗示能增強其他暗示。它產生幻象、建立有特定目的的場景。例如,樓梯的想象增強了向下數數、加深暗示;過去的景象能增強對重要事件的回憶,該事件是直接暗示的結果。任何形式的想象或比喻都可以同間接暗示一起使用,例如洶湧的河流代表一個人的循環係統,唱歌的小鳥表示希望。
5.間接暗示。
間接暗示與米爾頓·埃瑞克森有關。他不是第一個使用這個技術的人,但他是最大膽、最有影響力的。埃瑞克森在催眠中使用比喻、類推的方式,給予病人意識以外的暗示。他有時用大段的對話,講故事,采用病人有反應的對話並與他自己的行為結合起來讓病人進入催眠。結果是改變病人的感受,例如消除慢性疼痛或改變有問題的行為。例如,如果埃瑞克森正與一對性生活不成功的夫婦交談,他會通過談論一頓文雅、滿意的晚餐,不是快速地大吃大喝,是安靜的、悠閑地享用來進行比喻。
間接暗示是非常個性化的。每個對話,每個比喻都必須盡可能地適合問題和病人。例如,如果一位終身從事木匠工作的老人來進行催眠治療,以減輕胳膊的疼痛,使用比喻的誘導要對這個人有意義才行。比喻與經曆越接近,效果越好。
使用催眠暗示的六個關鍵。
催眠治療的效果通常是通過暗示來實現的,當受催眠者進入治療所需要的催眠深度時,正確、恰當的使用暗示來協助受催眠者達到催眠治療的目標,就是催眠治療中的關鍵。那麼,到底如何正確使用暗示,催眠暗示使用的關鍵所在到底是什麼呢?
學會運用自我改變的能力。相信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句話:生活中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心理暗示之所以能夠發揮功效是因為人具有自我改變的能力。在接受催眠的過程中,受催眠者一定要學會最大限度的使用自我改變的能力,以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明確、具體而現實的目標。不管是環境的變化,還是自身的變化,通常都有一個朝向的目標。在催眠中,不管是為他人催眠還是進行自我催眠,我們要注意,暗示所要協助人們完成的是―個非常明確的、具體的、現實的、對個人有著積極意義的目標。如果覺得自己在目標的製定或者自我改變上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則要做出適當的、嚴密的調整。
全麵、充分了解個人的具體情況。這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有著不同的生活背景、成長經曆、知識結構、性格、興趣、習慣以及對生活的體驗與感牾。所以不論是給他人實施催眠還是進行自我催眠,充分地了解受催眠者(他人或者自己)都是正確、恰當使用暗示的關鍵所在。
充分利用好暗示的作用與特性。人們的受暗示性也是可以通過訓練而加強的,受催眠者在多次接受催眠或反複練習自我催眠後,催眠敏感度就會越來越高,這也是暗示效果的反複累加作用。
從眾性是人類具有受社會影響而采取與他人保持一致的一個基本特性。人類的這種特性在催眠中也會有呈現,一些催眠師會利用這個特性來增加催眠暗示的效果。例如,在集體催眠和催眠表演中,催眠師會先選出―些催眠敏感度比較高的人來,並且先把他們誘導進入催眠狀態。而一旦有很多人進入催眠狀態之後,其他接受催眠的對象也會隨之很快地進入催眠狀態,這正是對人類從眾性的很好使用。
盡量使用正麵、積極、主動的暗示,盡量少用或不用反麵詞彙。在使用催眠技術來幫助自己和他人時,應注意盡量使用積極、正麵、主動的語言來傳遞正麵積極的暗示,以此來改善機體的生理和心理功能,從而提高人們的身心健康水平。
給以合乎情理、易於接受的暗示。在催眠狀態下,受催眠者是仍然有邏輯思考能力的,所以,無論受催眠者是在覺醒狀態還是在催眠狀態中,都要給以合乎情理和符合受催眠者道德觀與價值觀的暗示才容易使其接受。在進行催眠治療時,如果催眠師給予受催眠者有違常規或者有悖受催眠者道德觀與價值觀的暗示,那麼就可能無法對受催眠者產生任何影響。
總之,在實施催眠的時候,我們要依據實際情況,正確而又靈活的使用暗示,這樣才能利用好這種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最普遍的心理現象來幫助自己與他人。
跟催眠師一步一步學催眠。
催眠也是有規律可循的,一般可以分成以下幾個步驟完成。
首先是誘導。當我們自己進入恍惚狀態時,比如做白日夢,無意識心靈的關注點是白日夢的對象。而當一個人引導另一個人進入恍惚狀態時,受催眠者無意識心靈的關注點是催眠師或者其無意識心靈與催眠師進行溝通。催眠師與主體無意識心靈之間的這種關係就是親和感。在催眠療法中,建立二者之間的高度親和感通常被認為對成功具有重要意義。催眠師和主體進行催眠前溝通的大部分目的就是幫助接受催眠的患者增進了解和信任感,從而增強親和感。催眠師會通過溝通為每個特定主體設計恍惚誘導的最佳方式和最佳台詞。
接著便是催眠深化了。催眠深化的同時可以對受催眠者使用一些對其身心健康有益的暗示。從學術上講,暗示是一種信仰或行動的建議,可以沒有幹擾、沒有挑剔地被接受。換句話說,當你被催眠,在放鬆狀態時,比起你在完全清醒時的意識狀態,你的潛意識主要對暗示做出反應。暗示經過一個直接的通道到達潛意識,在那裏它很容易被相信、改變行為、產生影響或作用。
最後就是催眠喚醒。一旦催眠師做出了治療暗示,達成了催眠目的,最後的任務就是將主體帶出恍惚回到正常意識。一種傳統方法是,催眠師告訴受催眠者她會在某個時刻打一下響指,將受催眠者帶離恍惚引入清醒狀態。這種表演氣息濃厚的技巧仍然被一些舞台催眠師采用,因為它顯得更加戲劇化。不過現在很多催眠治療師認為這種方法太突然了。我們都有過類似體驗——自己的白日夢或睡眠突然被打斷會使我們受到驚嚇。一種更為常用的方法是,催眠師告訴受催眠者她要慢慢地從10往前倒數,她一邊數,受催眠者一邊感到自己正慢慢地脫離恍惚狀態,等到催眠師數到最後的時候,受催眠者就已經完全清醒了。一些催眠師把這一過程變得更加溫柔,他們告訴受催眠者會自己自然而然的進入清醒狀態,其目的在於盡可能地使這一過程平穩自然。有時如果有背景音樂,催眠師可以引導受催眠者在音樂停止時從恍惚中醒來。
接受催眠者在療程過後能夠記起催眠過程,除非在恍惚中接受了遺忘暗示。他們經常會在催眠過後感到放鬆或者感覺很健康,但卻沒有其他任何具體跡象告訴他們自己“被催眠”過。他們有時會感覺自己“昏睡”了幾個小時,而不是隻有幾分鍾,這是因為催眠可以影響我們的時間感。其他人會感到精神振作,就好像是剛剛很香甜地睡了一大覺,許多人都說自己在催眠過後睡眠質量大大提高。另外一個常見的情況是,一些人堅持認為自己從來沒有進入過恍惚狀態,即使催眠師告知他們確實被催眠過。有時受催眠者非常喜歡這一體驗而想要再來一次。人們的反應雖然各種各樣,但催眠學家指出,恍惚誘導是一種沒有任何副作用的完全自然的過程,但是,受催眠者最好是在療程結束、麵對外界的喧囂之前小憩幾分鍾,就好比是從深度睡眠中醒來要休息片刻一樣。
受催眠者在恍惚中顯得非常放鬆。有時他們的嘴巴會張開,因為顎部肌肉過於放鬆。受催眠者偶爾還會流口水或者掉眼淚,這不是因為悲傷難過,而是因為輸淚管處於放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