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和能力(5)(2 / 3)

父母應保證和孩子有共同的期望區間。這就要求,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應與孩子的客觀能力和主觀意願相一致,尋求得到孩子的認可,這樣才能產生一個父母與子女都樂於接受的共同的期望區間。隻有孩子從內心認同並樂於接受父母的期望,他才能從內心深處鞭策與激勵自己,做到自主學習。

所以,父母在望子成龍的同時必須理性,尊重孩子的客觀發展情況。不可過高過嚴,不要讓孩子“一口就吃成大胖子”。隻有這樣,家長期望才會成為促進孩子學習進步的有效手段。

比如,孩子上學期數學隻考了50分,那麼對他這個學期的要求就不能是一定要考90分以上,而應當要求他消滅不及格的現象。對於那些毛病較多的孩子,不要一下子就要求他改掉所有的毛病,而應該慢慢地來,要循序漸進地來。因為你一下子要求太多,孩子達不到,反而會起到負麵作用。如果孩子“蹦一蹦”就能摘到“果實”,他便可以不時地享受收獲“果實”的成功喜悅,他便可以增強下一次再“蹦一蹦”的信心。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要善於進行反思,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以免自身的一些不良言行對孩子的成長造成負麵影響。

父母不要要求過高,提超出孩子能力極限,即使孩子非常努力,也不能達到的目標。要求過高,會給孩子造成無形的壓力。孩子的精神總是處在一種十分緊張的狀態,就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會覺得自己很笨,對自己沒信心,從而變得自閉,甚至會導致抑鬱症。

為了避免上麵幾種情況的發生,作為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實際水平,根據孩子的實際水平給他提出要求。決不能模仿別人,別人怎樣你就怎樣。其次要多鼓勵孩子,隻要孩子能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進步,就應該得到表揚,要不斷地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難的勇氣。

標準過高孩子達不到,屢遭失敗,產生持續失敗的挫折感,積累“我不行”的消極情感體驗,就容易使孩子喪失自信心。

另外,有些做父母的教育孩子時總想一步到位,急於求成,也是不實際的。這種想法忽視了孩子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或曲折的過程。孩子畢竟孩子,總有這方麵或那方麵的不足。他們的能力是有限的,父母不能太過於追求完美。過分的指責或言語的批評,會導致孩子的自尊心受傷害,從而孩子會變得不自信,父母應準確掌握孩子的“最近發展區”。父母在為孩子製定期望水平前,應該全方位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學習狀態與心理現狀,對其實際能力與發展潛力進行判斷,推測出孩子的最近發展區,並據此提出相應的期望。

最近發展區是指孩子在借助成人的幫助所能達到解決問題的水平與在獨立活動中所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之間的差異。那麼期望價值的最近發展區也就是指家長應該以孩子的現有水平為基礎,提出略高於此的要求,才最有利於孩子的發展。同時,合適的期望水平還必須以合適的、孩子樂於接受的方式呈現給他們。這樣才能使學生學習達到最好的效果。

成長在一個期望高、隻有批評沒有誇獎的環境的孩子很難得到自信。相對來說,一個積極誇獎、正麵回饋的環境會激發孩子的自信。李開複博士在回憶自己學生時代時曾經說過:“剛來美國時,因為背數學公式的能力讓老師說我是‘數學天才’。雖然我心裏知道,自己並不是什麼數學天才,隻是把以前死記硬背的東西搬了出來,但自信的力量是無窮的,我開始在自信心的驅動下努力學習英文和數學,並真的在全州數學競賽中拿到了冠軍。”

雖然說對孩子不能放任自流,對孩子提出比較高的、比較嚴格的要求可以防止孩子鬆懈,可以促使孩子進步,但這裏有一個“度”的問題,即對孩子的高標準和嚴要求必須在孩子的能力範圍之內,必須切合孩子的實際情況。要知道,孩子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所以父母應該顧及孩子的心智發展水平。

不要從小就給孩子定好發展方向

父母箴言

父母希望孩子有美好的前途,希望孩子的未來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其實就好比父母在蓋一座漂亮的宮殿。如果希望宮殿能蓋的更高,就必須先要打好宮殿的地基。更為重要的是,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興趣與選擇,而不是一味地把自己的願望強加給孩子。

上小學的芳芳說:“我媽媽給我說,在我還沒有出生的時候,他們就讓我長大後當一名舞蹈家,讓我去許多個國家參加演出。所以,現在爸媽給我報了舞蹈培訓班,讓我學芭蕾。”

上初二的小波說:“我爸媽讓我長大後當一名醫生。”

上高二的劉星說:“我爸媽認為律師是收入很高的職業,讓我現在好好學習,到時候要考取律師專業的研究生,以後當一名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