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過心曠神怡的日子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登山時,情滿於山;觀海時,意溢於海,在山水之間,我們常常可以體會到曠達、暢快的感覺。心寬則曠,心曠則容。一顆能夠包容天下的心,自然是怡然自得、歡喜愉悅的。所謂的心曠神怡正是這個道理。

再大的客廳也不如寬敞的心房

有一對夫婦,他們共同去參加一個晚宴,可當朋友們問起晚宴的情況,得到的卻是不一樣的答案。太太對她的朋友說,他們昨天參加的晚宴簡直糟透了:東西都不好吃,主人冷落了她,客人們也都沒意思,一晚上,她都覺得很無聊。而先生的朋友聽到的則是另外一番情景。他興高采烈地說宴會實在棒極了:主人熱情好客,招待十分周到,而客人們也都來自不同的領域,大家談笑風生,情趣盎然,連廚師的手藝也是那麼高超,菜品不但很好吃,而且花色、式樣都非常出色。

如果不了解他們,一定會有人懷疑他們講的是同一場宴會嗎?事實上,她們參加的確是同一場宴會。那麼,為什麼同一場宴他們會產生反差如此巨大的感受和評價呢?簡言之,他們對周圍環境的態度截然相反。或者,換句話說,他們看待這個世界的眼光有著本質的區別。當一個人把精力集中在對環境的不滿上時,他就會對周圍的人事吹毛求疵,所以他看到的都是毛病,說出來的都是牢騷。而一個人打定主意去享受環境時,就會盡力去挖掘其中的有趣之處,看到的都是新奇有趣的東西,也總能找到讓自己開心的事情。

不同的眼光,不同的心量,不同的態度,讓一對共同生活的夫妻對一件事情的看法如此不同。

生活中不如意的事隨處可見,能夠真正以超然之心去麵對的人卻並不多。誰的工資漲了,誰的車子換了,誰的房子大了……如果心量不夠,極細小的一件事也有可能引發內心的糾結。而如果胸懷廣闊,身外之物也就很難束縛我們的心靈了。

曾經有位得道高僧,總是穿得整整齊齊,帶著醫療箱,到最髒亂、貧困的地方去行醫。他為那裏的病人清洗傷口、換藥,然後髒兮兮地回到山上。他也總是親自去化緣,但是左手化來的錢,有時候右手就直接救助了路邊的可憐人。他很少待在禪院,禪院也不曾擴建,但是他的信眾卻愈來愈多。大家都願意跟著他上山下海,甚至到偏遠的山村和漁港。有人曾不解地問他,“你每天整潔地出門,卻肮髒地回來。寺廟破敗卻沒有修繕的錢,行善對於你來說,沒有半分的好處。你這是何苦呢?”

高僧聽後,淡淡地說:“我師父在世時,曾教導我什麼叫完美,完美就是追求整個世界的完美。師父也告訴我什麼是潔癖,潔癖就是幫助每個不潔的人,使他潔淨。師父還點化我,什麼是化緣,化緣就是使人們能手牽手,彼此幫助扶持,讓眾生共結善緣。”最後,高僧說:“至於禪院,其實不見得非要修在山林裏,而應修在人間各處。南北西東,皆是我弘法的所在;那麼,天地之間,就無處不是我的禪院了。”

那些經常感慨天大地大,無以為家的,不妨來學學這位高僧的精神,多想著自己能夠容得下多大的天地,而不是可以占有多大的麵積。對於這種謙和與包容的氣度,吉祥上師曾經做過非常精彩的詮釋:“再大的客廳也不如寬敞的心房。”

上師經常開示人們說,有容乃大,能夠懂得包容的人才是最有氣魄和懷抱的人。現代社會,人們總是喜歡議論誰家的房子如何寬敞,裝修如何奢華,卻很少有人在意我們內在的心房到底寬敞了沒有,我們個人的品德到底提升了沒有。假如我們看待世界的眼光依然灰暗、狹小、計較的話,即便我們把客廳放在廣闊的原野上,也終究會鬱鬱寡歡。

但是,如果我們的心房窗明幾淨,我們看到的世界將會是五彩繽紛的、陽光燦爛的,我們看到的人都是饒有趣味的,我們看到的事都是別出心裁的;那麼,即便身居鬥室,我們也依然能夠體會到風輕雲淡、海闊天空。

吉祥慧語:

如果我們的心房窗明幾淨,我們看到的世界將會是五彩繽紛、陽光燦爛的,我們看到的人是饒有趣味的,我們看到的事都是別出心裁的;那麼,即便身居鬥室,我們也依然能夠體會到風輕雲淡、海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