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是一種精神,一種態度,隻有懷疑才能判斷和論定。也唯有懷疑才能思考和學習,也唯有懷疑,才有可能發現事物現象背後的本質。也隻有在此之後,才會踏上解決問題的征程。如果沒有懷疑,那麼隻能被動地接受,接受的東西如果不是自己完全了解了的東西,就很可能導致一種接受的盲目,也就有可能無意或無形中接受了一種謬誤。自立的人如果缺少了懷疑精神,難為成為一個隻有自立意誌,但事實上卻在被動地跟隨別人腳步的人。因此,要自立,首先讓自己學會懷疑。
為什麼有的孩子不敢懷疑、不會懷疑呢?
1.“前輩”的權威使孩子“甘於”順從
有很多家長的對孩子的要求過分苛刻,孩子一旦提出相悖的意見就會付出一定的“代價”,時間長了,孩子懷疑的棱角自然會逐漸被磨平。
2.教學模式存在弊端
在傳統的“喂養”教學中,老師將解題的思路傳達出路並要求學生嚴格按此思考,做試驗也是按照提前已經安排好的設計進行。這樣一來,孩子便產生了懶於提出新問題、新設想的依賴心理。孩子的科學懷疑精神因為找不到適宜萌發的土壤而漸漸消磨,好問的天性也因為經常處於被壓抑的狀態而漸漸枯萎。
3.孩子對自己的懷疑缺乏足夠的自信
懷疑精神產生的初衷就來自於對常規的否定,而所謂常規又是為人們所普遍認可的。因此孩子如果缺乏足夠的自信會顧及到提出懷疑後的種種後果,如擔心別人會向自己投出異樣的目光或遭到同學的嘲笑以及被老師冷落等等。當孩子沉湎於自我否定之時,難免對自己的認知、記憶、思維以及言語、操作等活動抱著消極心理,最初的懷疑精神也慢慢消失殆盡了。
今後的社會,工作的內容不是一味地服從,服從體現在對紀律的遵守是一種正確的態度。但工作能力的體現還是需要懷疑精神來打頭,以自己的方式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如果解決問任何題的步驟都需要別人一步一步地詳細交代的話,顯然有違自立的要求。
人類現在所掌握的知識並不都是正確的,或者說並不永遠都是正確。即使真理的成立也需要一定的前提條件,隨著條件的改變和人類認識能力的不斷加強,真理也可能會變成謬誤。可以說,時間是最好的衝刷劑,它可以篩選掉那些經不起時間考驗的知識,從而使正確的知識傳承下去,造福人類。如此,人類才不斷地進步,文明也才不停地升級。而在這樣一個不斷前進的過程中,人的懷疑精神無疑是最為關鍵的因素之一。沒有對舊事物懷疑,也就沒有新事物的誕生。而孩子的成長,也需要懷疑精神的階梯。
家長應如何培養孩子的懷疑精神呢?
1.轉變觀念,激勵孩子敢於懷疑
有些孩子擔心自己的懷疑會為自己招致不好的後果,於是不敢懷疑。家長在平常的生活中對孩子離奇的提問要重視起來,另外老師也應該為學生營造一個自由、民主的學習氛圍,讓孩子知道無論自己的想法如何都會受到尊重。
有這麼一個故事:一個心理專家對某個班的學生進行了一次找錯誤的英語測驗。專家讓老師發給學生們每人三份試卷,然後告訴學生標號“一”的試卷上有五處錯誤,標號“二”的試卷上有十處錯誤,標號“三”的試卷上有十五處錯誤。老師同時提醒學生要仔細地找錯誤。但實際上三份試卷都隻有五處錯誤,老師的後兩個指示本身就是錯誤的。測驗的結果是班上的學生由於過於“認真”,甚至把對的單詞都改錯了。這個故事向我們傳達了一個道理:真理麵前沒有所謂的權威,人人都是平等的。
家長和老師都應該讓孩子明白他們擁有懷疑的權力,並且他們的懷疑會得到尊重。隻要這樣,孩子才能夠將精力集中於自己所懷疑的問題上,而不是前後顧慮如何提出自己的疑問。
2.讓孩子重視實踐
俗話說:實踐出真知。當孩子有所懷疑的時候,家長應鼓勵孩子通過實踐來檢驗自己的懷疑。讓孩子的思維不僅僅停留在事物的表象,而是通過試驗等方式進一步地接近本質。懷疑精神是一個良好的起點,在“提出問題——研究問題——發現新問題——繼續研究……解決問題”這樣一個螺旋前進的過程中,孩子的探索能力、思維方式都會增強,其懷疑的態度也會更加嚴謹認真。
最後要提醒家長,當孩子因為最後的懷疑沒有被證實時,要注意及時打消孩子的消極情緒。可以向孩子講一個科學家的故事,他們的成功都是在經曆了無數次的失敗之後才換來的。告訴懷疑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進步的過程,隻有這樣孩子懷疑的興致才不致陷入低穀,甚至是再也無法提起來。
懷疑是孩子正確認識世界的通道,懷疑同時也孕育著信心和個性的獨立。因此,保護孩子的懷疑精神,是每一位渴望孩子走向自立的家長都應該做到的。
提高孩子的反應能力
父母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