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隻有無情的洞穿,才有真心的慈悲(1 / 1)

第二十五章 隻有無情的洞穿,才有真心的慈悲

很多人對修佛有一種偏見,以為佛叫人放下,教人不貪戀紅塵,就是讓人修得無情無義。其實,這隻是一個誤解。“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佛不但多情,而且心係天下蒼生的禍福。他將世間真情都放在心裏,才會生出慈悲之心,才願去解除人間疾苦。所以,吉祥上師說:“學佛不是要修成寡情薄義的人,像枯枝幹柴一樣的生命。而是要有真愛,有大愛。隻有無情地洞穿人生的苦難,才能生出真正同情塵世的慈悲。”

相傳,釋迦牟尼某次外出,看到一隻饑餓的老鷹正在追捕一隻鴿子。鴿子向他求救,釋迦牟尼慈悲心起,把鴿子藏在了懷中,並請求老鷹放過這隻可憐的鴿子。老鷹生氣地說:“你救了它的性命,我卻會因為沒有食物而被餓死。難道這就是你出家人的慈悲嗎?”釋迦牟尼淡然一笑,說:“我既不忍心看到無辜的鴿子被傷害,也不忍心看到無辜的你被餓死,既然如此,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於是,他割下自己身上的肉喂鷹,從而換得了鴿子的性命。

正是因為“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慈悲心,令佛陀能夠坦然舍棄自我,救護眾生。現代人多被流行影視劇誤導,常常覺得“出家”就如電影《大話西遊》中至尊寶(孫悟空)頭上的金箍一樣,“戴上它,塵世間的一切都將與你無關”,其實這是對學佛最大的誤解。“淡極始知花更豔”,佛法的持戒、忍辱、布施、慈悲,四萬八千法門都指向一點:與樂拔苦——消除痛苦,獲得歡樂。

也許,有人會驚訝或失望,佛法高深莫測,原來隻是滿足人們最世俗的追求。但是,我們都知道“倉廩實而知禮儀”,一個人隻有在物質生活得到基本滿足的時候,才有可能在個人修養上得到良好的提升。同樣道理,隻有擺脫了顛沛流離的苦楚,告別了困頓不安的生活時,我們才能獲得快樂,也會因為自己的快樂而懂得關懷與寬容。釋迦牟尼在樹下枯坐十載,頓悟的不僅僅是佛法,更是人生。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上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這是倉央嘉措一首廣為流傳的情詩。詩裏寫出了他的苦惱與困惑,他既不想背棄心中的宗教理想,也不願意辜負自己的愛人與愛情。所以,吉祥上師曾不無感慨地說,一個連真正的愛都沒有經曆過的人,從未深刻愛過別人的人,又怎麼可能懷有對眾生的大愛與悲憫呢?而倉央嘉措的可愛與執著正是因為,他擁有愛,懂得愛,所以才不願意放下佛法,因為那是對眾生懷有的大愛。

就像佛陀割下身上的肉救下鴿子一樣,他能夠洞穿老鷹的殘忍,但卻依然本著慈悲心腸去解救它的困難。而正是這些穿透苦難的目光,才能映襯出慈悲的光彩。世界上還有什麼能夠比懂得之後的疼惜與憐憫更讓人心生恭敬呢?

有一個關於七裏禪師的故事。一天晚上,七裏禪師正在禪房誦經,突然有一個強盜手持刀刃闖了進來。強盜用刀指著七裏禪師,威脅他說:“把所有的錢財都交出來,否則我就動手了。”七裏禪師頭也不回,鎮定地指著自己身旁的抽屜:“錢都在裏麵,你自己去拿吧。”強盜很快就把抽屜裏的錢洗劫一空,禪師說:“請留一些錢給我,我明天還要買花果供佛。”強盜正要離去,禪師又說:“收了人家的錢,怎麼也不說聲謝謝呢?”

後來,這個強盜因為其他的案子被官府逮捕了,官府經過審問得知他曾經搶劫過七裏禪師的東西,於是派衙役來請禪師去指認他的罪行。禪師說:“這個人不是強盜,因為他並沒有搶劫我的東西,那些錢都是我送給他的,他已經向我道過謝了。”強盜得知此事之後,非常感動。服刑期滿後,他就皈依到七裏禪師的門下。

麵對闖入禪房的強盜,七裏禪師並未把他當做敵人,而是用一顆寬容、慈悲之心感動了他。這在世人眼裏,也許很奇怪,但在禪師看來,卻很簡單。強盜也是為生活所迫,誰不願意衣冠得體地生活呢?誰願意在刀尖上舔血,每天提心吊膽地過日子呢?說到底,強盜也是人、隻是惡念升起,偶爾做了壞事罷了。在對強盜的寬恕中,七裏禪師完成了對自己人格的提升,也以潔淨的靈魂洗刷了強盜心中的仇恨與罪惡。

因為洞穿,所以寬容;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吉祥慧語:

學佛不是要修成寡情薄義的人,像枯枝幹柴一樣的生命。而是要有真愛,有大愛。隻有無情地洞穿人生的苦難,才能生出真正同情塵世的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