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用“海底撈精神”做好互聯網服務
作為人生和事業最後的突圍,小米被雷軍寄予了厚望。而事實上,從最近兩年雷軍因小米在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中所獲得的獎項來看,小米也確實沒有令雷軍失望:
2012年12月12日,雷軍憑借小米的創新獲得CCTV“2012年中國經濟年度人物新銳獎”稱號,這一年的“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獎有阿裏巴巴的馬雲以及萬達集團的王健林。
2013年12月12日,雷軍又憑借小米3年300億營收獲得了中央電視台“2013年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獎”,被排在獲獎名單的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
“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被譽為中國經濟界的“奧斯卡”,開始於2000年,主辦方是中央電視台,這一項評選活動以人物為線索和載體,梳理每一年度中國經濟發展的脈絡與走向,具有中國經濟晴雨表的作用。
因此,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的獲獎者名單一經發布,都會吸引國內公眾和中外媒體的強烈關注,通過這個名單,可以做到對當年的中國經濟“一榜知天下”,而每一屆的頒獎晚會也都會成為中國經濟界的一場盛典。
在2013年的“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晚會上,雷軍與董明珠在主持人陳偉鴻以及頒獎嘉賓馬雲和王健林的推波助瀾之下,展開了一場5年10億元的“豪賭”。當時,犀利的董明珠對小米的評價是:小米沒有自己的工廠,小米把營銷當作競爭力,小米沒有共贏的思想。這顯然讓雷軍很委屈,因為小米並非如此。
於是雷軍反擊道:“互聯網時代重新做消費者營銷的時候到了,5年之內,小米模式能不能戰勝格力模式,我覺得看未來5年。請全國人民做證,5年之內,如果我們的營業額擊敗格力的話,董明珠董總輸我一塊錢就行了。”
而心直口快的董明珠則迅速接招,進一步將戰火燒大:“我告訴你說,一塊錢不要在這裏說,第一,我告訴你不可能;第二,要賭不是1億,我跟你賭10個億。為什麼?因為我們有23年的基礎,我們有科技創新研發的能力,而且我們保守了過去傳統的模式,把馬雲請進來,世界就屬於格力,你隻有一半,不行的。”
其實,小米與格力代表著截然不同的企業發展模式:從工廠數量來看,小米是0,格力是9;從專賣店數量來看,小米是0,格力是3萬多;從營業收入來看,小米年營業收入300億,格力1007億。從這樣的數據來看,小米的300億營收與格力的1000多億營收顯然相去甚遠。
但雷軍顯然是對小米有信心的。事實上,正如他對小米的分析,小米的盈利模式最重要的正是不設工廠和渠道的輕資產,這可以從3個方麵來看:
第一是小米沒有工廠,所以它可以用世界上最好的工廠來為小米生產手機,而這一點更能體現小米與生產商之間的合作共贏;
第二是小米沒有渠道,沒有零售店,所以它可以采用互聯網的電商直銷模式,這樣的話沒有渠道成本,沒有店麵成本,沒有銷售成本,效率會更高;
第三點更重要的是,因為沒有工廠,因為沒有零售店,它可以把注意力全部放在產品研發,放在和用戶的交流上,因此,小米4000名員工,可以2500人在做跟用戶溝通的事情,1500人在做研發。這樣,小米就可以把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在產品研發和用戶服務上。
至此我們不難看出,除了營銷和研發,雷軍對用戶服務的重視程度。在互聯網思維的武裝下,雖然小米的確實現了“隻在互聯網上賣手機”的豪言,但是當小米站在風口上迎接飛騰速度的同時,也必然要承受風口浪尖的嚴峻考驗。董明珠的格力空調作為傳統製造業的模式,對互聯網企業小米的挑戰就說明了這一點。除此之外,隻在互聯網上銷售,小米怎麼做售後、怎麼維護用戶的忠誠度,這些也都是放在雷軍麵前必須解決的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