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以獨到的眼光選準投資時機(3 / 3)

不值得買,就一張股票也不買;值得買,就大舉進場,絕對不會有半點猶豫不決。這才是巴菲特,這才是股神的過人之處。頗像中國古老的太極拳,以不變應萬變,以不動迎動,不亦則已,一變令人瞠目,不動則已,一動則勝數在握。

誠然,股市上的風險很大,稍不謹慎,就有可能傾家蕩產,血本無歸,這就要求每一個投資人,入市之前一定要采取謹慎的態度。

許多人投資股市,對股票並沒有做過深入的研究,他們往往本末倒置,抱著一種急於讓自己手中的股票變成錢的想法,在他們看來,這樣才是真正賺到了錢,豈不知他們的做法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巴菲特的成功啟迪

股市裏有一條不言自明的規則:每個投資人必須自己承擔投資的風險。這是全世界投資冊子裏都寫明的,隻是沒有引起一些投資人的重視而已。巴菲特認為,自己當自己的基金經理,和選擇自己喜歡的優秀公司,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投資者拿錢出來投資是想要致富,而不是想去在股市中尋找刺激。

在投資的過程中,即使有什麼可靠的消息或者可以投機的機會,我們也可能沒有集中所有資金去冒險的動力,既然沒有去賭博或者去冒險的想法,那就應該耐心等待,等待真正機會的到來。投資是“馬拉鬆競賽”而非“百米衝刺”,比的是耐力而不是爆發力。投資人應牢記的是,在下降通道中參與投資,風險無形中放大了好多倍,成功率大大降低,所以,請投資者耐心等待重大投資機會的到來時,再重拳出擊,進而製勝股海。大丈夫相時而動,千真萬確!

一擊即中,在熊市中把握投資良機

從長遠來看,股市消息將會變好的。現在所有的壞消息將給投資者在此後未來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裏創造機會。

——沃倫·巴菲特

巴菲特的超凡脫俗

除去1929年開始的大蕭條以外(當時巴菲特剛剛出生),巴菲特共經曆過三次熊市。從股神與熊市的三次親密接觸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感性認識:股票價格的下跌往往孕育著諸多的良機。且看股神巴菲特在眾投資者皆不看好時,是如何施展“巴氏投票”魔術的。

(1)第一次熊市

第一次熊市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經濟經過了長達20多年的快速增長,經濟泡沫及通貨膨脹已積聚到相當程度。用巴菲特的話來說,市場先生情緒高漲地狂暴了幾年,到了該停下來喘息的時候了。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美國經濟步入了前所未有的“滯脹”時期。為此,剛上千點不久的道·瓊斯指數麵臨著巨大的考驗。1974年末、1975年初,道·瓊斯指數一度暴跌至550點,幾乎吃掉了1956年以來的所有戰果。

這是一次自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以來最殘酷的熊市。迎麵撲來的大黑熊令大多數投資者措手不及。市場的暴跌讓他們猶如一下子從天堂掉入地獄。但這群被牛市所寵壞的投機客們不願麵對事實,依然抱著市場馬上會反彈的幻想,眼看著手裏的股票一步一步持續下跌而不願賣出。這種絕望的心態讓投資者筋疲力盡,等終於清醒過來明白市場反彈無望時,大家又開始恐慌性地拋售自己手中的股票,引起市場進一步暴跌,曾經承載了眾多投資者財富夢想的市場似乎受到了詛咒一般,在惡性循環中怎麼繞也繞不出來。

到1974年底時,大多數投資者手中的股票跌了60%。美國人民談股而色變。而就在這時,養精蓄銳了將近5年之後的巴菲特,像一個潛伏了很久的獵人終於發現了獵物一樣,在最恰當的時刻扣動了扳機。他把5年來積累的大量資本義無反顧地投入到那些被人們所拋棄的股票上。像淘金者發現了一座金礦,他找到了大量有價值而又便宜的股票,以至於他的資本都消化不了。

(2)第二次熊市

1987年的股災是巴菲特所經曆的第二輪大熊市。

1987年10月19日,又是一個“黑色星期一”,道指狂跌508點,日跌幅達22.61%,從前一個交易日收盤價的2246.74點跌至1738.74點才收盤。這一個單日跌幅排在道·瓊斯指數有史以來的第二位。這輪次下跌直到1987年年底才恢複。

伯克希爾公司的市值也在一天之間損失了3.42億美元。巴菲特的同事們聲稱,巴菲特可能是那天唯一一個不關注股市行情的人。他仍然和平常一樣在辦公室平靜地閱讀年報和資料。一整天中,他隻從辦公室走出來過一次,安慰同事們說:“股價下跌對公司沒有任何影響,大家繼續往日的工作。”他說的沒錯。在經曆了持續兩年的拋售之後,巴菲特的投資組合中隻剩了3隻股票:美國廣播公司、華盛頓郵報、CEICO。而這三隻股票是巴菲特打算“相伴到永遠”的夥伴。所以,它們價格的漲跌和巴菲特沒有任何關係。

不過,其他股票的價格崩潰則給他帶來了滾滾財富。別人狂拋之際,他精心選擇了幾隻股票,大膽買入。到1987年年底,市場指數恢複到大跌前水平時,巴菲特持股總值首次超過20億美元。

(3)第三次熊市

第三次熊市發生於20、21世紀之交。

2000年開始,反映技術股走勢的美國納斯達克指數持續下瀉,從5000點高位,跌穿2000點主要心理關口,重新回到1998年12月的水平上。思科的股價從82美元跌至26.06美元,總市值從5554億美元,直線降到2001年11月9日的1876億美元。由華人明星式企業家楊致遠所創建的雅虎公司從2000年的250美元一路連續下跌,到2001年9月26日,跌至曆史最低穀,調整後的盤後價僅為4.05美元,跌去了95%。最神奇的神話美國在線輝煌時,股票市值1600億美元,相當於電腦巨人IBM的兩倍,這讓它的胃口達到足以在2000年1月10日吞並一家比自己營業額大五倍的傳統媒體帝國——時代華納公司。合並後的第二年,新公司市值下降了54.66%,還比不上合並前時代華納的市值。不過,那還遠不是低穀。

許多華爾街的投資商身價一落千丈,但始終堅持投資在保險、零售等舊經濟公司的巴菲特,他控製的上市公司2000年則逆勢而上,大賺33億美元!

當然,這時候那些曾經在1999年說過“巴菲特老了,糊塗了”的投資者們隻剩下對巴菲特的感激了。

每次危機都是買入的絕好時機。巴菲特是用行動佐證自己思想的實踐家。在2008年因金融危機爆發全球股市極其低迷時,大名鼎鼎的雷曼兄弟公司向巴菲特求援,他不為所動。但當高盛把電話打過來,正喝著櫻桃可樂的巴菲特隻用了15分鍾就敲定了50億美元的高盛投資計劃。

據美國的媒體報道:“2008年9月23日,巴菲特控製的伯克希爾公司以50億美元買進高盛永久性優先股,股息10%,高盛有權在任何時間回購,但需要支付10%的溢價;伯克希爾公司還買入50億美元、4350萬高盛普通股認股權證,可在未來5年內隨時行權,行權價為每股115美元,較高盛23日的收盤價低8%。如果此時行權,可以立即獲得35億美元的賬麵收益,並拿到大約9%的高盛股權。這也是巴菲特20年來首次投資華爾街的公司。”巴菲特在一份聲明中說:高盛是一家傑出機構,它擁有無與倫比的全球網絡、舉世公認的管理團隊以及人力和財務資本,這些使它能夠延續傑出表現。

高盛隻是巴菲特抄底的其中一個公司,早在2008年7月,巴菲特就出資30億美元資助陶氏化學並購羅門哈斯化學。

2008年9月18日,巴菲特再花47億美元,買下美國最大電力行銷巨頭“星牌”能源集團公司若幹股權。9月21日,巴菲特動用10億美元購買日本汽車及飛機工具機廠商Tungaloy公司71.5%股權。而後,巴菲特利用其旗艦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又相繼宣布收購了中國國內最大的充電電池製造商比亞迪10%的股份。

隨後的10月2日,巴菲特又宣布將收購通用電氣(GE)30億美元永久性優先股。通用電氣也向巴菲特做出了很大的讓步。它的永久性優先股將支付10%的高額股息,而且可以在三年後溢價10%買回。此外,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公司還得到保證,可以在今後5年內以每股22.25美元的價格再收購通用電氣30億美元的普通股。

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巴菲特控製資產累計投資超過300億美元。

回顧1973年和1987年兩次大股災,巴菲特先後將華盛頓郵報和可口可樂收入囊中。由於巴菲特在逆勢投資的激進風格,由摩根士丹利公司前保險分析師艾麗斯·施羅德執筆的巴菲特自傳《滾雪球》中戲言:“到了1974年巴菲特成了‘現金窮人’。”但正是他這種逆市投資大手筆使他登上了美國首富的寶座。

國際上每當刮起一陣經濟“寒流”時,市場就會馬上受到感染並做出反應。盡管在股市中人人皆知逢低吸納、逢高拋出的法則,但由於信息的不對稱,普通投資者通常傾向於做出比較保守的反應,以防禦為主,結果通常是防禦過度,進攻不足。於是給那些“膽子大”的智者以機會。“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從其正麵來看,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巴菲特的成功啟迪

在股票市場,不少人都會說,人人都想把握住好的投資機會,那麼,怎樣才算是一個機會呢?其實,不論大市升跌都可能是機會。譬如大市升,買入之後能夠獲利,這無疑是一個機會。如果大市跌,買入之後,雖然跌價,但這時趁低吸納,也未嚐不可將其看做是一個機會。

常言道,最賺錢的時機是有人在虧錢時。任何一次“災難”都是一次讓一些人大發“橫財”的時機。而且,“災難”越大,如巴菲特股智慧果敢投資者的機會也會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