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追求身心和諧,贏得美好人生(2 / 3)

【鏈接】

水裏的遊魚是沉默的,陸地上的獸類是喧鬧的,空中的飛鳥是歌唱著的;但是人類卻兼有了海裏的沉默、地上的喧鬧與空中的音樂。

——泰戈爾

專業化分工精細的時代更需要合作——艾德禮在國際勞工組織會議時發表的演說

除得勝之外,我們看不到這次戰爭有其他結局。我們不但決心贏得戰爭,並且決心贏得和平。我們必須預先做好計劃。如果希望戰爭結束時,我們不至處於毫無準備的狀態,目前就須采取行動。但是有關和平的問題不能由一個國家單獨解決,英國的行動必須配合戰後世界的計劃,因為這次戰爭不僅是國與國之間作戰,而且是為未來的文明而戰。這次戰爭的結果不僅僅影響到參加這場鬥爭的人,而是影響全世界人類的生活。

當然,隻有從人民的肩上卸下全世界的軍備重擔,人民才可能享受到最大限度的社會福利。我們不可能在持續存在的侵略威脅下,建設心中理想的城市。我們必須同時爭取免於恐懼和免於貧困的自由。

大西洋憲章表達了美國和英聯邦國家的共同目的,其中不僅包括了有關戰爭的目標,更勾畫出長遠的目標。

大西洋憲章約束我們,使我們努力根據現有的義務協助一切大、小國家,不論其為戰勝國或戰敗國,均能更好地平等進行貿易或取得原料,令該國得到經濟繁榮。此外,大西洋憲章還載明了我們願意令一切國家在經濟上得到最充分的合作,目的是使一切國家的勞動水準、經濟進步和社會安全得到保證。但是,僅僅表示讚成這些目標是不夠的,還要努力爭取達到這些目標。為了避免犯錯誤,我們需要有最密切的國際合作,聯合王國樂於盡力達成此種國際合作。

我們決心使經濟問題、生活水平與營養水平得到普遍改善的問題不被忽略。而這些問題在上次世界大戰後因注意力集中在政治問題上而被忽視了。事實上戰爭隻會使世界貧窮而不會使之富裕,如果我們要彌補戰爭的破壞,要保證達到大西洋憲章所要求達到的最高勞動水準、經濟進步和社會安全,我們就需要果斷的政治家的膽略。

【人物剪影】

克萊門特·艾德禮,英國首相。1883年出生於倫敦的普特尼,1905年畢業於牛津大學,成為一名律師。後來前往倫敦經濟學院任教。1922年,艾德禮當選工黨下院議員,1935年成為英國工黨領袖,反對張伯倫對納粹德國希特勒政權的綏靖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擔任丘吉爾戰時內閣的掌璽大臣。1945年,因工黨在大選中獲勝而出任英國首相,取代丘吉爾參加波茨坦會議。1951年,艾德禮下台,丘吉爾再次當選首相。

艾德禮是一個在英國史上有突出貢獻卻被遺忘的人物,在二戰史上,丘吉爾的名字經常出現,而人們很少提到作為工黨領袖的艾德禮。但實際上,在工黨的曆史上,艾德禮確實實現了工黨的一些目標,並建立過一個真正完整的工黨政府。

【讀·品·悟】

本篇演講稿是艾德禮於1941年10月19日代表英政府出席國際勞工組織會議時所發表的演說。他強調了國際合作在世界和平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國家與國家的、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合作才能推進社會更快地進步。

在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需要合作。現代社會是一個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社會,靠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應對千頭萬緒的工作的。在當今社會,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協作精神,資源共享、信息共享才能夠創造出高質量的產品、高質量的服務。特別是團隊成員之間,每一個成員都具有自己獨特的一麵,取長補短、互助合作所產生的合力,要大於兩個成員之間的力量總和,這就是“1+1>2”的道理。一個人可以憑著自己的能力取得一定的成就,但隻有把自己的能力與別人的能力結合起來,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著名哲學家叔本華說:“單個的人是軟弱無力的,就像漂流的魯濱孫一樣,隻有同別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許多事業。”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獨行俠”的時代已經結束,互助合作已經成為當代人的共識,青少年朋友們要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就必須樹立團隊合作的意識,摒棄不合時宜的個人主義。

現代社會中的合作要以利益一致和尊重為前提。利益一致是合作進行的前提條件之一,在合作的時候,如果僅僅從自身的利益考慮,對他人的利益不屑一顧,你就找不到真誠的合作夥伴。隻有把他人的利益和自身的利益結合起來,並從中找到一個結合點,合作才會成功。

此外,在與他人合作的時候,要學會尊重他人,盡量減少對他人的傷害,才能與他人更加完美地合作。

【鏈接】

一個人隻是單翼天使,兩個人抱在一起才能展翅飛翔。

——史蒂夫·鮑爾默

摒棄經驗,獲取更大的自由——約翰·彌爾頓在英國議會的演講

論出版檢查之弊

如果我們想依靠對出版的管製,以達到醇正風尚的目的,那我們就必須管製一切消遣娛樂,管製一切人們賞心悅目的事物。除端肅質樸者外,一切音樂都不必聽,一切歌曲都不編不唱。同樣舞蹈也必設關檢查,除經獲準,確屬純正者外,其餘一切姿勢動作俱不得用以授徒,此節柏拉圖書中本早有規定。但要想對家家戶戶的古琴、提琴、吉他逐一進行檢查,此事確乎非動用二十個以上檢察官莫辦;這些樂器當然都不能任其隨便絮叨,而隻準道其所應道。但是那些寢室之內低吟著的綿綿軟語般的小調戀歌又應由誰去製止?還有窗前窗下、陽台露台也都不應漏掉。還有坊間出售的種種裝有危險封皮的壞書,這些又由誰禁絕?二十個檢察官夠用嗎?村裏麵自也不應乏人光顧,好去查詢一下那裏的風笛與三弦都宣講了些什麼,再則都市中每個樂師所彈奏的歌謠、音階等等,也都屬此二例,因為這些便是一般人的《理想鄉》與蒙特梅耶……脫離現實世界而遁人到那些礙難施行的“大西島”或“烏托邦”式的政體中去,決不會對我們的現狀有所補益。想要有所補益,就應當在這個充滿邪惡的濁世中,在這個上帝為我們所安排的無可逃避的環境中,更聰明地去進行立法。

論言論自由之利

正像在軀體方麵,當一個人的血液活鮮,各個基本器官與心智官能中的元氣精液純潔健旺,而這些官能又複於其機敏活潑的運用中恣騁其心智的巧慧的時候,往往可以說明這個軀體的狀況與組織異常良好那樣。同理,當一個民族心情歡快,意氣欣欣,非但能綽有餘裕地去保障其自身的自由與安全,且能以餘力兼及種種堅實而崇高的爭議與發明的時候,這也向我們表明了它沒有倒退,沒有陷入一蹶不振的地步,而是脫掉了衰朽腐敗的陳皺表皮,經曆了陣痛而重獲青春,從此步入垂青真理與盛德的光輝坦途。我覺得,我在自己的心中仿佛瞥見了一個崇高而勇武的國家,好像一個強有力者那樣,正從其沉酣之中振身而起,風鬢凜然。我覺得,我仿佛瞥見它是一頭蒼鷹,正在振動著它幼時的健翮,它那目不稍瞬的雙睛因睜開對著中午的炎陽而被燃得火紅,繼而將它的久被欺誆的目光疾掃而下,俯瞰蕩漾著天上光輝的清泉本身。這時無數怯懦群居的小鳥,還有那些性喜昏暗時分的鳥類,卻正在鼓噪,上下翻飛,對蒼鷹的行徑詫異不已;而眾鳥的這種惡毒和嘰嘰喳喳將預示著未來一年的勃勃生機。

【人物剪影】

約翰·彌爾頓,1608年出生於倫敦一個富裕的清教徒家庭。1625年進入劍橋大學,並開始寫詩,1632年取得碩士學位。因目睹當時國教日趨反動,他放棄了當教會牧師的念頭,閉門攻讀文學6年,一心想著能夠寫出傳世的偉大詩篇。

1638年,彌爾頓為增長見聞,到當時歐洲文化中心意大利旅行,拜會了當地的文人誌士,其中有被天主教會囚禁的伽利略,彌爾頓深為伽利略在逆境中堅持真理的精神所感動。翌年聽說英國革命即將爆發,彌爾頓倉促回國,熱情洋溢地投身到革命運動中。

1652年,彌爾頓因勞累過度導致雙目失明,但他沒有聽從醫生的忠告,依然極度勤奮地從事自己喜愛的文學創作,口述完成了令他名揚後世的三部偉大作品:《失樂園》、《複樂園》和詩劇《力士參孫》。

彌爾頓是一個劃時代的偉大詩人和政論家,是英國乃至世界曆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他對後世的文學、法學、政治學和新聞學等諸多領域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讀·品·悟】

這是彌爾頓在英國革命勝利後,為了捍衛人民的權利而做出的一篇演講。在演講中他強調了出版言論自由的重要性,給我們以重要的啟示。我們要營造一種自由的氛圍,隻有在自由的氛圍中,我們才能進行更多的創造,在呼吸自由的空氣的時候,我們才能更多地展示出自身的才華。

在生活中我們要摒棄經驗主義,這樣才能在生活中贏得更多的自由。

日常生活中,太多習以為常、耳熟能詳、理所當然的事物充斥在我們的身邊,逐漸使我們失去了對事物的熱情和新鮮感,經驗成了我們判斷事物的“金科玉律”。隨著知識的積累、經驗的豐富,這些“金科玉律”使我們越來越循規蹈矩,越來越老成持重,致使我們的創意被抹殺,無法獲得突破性進展,無法成為一個富於開拓進取的人。

其實,每個人都會受經驗的限製,若能及時從中走出來,還原一個自由的自己,就是一種可貴的醒悟。發揮與生俱來的獨一無二的創造性,勇於進取,絕不自損、自貶,在學習、生活中勇於獨立思考,在職業生活中精於自主創新,正是能夠從自我囚禁的“柵欄”裏走出來的鮮明標誌。

另外,要從自囚的“柵欄”裏走出來,就要還思維狀態以自由,突破經驗定式。在此基礎上,對日常生活保持開放的、積極的心態,對創新世界的人與事持平視的、平等的姿態,對創造活動持成敗皆為收獲、過程才最重要的精神狀態,這樣我們就會在一個很自由的氛圍中,演繹出多姿的生活,讓我們的生命更加絢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