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80後——俞敏洪
1980年,我剛剛踏進北大,那年我18歲。今天,在1980年到1989年出生的那一大批人,被叫做80後,最小的18歲,最大的28歲,正值青春年少意氣風發的年齡。想想在我上大學的時候剛剛出生,或者還沒有出生的人,現在已經長大成人,姑娘們亭亭玉立,小夥們風流倜儻,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自己老了。盡管從年齡上來說,四十多歲還不算老,幹事情還算精力充沛,但站在80後麵前,直接的感覺就是自己老了。第二個感覺是80後真是後生可畏,潛力巨大。從消極方麵來說,不管80後是在什麼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不管社會對他們的評價是正麵的還是負麵的,不管他們是真的沒有出息還是真的有出息,反正他們在不斷成長,我們會慢慢老去,不管我們願意不願意,世界是我們的,也是他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他們的。從積極方麵來說,80後已經在中國曆史舞台上嶄露頭角,從體育到音樂,從文學到科學,都已經出現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有些人甚至在世界上已經名聲斐然,在未來一定會有更多的80後成為中國或世界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們必然會為中國和世界各個領域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盡管我們認為80後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毫無疑問,他們一定會成為我們合格的接班人,因此我們可以放心地說,我們後繼有人。
但是,的確還有很多人放不下心來。近幾年來,討論80後的話題和議論越來越多,大部分文章都在討論80後的缺點,表達老一代人的擔憂。從文章的標題我們就能夠看出來這些擔憂,比如《精神缺鈣的一代》《解析80後集體浮躁症》《獨生子女問題麵麵觀》等。這些文章所講的一些事實和例子確實存在,他們分析的現象也不是特例,因而攪動得整個社會都為80後擔憂起來,覺得80後不僅僅會自己垮掉,也可能會成為使中國垮掉的一代。
這些擔憂有沒有道理呢?表麵上看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80後確實有著一些以我們的標準來看明顯的缺點:他們更加以自我為中心,因此顯得更加自私;他們更加不顧道德的約束,做著我們不太願意接受和笑納的事情;他們更加隨意,比如對企業缺乏忠誠度,跳槽的頻率遠遠高於我們這一代人;他們沒有辦法理解父母為了今天的生活所吃的苦受的累,所以不太珍惜現實,也不再像老黃牛一樣,為了未來勤奮而努力地工作,甚至有些人依賴自己的父母而生活,因此被社會稱為“啃老族”。所有這一切現象在80後中間確實存在,有的甚至證據確鑿,使我們感到80後問題嚴重。但這些我們所看到的問題是否就證明了80後這一代人就是垮掉的一代,就是把祖先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中華文明毀掉的一代呢?
當然不是。實際上,我正是從80後這一代人身上,看到了新一代人和一個新的社會茁壯成長的必然趨勢,也看到了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融合發展的未來。
我們先來談一談獨生子女的問題,因為80後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他們被父母寵愛,以自我為中心,什麼東西都是以我為主,不懂分享,不太顧及別人的利益和感受,父母對他們的過分容忍養成了他們的霸王個性。這些缺點如果存在於某一個人身上,對這個人的危害確實很大,因為如果一群人都很無私,隻有其中一個人很自私,這個自私的人一定會被大家排斥,失去在群體中生存的資格。但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缺點,如果成為了一代人的共同缺點,在整個社會中就會成為一種推動社會變革和進步的力量。
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設想一個簡單的場景就行了。假如某個社會有十個人,他們除了在一起合作別無他法,這十個人中有八個人很無私,另外兩個人很自私,因此在做事情時這兩個人偷懶,在做完事情進行獎勵分配時,這兩個自私的人卻因為自私搶先一步而得到了更多的利益。這樣的情況出現後,一定會出現如下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八個無私的人在忍受了一段時間後把這兩個自私的人趕走;第二種情況是既然這兩個自私的人必須在這個團隊待著,其他八個人也就一定會變得自私或者通過各種手段去整那兩個自私的人。中國從古代開始恰恰就是這樣一個社會,中國的社會道德要求人們標榜自己無私,不管是真心還是假心都要做得像真的一樣。但在一群人裏麵一定會有自私自利的人,君子隻能和君子在一起才能保持君子狀態,如果君子和小人為伍又沒有辦法把小人趕走,唯一的辦法就是把自己也變成小人或者變成偽君子。曆史事實證明了大部分人最後都把自己變成了小人或者偽君子,因為這樣做要比改造小人容易得多,也能夠得到更多的利益。所以,一個社會如果既有無私的人,也有自私的人,並不能變成一個無私的社會,反而會變成一個虛偽而複雜的社會,這就是中國幾千年的曆史事實。
現在讓我們繼續講故事,假如在這十個人組成的社會裏,每個人都直截了當主張做事情要以自我為中心,要保護自己的利益和感受,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最後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呢?這十個人在做事情之前一定會坐下來先定規矩,把事情說清楚,你做什麼我做什麼,做完之後到底能夠得到什麼樣的分配。既然大家在談利益的時候沒有心理障礙,那就絕對不會君子恥言利,一定會把話說得清清楚楚,並且既然大家都在為自己的利益而奮鬥,因為怕自己吃虧,就一定會用契約的形式固定下來。這樣一來,大家把事情說清楚之後各司其職去做事情了。在一個社會之中,如果所有的人都以自我為中心而又不能一個人獨得好處,那這群人就會設立一種製度來解決自己的困境。社會是一個有著自我糾錯功能的組織,一定會糾正到整體上所有人最適合的生存狀態。中國傳統社會的很多問題都是因為大家希望自己是君子,因此一開始不把事情說清楚,結果事後算賬常常一塌糊塗,導致中國文化出現了太多表麵一套背後一套、先君子後小人的虛偽。80後的這一代人,最大的缺點可能是以自我為中心,互相之間的相容性不夠,但也恰恰是因為如此,他們受傳統習俗和道德約束較少,使得他們敢於坦率直言他們的利益和需求,為了使他們互相之間能夠避免傷害,更好地生活下去,他們一定會創造出一種新的透明的社會分配機製和交往機製,達到其中大部分人都滿意的狀態。這中間也許要經曆一些混亂和痛苦,但最終一定能夠達到有序狀態。中國現在法律製度和社會保障製度的不斷完善,和80後進入工作領域後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而進行的鬥爭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們不能不說這是一種社會的進步。所以,我個人堅信,中國幾千年文化中的虛偽麵,會在80後這一代人手中終結,代之而起的將是一種透明的、直截了當的、把分工和利益預先說清楚的更加簡單明了的做事文化。
80後的一代人在中國改革開放的環境中長大。改革開放最大的特點之一是向世界開放,開放的結果必然是互相流動,這主要體現在西方文化、社會習俗、甚至是飲食習慣開始流進中國來,而中國人開始流出去,去留學、考察、觀光、做貿易。先是表麵的流動,然後逐漸進入更深的層次,從知識方麵、精神方麵和文化方麵開始流動。在這種流動中,中國幾千年固有的傳統文化開始受到衝擊,無數的人都在擔憂中國在這種衝擊下從文化到傳統都麵臨致命的影響。因為從表麵上看來,西方文化是如此的強勢,中國文化似乎不堪一擊,甚至有人開始呐喊要中國重新把門關上。我們不止一次聽到有人說,中國學生出國留學是西方社會收割了中國的人才。但我們回顧一下曆史就知道這種觀點是多麼的錯誤。清朝閉關自守了近兩百年,也沒有看到出了多少英雄人才,反而被西方社會打得稀裏嘩啦,沒有還手之力。中國近一百年的進步和發展,反而常常和留過學的人連在一起,從詹天佑到錢學森,從孫中山到鄧小平,都是在海外受過教育的人,回到中國為祖國帶來了新科技和新思想。
再回顧一下整個世界曆史,我們不難發現任何一個文明的繁榮都和文化交流和融合緊密聯係在一起。古希臘羅馬文明的興起來自於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和其自身文明的結合。中國唐朝的繁榮和各種亞洲和西方文明的交流有著密切的關係。今天的世界放眼望去,有哪個國家在真心實意接納和吸收世界上的先進科技和文明?毫無疑問是中國。我到美國去的感受是美國人開始抱著極其嚴重的自我封閉態度來看待世界,因此我們也就可以預料美國的文明已經走到了頂點,未來的一路最多持平,可能還會逐漸衰退;而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融合的刺激下,正在以強勢的上升力量發展,中國人民對於世界的心態十分開放。自此可以預料,未來世界上文化最繁榮、最有活力的地方之一就在中國。
以上所描述的一切需要什麼樣的人來完成呢?恰恰是我們這裏所說的80後。鄧小平為中國人民帶來了改革開放的曙光,我們這一代人把改革開放向前推了一把,但由於受傳統的約束推得扭扭捏捏。真正能夠把中國文化中的精華和西方文化中的精華融合在一起,並嫻熟運用於社會和生活的一代人,正是80後。80後沒有太多的傳統和道德上的負擔,因此輕裝上陣,很願意變革自己同時變革社會,因此比我們更加容易走向世界和接納世界。也許我們剛開始時會看到泥沙俱下的狀態,因此生出很多擔心。但這正像大江奔流,一定會濁浪滾滾,一旦流入寬廣的大海,必將會出現藍天碧海的局麵。80後這一代,從出生開始就接受世界性的信息,從高中開始就到世界各地留學,他們將是未來真正的世界人。我們很多人擔心中國傳統文化因此失傳,其實大可不必擔心,中國文化五千年的根基,如果這麼容易就被西方文化洗滌掉,那這種文化不要也罷。但事實是在西方文化進入的同時,中國文化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應用。易中天和於丹的走紅就是證明。大家難道沒有注意到,保護中國環境、中國名勝和中國文化參與最積極最主動的人群就是80後嗎?
隨著80後的崛起,中國社會中有太多的東西將會受到挑戰,我們原來理所當然認為屬於父母和老師的權威正在受到挑戰。80後是喜歡問為什麼並懷疑一切存在的一代,他們在尋找這些存在背後的合理性,如果發現不了合理性,他們就會按照自己的理性來重建秩序。因此我們發現凡是對80後產生恐懼的人,很多是有著固定思維模式的權威,或不太願意使既定秩序改變的人。向權威挑戰幾乎成了80後的一個典型特征:用超女來覆蓋端莊的正統歌手,用退學來對抗積極好學的學生形象,用自我來顛覆隱忍退讓的社會態度,用創業來否定中國傳統的官本位體製——所有這一切讓我們感到不舒服的同時又不得不羨慕。當像我這樣年齡的人看到任何官員都還習慣性地點頭哈腰時,我看到80後在我身邊昂首走過,讓我無地自容,讓我立刻產生了“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感慨。
大家都擔心80後沒有吃苦精神,麵對失敗不能承受。可是我看到很多80後在創業失敗後卻一甩頭輕鬆走開,又開始了新的創業曆程。他們甚至不允許別人讓自己看上去像個失敗者,常常在老板炒他們魷魚之前,他們就炒了老板的魷魚,表麵上的薄情恰恰證明了他們在輕裝上陣快速前進。盡管我作為老板之一,也被80後炒過魷魚,但我仍然要對80後唱讚歌,因為我從他們身上看到了我正在失去的青春活力,從他們身上看到了另一種未來的大氣和輕鬆,從他們身上看到了我們缺少的挑戰精神和創新精神,更從他們身上看到了中華民族未來的新秩序和新文化。
我不否認80後身上還有很多缺點,有些缺點就個人而言甚至是致命的、無恥的。比如他們中間有些人自私、脆弱、揮霍無度,甚至無恥地啃老,但這樣的情況在哪一代人身上或多或少沒有呢?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經過洗禮、淘汰,我相信80後整體上會比我們過去的任何一代人,都會更加健康向上地成長和發展。
成功感悟:
華遠集團總裁任誌強認為,中國80後,是改革之後出生的一代,是承前啟後的一代,應成為中國最有希望的一代。中國的社會今天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恰恰要靠80後一代去進行改造與創造。是的!關心社會和人類是80後當仁不讓的責任,把曆史的眼光和發展的方向聯係起來,推進社會的進步,證明我們80後不是“垮掉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