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首發有兩個方麵要注意,一個是要搶在其他企業之前,如果你的團隊費盡辛苦研發的首發產品卻被其他商家給率先提出了,那麼先機已失,銷量自然成了問題。第二方麵則是宣傳要到位,既然是全球首發,如果草草了事,自然上不得台麵。諾基亞靠著lumia手機本來還是有卷頭重來的機會的,可是在一片頹廢的情緒下,設計了幾款安卓係統手機後,諾基亞的領袖們便虎頭蛇尾,轉而向微軟伸出橄欖枝,糊塗了事。很多年前,熱衷於在全球開首發發布會的諾基亞,現在成了最先在發布會上退場的公司。
2013年9月5日小米3發布會上,穀歌安卓前副總裁巴拉亮相小米,宣布加盟小米擔任全球副總裁負責海外業務,爆炸性十足。每次小米發布會,都有數千鐵杆米粉購票入場,場麵激動火爆,絲毫不亞於演唱會的聲勢。事後再經過各大媒體的一番加工報道,小米的首發自然被宣傳得眾人皆知,小米的關注度迅速提升,而所有米粉則在翹首企盼新款小米正式發售的日子。
雖然後來澄清說,這個消息並沒有給小米的銷售帶來直接的影響,但是通過這一次的造勢,配上安卓係統副總裁的光環,也就更加和小米首發的氣勢匹配起來。而在全球的市場上,這更是牽動了風險投資者的神經,從俄羅斯風險投資巨頭踴躍注資談判的消息看,這一次首發在國際上的影響更加的大。小米在金融市場上的價值更加凸顯。
當然有些人抱怨“期貨模式”,主要是因為大量想買小米手機的人在網上預約排不上隊,認為這是雷軍的營銷策略,所以心中不滿。這裏說是期貨模式,隻怕有指責的意思。不過小米的期貨模式卻非有意為之,而是因為手機行業都是這樣,最新款在初期1~2個月上不了量,但一樣要發布,這是硬件的規律,都需要一個爬坡的過程。
而小米的硬件從全球采購,生產卻是富士康和英華達代工,很多環節小米並不能控製。不過小米公司會盡量去縮短這個時間表。另外小米被認為是期貨模式,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小米有意在減少庫存的壓力,因此訂貨量也一直較為保守。每次網上預約發售的時候,總是10萬~30萬部左右,賣完了才考慮下一批預約發售的情況。
不過期貨模式也講出了小米非常重要的秘密,就是利用了摩爾定律。小米新款采用最高端的元器件,一開始賣2000元,沒利潤。但是電子產品市場行情變化快,每個季度元器件都會降價,成本自然降低;而且隨著小米公司銷量增大,成本也會下降。由此,小米公司獲得了雙重的成本下降,自然就把低價策略的損失彌補了一部分回來。
雷軍這麼解釋,自然也是迫不得已,作為一家互聯網公司,雷軍的產能一直是不足的。現在看,所謂搶首發和期貨模式,也許隻是無數次的偶然和小米特殊的結合而已。這種模式,到底是不是真的就像雷軍說的那樣全是小米的優勢,恐怕還需要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