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和能力(5)(3 / 3)

上大二的董蘭說;“我爸媽讓我畢業以後像舅舅那樣經商賺大錢。”

教育專家極力反對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給孩子指定下人生的道路。專家表示,孩子在18歲之前,最重要的是打基礎,也就是學習文化課。因為孩子小時候的興趣具有不穩定性。孩子畢竟是孩子,孩子天生的好奇心是很容易對許多知識感興趣的,但是隨著孩子的漸漸長大,有許多以前感興趣的事情不再喜歡,而是由另一些又覺得很新鮮的事物所取代。父母要尊重孩子的興趣,孩子有權利選擇自己的人生方向。

孩子大都是三分鍾熱度,經常會做一些虎頭蛇尾的事情。所以,父母根本沒辦法深刻了解到,孩子的潛能到底在哪方麵。作為父母,也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到底適合做什麼職業,那麼又怎能規劃好孩子未來的職業呢?

當然這並不是要家長放任孩子,孩子今天想學畫畫了,就給孩子報美術班,學幾天不想學了,又覺得遊泳比畫畫好,要父母給自己報遊泳班,父母覺得隻要是為孩子發展孩子的興趣就是好事情,就讓孩子學遊泳了。其實,父母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這樣反而會縱容孩子的任性,對孩子的成長絲毫沒有幫助,而且還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

父母首先應該明確的是,孩子麵臨以後的社會需要哪些能力,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孩子未來的發展靠什麼,孩子成長為有用的人、優秀的人,父母需要培養孩子哪些方麵的良好習慣。

現在許多大學畢業的學生很少能從事自己專業的工作,學英語的卻在辦公室裏做文秘;學理工的跑去做銷售;學語文的卻編輯小學數學練習題。

父母沒必要在孩子小的時候給孩子選好以後的發展方向,因為人是一種能動性特別強的動物,人的目標會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改變。孩子的成長是很漫長的過程,是個未知數,若父母硬是要提前給孩子寫下以後的答案,結果往往得不償失,會對孩子以後的發展帶來很大的負麵影響。

例如,一位父親想讓自己的孩子將來成為一名醫生,於是從孩子上小學的時候就讓孩子看一些醫學方麵的書。孩子當然看不懂啊,麵對枯燥的醫學書籍,孩子痛苦不堪。但孩子若不看,就要受各種各樣的懲罰。可想而知,孩子的童年是多麼的不幸。

孩子上高三要選文理科的時候,父親強製孩子上理科班。孩子的高考成績當然很差勁。父母想讓孩子補習考個好學校,孩子內心的憤怒終於暴發了,背著父親選了一個偏文的學校。可是孩子雖然對文科感興趣,但是打基礎的年齡已經過去了。於是,孩子埋怨父親,覺得是父親把自己毀了。

孩子現在還小,還處在打基礎的階段,家長應讓孩子各方麵的能力都有所發展,而不必急於給孩子製定專業方向,把孩子培養成某方麵的“專家”。一般來說,家長可以從兩個方麵著手幫孩子打牢基礎:一是文化課方麵,不是要孩子考高分,而是誘導孩子學會自學,漸漸找到最佳興趣點;另外一方麵是培養孩子學習之外的一些能力,主要是為人處事立足社會的基本能力。這兩點才是孩子發展的前提。

父母不必太在乎孩子的成績、名次,而要注重培養孩子學習的本領,培養孩子愛讀書的好習慣,讓孩子發現自己的優勢、興趣。例如,父母完全可以不給孩子報什麼美術班、舞蹈班,而是在家裏讓孩子跟著碟片學習舞蹈,給孩子買兩本畫畫的書,讓孩子跟著自學。因為現在的輔導班太多,有的輔導班根本學不到什麼東西,有的輔導班報名費太貴。倘若父母給孩子報輔導班的話,專家建議最好給孩子隻報一個班,並且這個班最好能培養孩子堅持到底的精神、克服困難的精神、增強孩子的毅力。

父母若不知道孩子的興趣在哪方麵,不妨先從讀書入手。因為愛讀書的人,自學能力、接受知識的能力會很強。況且讀書會擴大孩子的知識麵,從而更有利於孩子對以後的發展方向做有效的選擇。

專家認為,一般情況下,倘若孩子的某一興趣一直保持到初中的話,那麼父母就可以對孩子這方麵的興趣加以係統地輔導。所以父母不必著急地想知道自己的孩子興趣點是什麼。

家長還要注意對孩子生活能力的培養,對孩子性格、習慣、品質的塑造。倘若一個孩子隻知道考高分,每次成績都是95分以上,但是這個孩子言談舉止極為粗魯、驕橫、自私,那麼想必這個孩子的發展前途不是很樂觀。反之,一個孩子學習成績平平,隻是班裏的中等學生,但是孩子的動手能力很強,對同學團結友愛,有愛讀書、愛思考的好習慣,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很強,做事又很認真,這種孩子的潛能會在以後的成長中逐漸被發掘出來。或者說,這種孩子隻要選擇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會漸漸露出鋒芒。

所以,父母不要一味地為孩子考慮以後的道路怎麼走,而應該讓孩子從小打好基礎。基礎是根,有了根基孩子才能長成“參天大樹”,有了根基孩子才會“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