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麵的案例中,學生們是受到了他人暗示的影響,而這些暗示是積極的,所以學習成績就提高了。其實,不管是他人暗示還是自我暗示,都會在不知不覺之間對人們產生巨大的影響。而如果暗示是消極的,那麼就很容易給人們的身體與心靈帶來很大的危害。
案例二:
有一個人走進了冷凍室,不小心被關在了裏麵,他一想到自己很可能會被凍死在裏麵,心裏頓時非常緊張、不安。於是,他越想越害怕,越害怕也就覺得越寒冷,最後他蜷縮成一團,竟然在驚恐中死去了。當人們在冷凍室發現他的屍體的時候還同時發現,那間冷凍室的製冷設備其實根本就沒有打開,而冷凍室裏麵的溫度也根本不至於把人凍死。後來經過檢驗證實,那個人是因為自我暗示的作用——害怕被凍死而導致心血管係統發生障礙而死亡的。
從上麵的案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自我暗示的力量是何等的巨大。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利用暗示的力量來為我們謀求快樂與幸福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我們可以利用積極、正麵暗示的作用,讓我們在健康、積極的心態中樂觀生活,勇敢麵對生活中的低潮和困境。
催眠暗示是怎麼起作用的。
催眠暗示的傳遞途徑可以解釋為:感覺信號的處理過程。眼睛、耳朵以及身體所接收到的信息首先傳遞到大腦的初級感覺區域,然後再傳送到所謂的更高級的進行理解的區域。比如說,一棵樹——反射的光首先進入眼簾,然後轉化為圖案傳送到初級視覺皮層。在初級視覺皮層,大腦辨認出樹的大致輪廓。然後圖案傳送到高一級的區域辨認出顏色,然後再傳送到更高一級的區域,破譯出樹的屬性以及關於特定的樹的其他常識。
從低級到高級區域的信息處理過程也適用於觸覺、聽覺和其他感覺信息,這些感覺信息被神經細胞束傳送到全身。其中,反方向的信息傳遞,也就是從高端到低端的信息傳遞稱之為“反饋”。自上而下傳遞信息的神經纖維的數量是自下而上傳遞信息的神經纖維的10倍,如此大量的反饋途徑表明了意識是建立在“自上而下的處理過程”基礎上。
這也就是說,如果高端的大腦信服了,那麼低端即人的感覺就會受到影響。這也就解釋了許多問題,比如一枚糖製的“藥片”——安慰劑可以使病人感覺良好,比如談話療法、藥物療法都會對身體的康複產生良好的效果。
在催眠治療中,催眠師就是通過語言、表情、手勢、行動、環境等,傳遞與強化著暗示的作用,以此來對受催眠者予以幫助。在諸多傳遞信息的渠道中,語言無疑是最為重要的一種。也就是說,在實施催眠的過程中,言語暗示是非常重要的。的確,幾乎所有的以心理暗示為治療手段的方法中全都借助語言而起著強化作用。
根據史料記載,中國古代的名醫華佗在為人進行針灸治療的時候,總是會告訴病人在針刺的過程中一定有―種感覺,即從針刺點向所病之處“遊走”,讓病人細心體會——不可否認,這大大的提高了治療效果。現代醫學中,在用電針治療癔症性肢體癱瘓時,通常同時以均勻有力的語調,用預先編訂好的暗示語句,例如“你的肢體已經通電,神經電流已經逐漸暢通,肌肉開始逐漸的有力”等,這些都是在使用言語對患者傳遞正向的暗示,從而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在催眠師的日常工作中,除了通過某種單一的途徑傳遞暗示以外,也經常使用語言與其他手段相結合、相配合的方式來傳遞心理暗示。
例如,用語言加上環境的暗示方法:催眠師與受催眠者在一個非常適合做催眠的環境裏進行催眠,催眠師開始引導:“現在就讓我們在這個很安全、很安靜、很舒適的房間裏開始吧,相信你有這個能力,將會成功地進入一個讓你感到無比放鬆、無比舒適的狀態。”就這樣,借用環境加強受催眠者對進入催眠狀態的信心。
再如,用語言加上手勢或行動的暗示方法:“當你一閉起眼睛,你就開始漸漸地放鬆了……”這是在暗示受催眠者閉上眼睛進入催眠狀態。然後催眠師用自己的拇指和食指輕輕地在受催眠者的左手上觸碰了一下,並且引導:“現在,你的右手感到非常輕盈,感到非常輕盈,非常輕盈,每一次呼吸都會使你的左手感到更加地輕盈……”催眠師用自己的手指碰觸受催眠者,以此調動受催眠者的軀體感覺,從而達到強化言語暗示的效果。
無論是暗示的形式,還是暗示的傳遞途徑都是多種多樣的,在實際進行中,可以靈活、適當地使用。
催眠暗示對催眠有什麼影響。
幾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存在受暗示影響的特性,這種特性被稱為被暗示性。日常生活中,這種被暗示性隨處可見。例如同事關心你,說你最近臉色很不好,是不是生病了,你嘴上否認了,但在潛意識裏可能就會潛意識擔心自己的身體狀況,再或者你熱衷炒股,當你無意中聽說某隻股票非常有潛力,就會有馬上買進它的欲望。如此種種,人們的生活總是在不斷的被暗示影響著。
每個人受暗示的能力都不太相同,這種受暗示的能力被稱為被暗示性,也叫做暗示接受性。人在催眠狀態下,大腦意識會變得比平時微弱很多,因此比平時更容易受到語言暗示的影響,被暗示性變得比平時強很多。被暗示性亢進是催眠狀態的重要特征。
受催眠者在催眠狀態下很容易接受來自催眠師的各種暗示,所以一般情況下,即使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暗示,受催眠者也會簡單地去執行。例如催眠師暗示受催眠者麵前突然出現一頭非常凶惡的狗,受催眠者便會像真的看到那條狗一樣嚇得瑟瑟發抖。但是如果是在正常狀態下,我們根本就不會相信麵前有一條狗,因為我們沒看見,我們的大腦沒有得到這個感覺信號,我們可能會充滿懷疑的想:“這個人是不是精神不太正常啊,哪裏有什麼狗?”
人們一旦進入催眠狀態,理性和判斷能力低下。因此,在催眠狀態下,人們容易不加批判地接受暗示。而且,催眠狀態下,人們會進入被動的、缺乏主動性的狀態。因此,受催眠者甚至很難理性地去思考一下暗示內容的想法。
在催眠中,如果催眠師對受催眠者反複施加相同的暗示,就會出現明顯的被暗示性亢進現象,而被暗示性提高到一定的程度,便可推而廣之,對其它暗示也容易接受。例如,對兩手合掌放在麵前的人暗示說:“把手分開”手使會分開,如把這一暗示反複幾次,手分開得更快,。手分開後接著暗示“手往上舉”,盡管這是與先前不同的暗示,也會立即對陣這一暗示進行反應,輕易地把手向上舉起。
催眠師最常用的五類暗示。
想一下,在日常生活中,你所運用或接觸到的各種暗示。老板進到你辦公室,坐下說:“我們在找個人做項目主管,這個月底決定。我們十分欣賞你組織、執行培訓項目的方式,你對新項目有何想法?”這個暗示有兩層意思:你被考慮做項目主管;作為成功的候選人你如何進行自我推薦?回家路上,你在銀行停下來,身後排隊的男人抽著煙,煙撲到你的臉上。你轉過身,看了看那男人手裏的香煙,然後給他一個眼神。這在暗示:你該把煙熄掉。
你會注意到了這些暗示的直接性的變化。進一步地講,有些是用語言暗示的,有些是非語言的。在催眠交流中,也一定會用到這些暗示。暗示是實施催眠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關係著催眠最終的成功與失敗;同時也是對一個人影響最大的因素,關係到一個人的優秀與平庸。
催眠中,最常用的暗示有5類:放鬆暗示、深入暗示、直接暗示、想象暗示和間接暗示。
1.放鬆暗示。
放鬆暗示能讓你輕鬆,將你引入一種接受狀態,引導你集中精力在內心,排除外界環境。這些暗示為進一步暗示建立愜意的基礎。開始放鬆,隻感到自己放鬆得越來越深,隨著你的每次呼吸,發現自己放鬆得越來越深,對積極的暗示變得更加有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