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孩子直接編製故事,孩子平時都愛聽故事,聽到一定數量後,可讓孩子自己來編故事。
7.興趣是培養孩子創新能力的最好老師
興趣是開發智力的鑰匙、對孩子的智力發展起促進作用。興趣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孩子對感興趣的事物總是愉快地、主動地去探究它。興趣使人集中注意、產生愉快、緊張的心理狀態,對認識過程產生積極的影響。興趣是人們從事活動的強大動力。所以對孩子應從小培養學習的興趣,讓孩子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讓孩子追求知識,追求真理,追求真知。父母要從小就給孩子買《幼兒智力世界》、《十萬個為什麼》、《少年百科全書》等科普書籍。孩子對書中的科學技術方麵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還要買一些益智的玩具。如積木、魔方、智力環、七巧板、折紙書等,這些東西可以不斷培養孩子對知識的追求。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對孩子的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每一個家長必須關注的問題。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是從小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的最有利的環境。
培養孩子善於觀察的能力
父母箴言
觀察是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知覺。這是人對客觀事物感性認識的一種主動表現,是有意知覺的高級形式。觀察是孩子增長知識的主要手段,它在孩子的實踐活動中,具有重大的作用。
觀是看,察是想。讓孩子觀察問題,不僅僅應該讓孩子知道事物是這樣,而且必須知道為什麼是這樣。孩子要認識一個事物,總是從觀察開始的,有了觀察,便開始有了注意、記憶、想象和思維等,如果把孩子的觀察比作蜜蜂采花粉,那麼思維等心理活動就好比將花粉釀成蜜,沒有花粉就釀不出蜂蜜。沒有良好的觀察,孩子的思維就會因為缺少材料而得不到良好的發展。所以觀察是認識的基礎、思維的觸角。
觀察是孩子認識世界、增長知識的主要手段。它在孩子的一切實踐活動中,具有重大的作用。孩子通過觀察,獲得了一些知識,對一些事物有了一些鮮明的印象。觀察和隨便看看、隨便聽聽是不一樣的。而孩子觀察能力的強弱決定著孩子智力發展的水平,因為觀察力是一個人智力活動的基礎,想要發展孩子的智力,首先就必須把觀察的大門敞開,讓外界的信息源源不斷進入孩子的大腦。如果把孩子觀察的大門堵住,老是讓信息吃閉門羹,那麼,他的智力不僅不會提高,反而會每況愈下。
心理學專家認為,如果讓孩子生活在缺少日常刺激使感覺起作用很少的環境下,會使他們的知識內容顯得蒼白無力,而且注意力渙散,容易受到暗示,並且缺乏學習能力。另一個實驗表明:“僅僅遮斷觸覺刺激,也會使被試者智力遲鈍,手指尖的靈巧性下降,感情容易衝動,並出現離奇古怪的思維。”既然缺少一般性的感知,就會使孩子的智力活動受到如此明顯的不良影響,那麼,缺乏有目的、有計劃的觀察,對孩子智力活動的消極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大量的事實證明,觀察力是一個學者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質。認識來源於經驗。我國著名科學家李四光以他敏銳洞悉各種現象的觀察力著稱於世。他走到哪裏,就觀察到哪裏,處處留心,時時注意,從不放過任何一個微小的觀察機會和意外情況。無論是出國講學,參加國際會議,還是旅行、散步,他都要找機會進行地質觀察。
一個有作為的人是否能夠提出並解決新問題的前提也是觀察力。人類如果要進步,就要不斷地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一個具有敏銳觀察力的人,即使在眾人司空見慣的事物中也能發現新問題。我國古代的名匠魯班上山時被草葉劃破了手指,他從草葉邊緣呈鋸齒形的特征中受到啟發,發明了鋸。德國著名的科學家魏格納病在床上,仔細觀看起一幅世界地圖來。普通的一張世界地圖,人們不知看了多少遍,而魏格納卻通過觀察發現,各大洲的邊緣,像鋸齒一樣參差不齊,卻恰好可以互相拚接在一起,由此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後來得到證明,一舉成名。生物進化論的創始人達爾文,有一次發現許多昆蟲落到一種特殊植物的葉子裏麵,植物受刺激後,分泌出一種消化液,把昆蟲吃掉,變成這種植物體的營養。後來達爾文經過16年的觀察研究,寫出了《論食蟲植物》一書,為生物學研究做出了貢獻。我國著名的藥物學家李時珍的巨著《本草綱目》,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的《徐霞客遊記》都是他們不辭勞苦,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實地觀察的結晶。這些大量的事實證明,沒有敏銳的觀察力,就不會有什麼新的發現,也就不會有人類的進步。
觀察力還是孩子進行學習活動的必要條件。學習活動是一種複雜的智力活動,智力活動的基礎就是觀察。沒有一點觀察力就無法寫作文,孩子就無法解數學題,無法聽課。觀察力在孩子的一切活動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將來要當科學家、藝術家、企業家或領導人都應具備高度敏銳的觀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