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雷軍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有人說是人脈和名氣。實際上,帶給雷軍好運的是他20多年的行業經驗和人生積澱:
他在金山像勞模一樣工作了16年,對互聯網行業有著深刻的理解和洞見;他最早預言手機會取代電腦,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大眾常用的終端;他預見了移動互聯網將會浪潮般地襲來,並借鑒蘋果軟硬結合的思維,采用先軟件和後硬件的商業路徑。
除此之外,雷軍還重視發揮互聯網的力量,在體驗至上的時代,凝聚了網友智慧,給予了用戶最好的參與感;參考亞馬遜模式,把小米做成一家電商公司,搭建起一個內容豐富的平台體係,既在官網上賣手機、賣電視,也賣T恤、賣手機配件……由此,小米為自己營造了一個很好的內部生態,這也是小米商業邏輯的起點。
然而,處在風口浪尖的雷軍,看起來更像是小米的一個推銷員。他不僅在小米內部以一個企業家的戰略遠見經營小米,而且還在小米周圍布局了一個由UCWEB、YY組成的外生態係統。這些都是雷軍投資或以投資的身份一手打造的企業,它們有的已經上市,甚至成長為百億企業。這些企業圍繞在小米周圍,以強有力的支持助力小米形成了一個內外融通的強大平台體係。
在如此宏大的布局麵前,人們不得不為雷軍的商業智慧所折服。甚至有人說,最近3年的科技新聞隻有兩個,一個是微信,另一個就是小米。能夠3年發燒不退,小米的確是中國所有企業都應該學習的一個商業樣本,而雷軍的互聯網思維——專注、極致、口碑、快,更是所有企業家都應該學習和借鑒的經營思想。
當然,小米一路走來,也不全是一帆風順,毫無波折。由於雷軍的快速擴張,無形中動搖著運營商、通信商、供貨商的既得利益,侵蝕威脅著他們的地盤,因此,小米剛剛問世就遭到了網易、360、阿裏巴巴等互聯網大企業的圍追堵截,也被那些最具學習精神的小公司,如小辣椒、大可樂、青橙等手機公司競相模仿。
與此同時,傳統的手機品牌,如華為和聯想也開始如坐針氈,2013年年底,華為發布榮耀手機品牌,直接鎖定小米的紅米手機為競爭對手;隨後,聯想也對互聯網手機躍躍欲試;而小米背後千千萬萬個“小米門徒”,也摩拳擦掌,仿佛一夜之間要誕生出無數個類小米公司。整個移動互聯網江湖裏,刀鋒所指之處,仿佛就是一片片寧靜的廝殺之聲。
馬雲曾說,一個公司能夠野蠻生長兩三年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能否23年屹立不倒。未來的雷軍和小米,是高奏凱歌,成就不世功業,還是英雄落寞,毀於宿命?誰將成為小米最大的對手或朋友?通過本書的講述,希望讀者能從小米的起步和成長中搜尋點滴的觸動,也在雷軍的戰爭中,尋找出關於結局的暗示,以及危局中的蛛絲馬跡。
如今,正在戰局中的雷軍,是下一個喬布斯式英雄的崛起,還是一個獨一無二的雷軍?關於結局的一切,都令人充滿期待。我們可以堅信,具有工程師和天使投資人的雙重視野,帶著年逾不惑重新出發的決絕,雷軍必將讓他的移動互聯網戰爭,在充滿未知的變局中,讓人們在感受到驚心動魄的同時也看到理想綻放光芒的奇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