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為夢想而戰,四十歲再出發
第1章 創立小米:最後一次“跳懸崖”
作為中國IT行業最早的一批程序員之一,雷軍18歲考入武漢大學計算機專業,22歲加入金山軟件,29歲就升任為金山軟件的總經理,並創辦了國內最早的電子商務網站卓越網,2007年開始做天使投資,並因成功投資凡客、優視科技、多玩、樂淘等一係列公司,在投資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神話……
由於這些閃耀的光環,在外界看來,雷軍已經是功成名就了。然而,相比於同批互聯網行業的弄潮兒馬雲、馬化騰、張朝陽的成就而言,雷軍多少顯得有些時運不濟。盡管雷軍一直在勤奮追尋著更高的事業,卻依然沒有在40歲之前抵達內心的理想之地。
中國一直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說法,一般來說,人在30歲時應該業有所成,到40歲,就不會對人生或者事業產生困惑。2010年,雷軍已經40歲,踏入不惑之年,他似乎真的擁有了澄澈的內心,並清楚地知道已逝的生命對於自己的意義,以及自己想做還未做的事。
於是,2010年4月6日,一家專注於高端智能手機自主研發的移動互聯網科技公司——小米科技悄然成立。為了不受外界幹擾從而一心創業,很長一段時間外界都不知道,小米就是雷軍從零開始創辦的一家新公司。
雷軍年少時非常崇拜喬布斯,這源於他讀大學時在圖書館讀到的一本書——《矽穀之火》,這本書就像一團永久燃燒的火焰,不僅讓他第一次知道了蘋果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的傳奇,也在他充滿渴望的心裏種下了一粒有著頑強生命力的火種:希望有一天能像喬布斯一樣,做一件偉大的事情,成立一家像蘋果公司那樣的世界級公司。
雷軍深知創業的艱辛滋味,尤其是在互聯網行業,40歲已是高齡了。因此,有人問他:“40歲開始創業,你有信心嗎?”雷軍回答:“創業就像跳懸崖,隻有5%的人會活下來。但是你又想去搏一把,覺得不搏這一次,人生願望沒實現,太不過癮了,所以我就決定往下跳。”這時的雷軍已完全打破自己的心理障礙,決定賭上自己40多年的人生,最後一次痛快一戰。
“小米是我人生中的最後一件事,幹完拉倒!”雷軍總是輕描淡寫地說,“這是我最後一次創業了,成和敗都不重要,人生在於過程。”然而,從這樣的言語中其實不難看出,創辦小米對於雷軍而言是一件非做不可的事,而且這已經是他最後的機會。因為他始終沒有忘記隱藏於內心的年少時的夢想。
從1991年大學畢業一直到2007年,雷軍與金山軟件有16年的不解之緣。在金山期間,可以說雷軍傾注了自己全部的青春和夢想,他勤奮努力、兢兢業業,甚至為自己獲得了“IT勞模”的稱號。但是,雷軍心裏很清楚,在互聯網行業有著悠久曆史的金山,由於一再錯失最好的機會,很難成為全球IT業的一流公司。
於是,2007年金山成功上市之後,雷軍終於如釋重負地辭去金山CEO的職位。他辭職的理由是太累了,想給自己一點時間好好休息一下。離開金山的那一天,雷軍在風雪交加的晚上等了40多分鍾才打到出租車,那一刻,他的內心充滿悲涼,卻又似乎夾雜著無名的喜悅。事實上,在告別金山的同時,雷軍曾經信奉的東西已幾近瓦解,甚至可以說,他的信仰陷於“全麵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