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得到答案的兒子回到桌子麵前,同樣皺著眉頭看著眼前的題目,他根本不知道從何處下手。
看著苦苦思索的兒子,爸爸覺得這麼做也不是辦法,於是,他放下手中的書,來到兒子的身邊坐下。看到爸爸坐在自己的身邊,兒子以為爸爸願意告訴自己答案了,然而爸爸還是沒有說出答案。隻見爸爸拿過一支筆和一張紙,把題目中所列出的條件都寫在了紙上。開始兒子並不明白爸爸在做什麼,隻好盯著那張紙。慢慢的,兒子從紙上看出了答案。於是他按著自己的思路寫出了答案。在這其中,爸爸一句話都沒有說,隻是用眼神鼓勵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
從此以後,當兒子再遇到難題的時候,他不再在第一時間去問別人,而是試著自己思考,自己從中尋找答案。
培養孩子學習上的獨立性,是一件很大的事情,這讓許多父母感覺無從著手。其實,培養孩子學習上的獨立性,首先要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獨立思考意味著在思考某一問題時要具有新穎性、獨創性和積極主動性。在成年人中,獨立思考是科技發明、文學藝術創作的源泉。從小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不僅為他們今後的成才打好基礎,也有利於他們當前的學習。
要想讓孩子具有獨立的思考能力,首先應該讓孩子在生活上不依賴父母。如果孩子在生活上依賴父母,那麼他在思想上也不會獨立。在美國,當孩子過了一歲之後就要獨自睡覺。當孩子學會走路之後,父母就很少再抱孩子了。然而,我國的孩子就要嬌氣多了。走在大街上經常可以看到一個四五歲的孩子還被父母抱著,有的孩子甚至到了上學的年齡還要讓父母追著喂飯。試想一下,這樣被父母嗬護著長大的孩子,一點獨立生活的能力都沒有,還談什麼獨立思考的能力呢?因此,父母要讓孩子學會獨立生活,這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基礎。
獨立思考能力強的孩子,往往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因此應努力開掘和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另外,為了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父母必須做到:當孩子問“為什麼”時,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經驗,深入淺出地給予解釋,甚至有些問題可以暫時不要回答,而是提出建議,讓孩子去觀察和動手驗證,這樣收效會更大。
平時要多給孩子創造一些親身體驗的機會,如在節假日帶孩子去旅遊,讓孩子觀察各種自然現象,增長各方麵的知識。在睡覺前,父母可以講一些生動有趣的故事,或讓他們看一些畫冊、兒童讀物等,並從中提出問題,讓孩子思考、解答。這樣可使孩子的想象力更豐富,眼界更開闊。當孩子出於好奇而拆壞了玩具、鍾表時,父母不應予以懲罰和打罵,而是應該引導孩子弄清楚這些器具的機械原理,想方設法創造條件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比如,家長可以為孩子買一些小工具、小零件,讓孩子搞一些小發明、小製作。這樣,孩子不僅學到了新知識,也學到了如何獲得知識的方法。
想要培養孩子獨立的思考能力,還要讓孩子具有創造精神。所謂的創造精神,就是指發明或是發現一種新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創造精神是人類對未知領域進行科學的探索中最寶貴的品質。父母可以為孩子訂一些科普方麵的報刊雜誌,培養孩子對學習新知識、探索新問題的興趣。父母還可以在平時訓練孩子在思考問題時開闊思路、獨辟新徑。
另外,父母應當為孩子提供各種各樣的遊戲材料,如小紙片、種子、泥土、小剪刀、積木、水、沙、顏料、空紙盒等,讓他們開動腦筋動手去做,千萬不要害怕孩子弄髒衣服而約束他們。在遊戲之前,還可以給孩子介紹各種工具、材料的用法,並提醒孩子要注意安全。在孩子遇到困難時,要他們自己先解決,實在解決不了時,才給予一些幫助。這樣可以讓孩子在各種活動中,體驗生活,學會思考,發展智力。
讓孩子有點懷疑精神
父母箴言
如果孩子尚沒有懷疑的精神,那就告訴孩子大膽地去懷疑;當孩子提出懷疑時,要尊重孩子的懷疑精神,讓孩子的這種精神成為他進步的階梯。
吃過晚飯,爸爸媽媽都在客廳看電視。不知道冬冬自己在玩什麼,一點動靜也沒有。
“冬冬,快過來,有好看的動畫片!”媽媽喊道。
“我不看了,我給花兒施肥呢!”冬冬說道。
爸爸媽媽聽冬冬這麼說都感到十分好奇,便過去想看個究竟。
“天啊!你這是幹什麼呢?”媽媽看到冬冬正把白花花的食鹽一把一把地放到花盆中。
“今天老師說植物生長無機鹽,我問貝貝什麼是無機鹽,她說就是家裏吃的鹽,我就想讓花兒‘吃’點鹽……”冬冬看著媽媽生氣的表情,聲音越來越低……
古今中外有許多科學家都在懷疑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當牛頓還是一個少年的時候,看到蘋果從樹上掉下來,沒有像其他人一樣當成是見怪不怪的現象,而是提出一個疑問“蘋果為什麼不是衝到空中,而是落到地上呢?”就是這樣一個在當時人開來是荒誕不經的問題,使得牛頓最終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成為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而且不僅僅隻體現在科學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