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讓心贏利,用心贏利
作家餘華曾經在小說中說,中國用四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四百年的現代化曆程。這句話足以說明幾十年間中國社會的飛速發展。可是,經濟也許可以實現跨越式發展,而文化與道德的飛躍有時卻未必是一件好事。
在商業大潮滾滾而來之際,各種外來文化也一並湧入,很多人在各種文化的夾擊下,思想與感情都發生了很大的裂變。有的人唯利是圖,將財富的贏利看得比什麼都重要。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一個誠實守信、守禮守法的人會被許多人看做傻子、呆子,不懂變通的笨蛋,博弈論、詭計論、厚黑學也因此甚囂塵上,獲得頗多青睞。當人們的內心漸漸被這些計謀所挾持的時候,生命的綠地卻變得更加荒蕪。
於是,大都市中,寫字間裏,隨處可見的都是一些衣著光鮮、忙忙碌碌的白領精英。透過雪亮的玻璃窗,我們可以看到他們職業性的、禮貌性的微笑,卻看不到他們開懷爽朗的笑容。因為彼此間偽裝得太久了,所以在生活裏也很難卸下麵具,找回自我。在吉祥上師看來,這樣的人都是些不會用心贏利的人。
“讓心贏利與用心贏利”這兩個詞應該是吉祥上師專為現代社會量身定製的。
“贏利”這個字眼在我們看來並不陌生。可是,我們隻知道櫃台可以贏利、財務可以贏利,卻從來沒有聽說過,心靈也可以贏利。那麼,什麼才是上師所說的用心贏利呢?
簡言之,就是在獲得財富的同時,獲得內心的寧靜與喜悅。
有很多人,他們財富等身卻不快樂。如果是一個內向的人,長久地壓抑自己的真性情,便可能漸漸形成抑鬱症;如果是一個外向的人,積鬱太多的苦悶在心中,就可能養成焦躁、狂暴的性格。這兩種情況,無疑都是既不利於身體健康,也不利於心理健康的。正是針對這些情況,吉祥上師提出了自己對現世安穩的建議——讓心贏利,用心贏利。
幾年前,有一部很出名的電視劇,叫《商道》。這部電視劇裏處處滲透著中國文化的精髓,比如仁義、道德、謙恭、禮讓……幾乎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商業解讀。很多企業家都非常喜歡這部電視劇,認為它參悟了商業的最高境界。原來,很多企業家認為信息時代就是一個競爭時代,什麼事情都應該去搶、去掠奪、去占有。但是,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即便是利,也是儒雅的、含蓄的、內斂的。孟子說,“何必言利?仁義而已。”孟子去見梁惠王的時候,梁惠王問他:“你大老遠的過來給我帶來什麼好處啊?”孟子就說:“大王何必言利呢?如果言利的話,天下最大的利莫過王土。”我們都知道,封建社會最大的利益就是占有一個國家,如果大家都想起來爭奪這個最大的利益,國王還能做得安穩嗎?所以,孟子提出了仁義。
“仁”者二人。什麼叫二人?不是兩個人,而是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也就是孔子所謂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商業社會中,很多真正有道德的人都會秉持一種原則,比如違法的事情不做,違反良心的事情不做,違背公德的事情不做。這是善與惡的一個分界點。而“義”講的是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問題。孔子“不義富與貴,於我如浮雲。”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這個事違背做人的道德與原則,是不義的事,對我來說就如浮雲一般。正因為這種文化的支撐,所以古人講“安貧樂道”,窮的時候不困苦,富的時候也不會驕奢。這是原則,也是翹起生命重量的強大支點。
吉祥上師會告訴人們,“讓心贏利”。我們獲得財富時應該是快樂的,可如果我們為此而放棄自我的原則,背離生活的理想,那麼這種犧牲就是不值得的、不對等的,並且有辱生命的尊貴。
相反,如果我們能夠常懷一顆利他之心來處世,懷一顆淡定之心來看待世間財富,懷一顆超然之心來麵對得失成敗。那麼,無論我們經曆怎樣的風雨洗禮,怎樣的陰晴圓缺,財富都將不會成為我們心靈的重擔。
那時,我們就能明白,心靈的輕鬆與快樂才是人間最大的財富。
吉祥慧語:
心的贏利,才是我們在人間最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