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3)(3 / 3)

著名教育家讚科夫經過幾十年研究,發現學習成績差的孩子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觀察力差。學習的基礎是以直接經驗為主,間接經驗為輔,而觀察是孩子們獲得直接經驗的重要途徑,觀察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業成績。

例如在語文學習中,兩個字的字形、寫法隻有細微差異,觀察力較強的孩子就能看出來,觀察力較差的孩子就常常把它們認錯或寫鍺。在寫作上,如果觀察力較強,就可以抓住現實生活中的大量材料,感到有東西可寫,對人物、事件的描寫就細致、深入、具體、生動;反之,在這方麵能力較差的孩子,就感到沒有什麼可寫,寫不具體,或就事論事,空洞無物。

在數理化的學習中,如果有較強的觀察力,在老師用實驗演示或圖形說明某一個概念時,就能抓住本質,看到數量關係的變化,理解概念的實際意義。在簡便計算和速算過程中,也需要有較強的觀察力,才能發現運算的各個數的特征,選擇合適的簡便方法。例如,要求找出下列數的關係,在( )中填上適當的數1,2,3,5,8,( )。觀察力好的孩子,很快能從數的順序上觀察出數量關係的變化,填入恰當的數,而觀察力差一些的孩子可能感到無從下手。

在理化實驗中,觀察力更為重要,特別是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推斷物質的結構和性質。例如:初三學生做鈉和水反應的實驗,觀察力強的同學,能全麵而細致地觀察到鈉與水激烈反應的現象:納與水激烈反應而熔化成小圓球,浮在水麵上,做無規則運動,發出嘶嘶聲,並且鈉球不斷變小,最後全部消失。而觀察力差一些的同學,隻能看到鈉浮在水麵上著火了,而描述不出更多的現象,這種觀察力的差別必定造成對鈉的結構性質進一步思維和記憶的能力的差別。

通過以上的說明,父母要讓孩子在做好功課的同時要盡量多參加科技活動,進行實踐中的認真觀察。

我們下麵談談觀察力的特點。觀察力的特點又稱作觀察力的品質。了解觀察力的特點對提高孩子的智商有著重要的意義。

1.觀察的目的性

如果一個人在進行感知時,沒有明確的目的,那麼就隻能算是一般的感知,不能稱作為觀察。隻有當那種感知活動具有明確的目的時,它才能算是觀察。因此可以說,目的性是區分一般感知和觀察力的重要特點之一。

作為觀察的目的性,至少應當包括:明確觀察對象、觀察要求、觀察的步驟和方法。而這些內容,可以在觀察前的觀察計劃中以書麵的形式寫下來。一般來說,不論是長期的觀察,係統的觀察,還是短期的、零星的觀察,都必須製定觀察計劃。

觀察的目的性,還要求我們在進行觀察時,必須勤做記錄。這種記錄是我們保存第一手資料最可靠的手段。記錄要力求係統全麵,詳盡具體,正確清楚,並持之以恒。貝弗裏奇告訴我們:“做詳盡的筆記和繪圖都是促進準確觀察的寶貴方法。在記錄科學的觀察時,我們永遠應該精益求精。”實踐證明,要做好觀察記錄,特別是長期的係統的觀察記錄(如觀察日記),必須堅持到底,持之以恒。切忌半途而廢,功虧一簣。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氣象學專家竺可楨在北京幾十年如一日,對氣候變化,進行長期觀察,從不間斷。他每天都堅持測量氣溫、風向、溫度等氣象數據,直到逝世的前一天。而他的觀察和記載也為編寫《中國物候學》積累了豐富的資料。

2.觀察的條理性

觀察是一種複雜而細致的藝術,不是隨隨便便、漫無條理地進行所能奏效的。觀察必須全麵係統,有條不紊地進行。長期的觀察需要如此,短期的觀察也需要如此。

一般來說,有這樣幾種方式。

按事物出現的時間說,可以由先到後進行觀察。

按事物所處的空間說,可以由遠及近或由近及遠地進行觀察。

按事物本身的結構說,可以由外到內,也可以由內到外,或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可以由局部到整體,也可以由整體到局部進行觀察。

按事物外部特征說,可由大到小或者由小到大進行觀察。

觀察力的條理性,可以保證輸入的信息具有係統性、條理性,而這樣的信息,也就便於智力活動對它進行加工編碼,從而提高活動的速度與正確性。如果一個人做事雜亂無章,那麼通過他所獲得的信息也就必然是雜亂無章的。這樣,他的智力活動要在一堆亂麻中理出一個頭緒來,必然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甚至還可能影響到智力活動的正確性。

3.觀察的理解性

觀察力包含兩個必不可少的因素:一是感知因素(通常是視覺),二是思維因素。

思維因素是觀察力的主要作用,它可以提高觀察的理解性。理解可以使我們及時地把握觀察到客體的意義,從而提高我們對客體觀察的迅速性、完整性、真實性和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