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什麼是金牌?性格是金牌。你的性格非常重要,有些人的性格很妨礙他成功。20世紀中國科技大學有很多少年班,就是所謂的神童班,後來這些人有成就的很少。為什麼成功率這麼低?都跟個性有關係,因為溝通能力、表達能力,這個人性格是不是善於跟人表達和溝通,這些都會影響你的成功,一個人生存在一個群體裏是不是被歡迎這很重要,你的性格特別各色,老是弄一些事讓人都不喜歡你,你想成功幾乎沒有可能,你讀書再好也不行。
成功感悟:
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人的性格滲透於行為的方方麵麵,同時也影響生活的方方麵麵。擁有良好的性格,就更能做好你想做的事,成為你想成為的人!如若一個性格好的人,持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和遠大的理想,那這個人就有可能獲得更大的成功。
鈍感是一種能讓人們的才華開花結果的力量——渡邊淳一
在各行各業中取得成功的人們,當然擁有才能,但在他們的才能背後,一定隱藏著有益的鈍感力。
鈍感就是一種才能,一種能讓人們的才華開花結果、發揚光大的力量。一般來說,提起“遲鈍”這個詞,人們頭腦中聯想到的都不是好事。
實際上,“那個人好遲鈍”和“那個人很敏銳”這兩種評價,可謂是天差地別,如果聽到別人議論自己反應遲鈍,一定會氣得火冒三丈。同時,人們口中有關鈍感一類的言詞,也都帶有明顯的貶義和否定的成分。
然而,如果把遲鈍這個詞的理解範圍稍稍擴大一些,擴展到對人體的各個部位進行考慮,那麼反應遲鈍在人們心目中的印象,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譬如,眼下大家都在外麵乘涼,露在外麵的胳膊被蚊子叮了。
此時小A慌忙進行拍打,趕走了蚊子。由於被叮的地方非常癢,於是他開始抓撓,那裏很快就變得紅腫起來,然而他還不停手,接著皮膚就會變得潰爛,轉成濕疹。
與之相反,小B隻是輕輕地拍打一下,把蚊子趕走也就算了,被叮的地方好像並不怎麼癢,他一臉毫不在乎的表情。
如此情況下,很明顯敏感的是小A,鈍感的是小B。不用說,從被蚊子叮咬皮膚瘙癢的程度上,就能得知小B的皮膚相對健康一些。而小A皮膚的過於敏感、脆弱、容易受傷,也是一目了然。由此看來,敏感和遲鈍相比,有時反應遲鈍的皮膚為佳,我們自然就明白了鈍感的優越之處。
下麵,我們再從人的心靈,或者稱之為精神的這一方麵,討論一下關於愚鈍的種種意義。
這是我親身經曆過的一件事情,距今約有四十年了,那時我還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新作家,加入了已故的有馬賴義先生創辦的一個名為“石之會”的文藝沙龍。
這個文學沙龍聚集了一批年齡在三十歲到四十歲之間,曾經獲得過主流文學新人獎,或曾為直木文學獎或芥川文學獎候選人,但最終落選的尚未功成名就的作家。若是依照相撲級別來算,則屬於剛剛上榜的一級力士的那一檔。
該沙龍有近三十名成員,每月一次的聚會通常在二十人左右,大家聚在有馬先生的府邸,一邊就著有馬夫人親自烹製的料理喝酒,一邊隨心所欲地交流彼此的創作心得,之後大家都作鳥獸散,所以是一個十分輕鬆的沙龍。
後來,這個沙龍之中產生了五六位獲得直木文學獎或芥川文學獎的功成名就的作家,此外,還有一位我認為最有才華的名叫O的男作家也是沙龍的成員之一。他那時就已在文學雜誌上發表小說了,隻要讀了他的作品,其才華便一目了然。
然而,因為當時大家都是剛剛入行的作家,所以不可能有多少稿約。多數人都是按照編輯們“寫出好的作品來了,請拿給我們”的吩咐,創作一完,就送往出版社。對於這些“毛遂自薦的稿件”,編輯每次幾乎都是“那麼,我讀一下”這句話,然後就杳無音信了。我們等得不耐煩了,就主動打電話問編輯,得到的回答還是老一套,不是“這篇稿子還不能馬上刊登”,就是“這裏、那裏需要修改”。尤其是當自己嘔心瀝血創作的作品遭遇退稿的時候,那種打擊之大,常會令人變得非常消沉。
當然我也有過同樣的遭遇,在那種時刻,隻能靠說“那個編輯根本不懂小說”、“發現不了我的才能,真是一個糟糕的家夥”等等來安慰自己,同時跑到新宿便宜的酒吧,埋頭喝起悶酒。
說實話,花了兩個星期或一個月的時間,費盡心血創作出來的作品,就這樣被原封不動地退了回來,不靠自說自話或借酒消愁,根本無法來排遣心中的鬱悶。
就這樣埋頭喝上它三天三夜,酒醒之後擺脫了鬱悶。“好啦,我要重整旗鼓”,這種願望再次湧向心頭。
說起來,那位天賦不錯的O先生,也有過被退稿的經曆。
“那個對小說一竅不通的臭編輯……”我那時以為他也會如此裝模作樣地抱怨一番,然後借酒消愁一陣子,不久便又會重新燃起創作的欲望。
然而,O先生高於他人的才華,以及極強的自尊心,使他受到的傷害更深,於是便沒有那麼容易振作起來。
我和他曾有一些交往,可就算我打電話招呼他:“你在忙什麼呢?”他也隻是無精打采地回答一句“哦……”,根本不知道他想說些什麼。“你不用在意那些”,我勸解道。“嗯……”他仍然隻是有氣無力地應了一聲,我這才明白了他所受打擊之大。
新人作家的遭遇,我想現在依然一樣,當時像我們這種無名作家,幾乎沒有編輯會主動打電話過來。因此偶爾接到編輯打電話來的時候,我們多少都會有些誇大其詞,“眼下,我正在著手寫一部全新的作品。”“這次的作品,我覺得有相當的賣點啊!”試圖以此顯示我們的積極進取,給對方留下好的印象。
但是,O先生卻從不這樣,他的回答肯定是翻來覆去、死氣沉沉的幾句。說實話,我去他的住處看他,他不是撓頭就是歎氣,一副陰鬱暗淡的神情,根本沒有創作新作品的欲望和鬥誌。
那時我深深體會到沒有比那種多少有些才華,但自尊心過強的家夥,更令人擔憂的了。
正是由於以上情況,就算編輯打電話過去,也得不到想要的信息;由於創作沒有進展,編輯便難以再打電話詢問,這樣就逐漸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如此一來,O作家慢慢失去了發表作品的機會,幾年後,在文壇的主流雜誌上,再也看不到他的名字,他在文壇上消失了。
後來我常常回想起O先生的事來。像他那樣有才華的作家,為什麼會在文壇上消失?
每當我想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各種思緒就會湧入我的腦海,不過最後都會歸結到鈍感力這個詞上。
說句心裏話,O先生性格天真、敏感,容易受傷,又因才華出眾,故十分自信,所以一旦遇到挫折,其所受傷害也很大,會因消沉而難以東山再起。也就是說,他恐怕是一個“文學路上的少爺”。
的確,像他那種性格的男人,如果一切進展順利,處於周圍掌聲不斷的境遇中,他的才華也許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一路順風的話,O先生沒準已經成為大作家了。相反,風向一旦發生變化,O先生恐怕就難以及時調整好心態,從打擊中恢複過來的時間太過漫長,結果失去了重整旗鼓的機會。
在此,我重新認識到的是,人們能否成功,不完全取決於才能。也就是說有才能的人並不一定就能成功。
在文壇上,非要舉出什麼是成功的必要條件的話,那就是有益的鈍感力。無用贅言,其前提是需要有一定的才華,而能讓才華經過磨煉熠熠生輝的,正是堅韌的鈍感力。
假如O先生那時富有鈍感力的話,不知他能成為一名多麼優秀的作家。
其實,這種事情不僅僅限於文學的世界,在演藝界、體育界,還有在各種各樣的企業和公司工作的白領也同樣如此。
鈍感就是一種才能,一種能讓人們的才華開花結果、發揚光大的力量。
成功感悟:
“鈍感力”的實質,正是一種沉得住氣,以忍圖強的處世方式。它強調的是對周遭事務不過度敏感,沉住氣,不驕不躁,集中力量,專注目標的生存智慧。相比激進、張揚、剛硬而言,鈍感力更有利於人們在目前競爭激烈、節奏飛快、錯綜複雜的現代社會中生存,並同時有利於人們獲得自身內心的平衡及與他人和社會的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