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這一招
以獨到的眼光選準投資時機
麵對高額回報的利潤誘惑,每個投資者趕上飄紅的牛市都急欲投身其中。反之,便都紛紛撤資回頭。這其實是一種投機的心理在作怪。在巴菲特看來,投資時機更多的出現於熊市中。要選準投資時機,就需要投資者必須摒棄投機心理,冷靜麵對股市跌宕,切忌急功近利。
做好投資分析,不打無準備之戰
當我投資股票的時候,我把自己當成企業分析家,而不是市場分析家、證券分析家或宏觀經濟學家。
——沃倫·巴菲特
巴菲特的超凡脫俗
巴菲特是格雷厄姆最得意、最引以自豪的學生之一。巴菲特的投資哲學繼承了老師格雷厄姆投資思想的精髓。格雷厄姆教導他:“想贏,你第一件必須做的事是不能輸。”巴菲特理解了保證本錢就是不輸的道理,為此他經常認真地進行投資分析,製訂投資計劃,從不草率地作出投資決定,時刻注意投資中的風險管理。
巴菲特認為:格雷厄姆的“內在價值”學說是投資製勝的關鍵理念。縱觀巴菲特的投資曆史,可以看到,他始終堅持這個標準——以股票的內在價值來挑選各種可靠的股票,而從不依據股票是否為熱門貨,盲目跟風。一旦市場上出現了其市價低於其內在價值的股票,對他來說:購買有潛力的股票的時機到了。他根據企業所在行業的前景、產品質量和企業經理人員使用資金的能力等方麵,對企業進行全麵分析,判斷企業的內在價值,然後估計企業將來可以賺多少錢,來確定企業股價應該為多少。巴菲特隻投資自己熟悉的公司。如果自己不懂該企業,別人再怎麼推薦,他也不投資。他不懂生物工程工業、電腦軟件工業、激光纖維工業,他就從不向它們投資。巴菲特喜歡投資特殊商品型企業。特殊商品型企業是指獨此一家生產某種產品,他人沒有能力與之競爭的企業。
巴菲特對技術分析持謹慎態度,他更重視基本分析。基本分析在股票分析的領域一直是最重要的部分。他認為,隻要基本分析正確,並能利用它找出一個股市景氣——低迷的轉折點,從長期來看投資者都會是贏家。
巴菲特注重投資前的分析,進行穩健投資,絕不做“沒有把握的事情”的策略使巴菲特逃避過一次次股災,也使得機會來臨時其資本迅速增值。但很多投資者卻在不清楚風險或自己沒有足夠的風險控製能力下貿然投資,又或者由於過度貪婪而失去了風險控製意識,沒有選擇穩健的投資策略。
巴菲特投資華盛頓郵報公司的時候,就做了詳細的了解和分析,當自己真正熟悉了該行業和該公司後才決然進行投資。
1973年,巴菲特向華盛頓郵報公司投資1060萬美元,到1977年他的投資又增加到3倍,到1993年,巴菲特對該公司的投資已達到4.4億美元。而華盛頓郵報公司給伯克希爾公司的回報則更高。這證明巴菲特“一份強勢報紙的經濟實力是無與倫比的,也是世界上最強勢的經濟力量之一”的看法是符合實際的。
據統計資料表明,從1973年到1992年的時間中,華盛頓郵報公司為它的業主賺了17.55億美元,從這些盈餘中撥給股東2.99億美元,然後保留14.56億美元,轉項投資於公司本身。其市值也從當年的8000萬美元,上漲到27.1億美元,市值上升了26.3億美元。期間為股東保留的每1美元盈餘,經轉投資後其市值增值為168美元。
巴菲特的成功啟迪
從巴菲特的股票投資行為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啟發:在做一項股票投資之前,要仔細調研,在自己沒有了解透、想明白之前,不倉促作決定,不輕舉妄動,以免給自己造成更大損失。
投資者即使在牛市中,也要通過投資分析降低係統性風險。當牛市中股市發生大幅振蕩時,對市場風險缺乏深刻認識的新股民,選擇穩健的投資策略是很重要的。
總之,分析市場和個別股票的走勢是一件長期的、不應間斷的、嚴肅的工作,不可以看成兒戲,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股神巴菲特每天都待在辦公室裏研究,這給我們以啟迪:隻有通過持續的分析,才能夠對市場走勢作出最實際的了解;投資者才可以作出第一時間的反應,是買是賣,何時買入,何時賣出,都可以及時把握。
作為股市投資人,如果你真想對股票作出準確的分析,那麼就應該采取以下做法:
其一,最好自己有一間書房,作股票分析,這是最理想的環境。
其二,分析之時,一定要和其他人暫時斷絕通信,即使是家人,也要求他們不要打擾。至於手機等,應該暫時關閉,專心分析市勢。
其三,分析時,可以同時播放一些悠揚的音樂,這可能對分析有幫助。但不宜對音樂或歌曲等過於投入,否則就不能專注分析。
其四,分析時,就隻應該專心分析,而不是一心二用邊進行股票分析,邊做其他無關的事情。否則分析作用又會接近於零。建立一個良好的分析環境,天天持之以恒分析股市大勢和你關心的個股,這樣必然會對市場走勢了如指掌,投資也將獲得高度的保障。
利用市場情緒,抓住投資機遇
事實上,聰明的投資人不但不會預測市場走勢,而且還會利用這種市場的無知和情緒化而得益。
——沃倫·巴菲特
巴菲特的超凡脫俗
市場是會鬧情緒的。每一支股票的價格,都會因市場的情緒而波動。這個波動並不是跟著公司的企業現金獲利潛能而上下浮動的。
要想駕馭市場,第一個條件當然就是不要受市場情緒的影響。而不受市場情緒的影響,首要條件就是為自己確定一些選股的準則。
巴菲特從不公布他選股的本益比標準,但根據那些曾經把私人事業賣給巴菲特的創業家所說,巴菲特在收購這些私人企業時,所要求的本益比是不要超過10倍。以1999年初的每股70000美元來算,伯克希爾公司的“長期預算本益比”是10倍或更低。這也難怪巴菲特於1998年9月16日發表評論說,他將會第一次做出準備,以便隨時購回伯克希爾的股票。
巴菲特總是把市場形象地比喻為充滿各種各樣情緒的人。它的情緒飄忽不定、時喜時悲,總是讓投資者摸不著頭腦。大喜過望時,股價就會隨之上漲,投資者就會蜂擁而上;情緒低落時,股價就會隨之下降,投資者就會瘋狂拋售。然而等一切都塵埃落定之後,投資者才會醒悟原來這一切都是騙局。由於股票市場的價格總是處於不斷變化之中,時高時低讓人眼花繚亂,而要想在這種情況下做出正確的判斷簡直是比登天還難。因為此時股票的實際價值已經無法得到真正的顯現了,它不是被過分的高估,就是被過分的低估。如此高高低低、時上時下的股市價格,隻會把投資者搞得頭昏腦漲,不知所措。此時投資者的情緒就會受到股市情緒的嚴重影響,這時所做的任何決定都會被籠罩上情緒的陰影,可想而知等待著他們的將會是什麼。
巴菲特始終都信奉恩師格雷厄姆的名言:“就短期而言,股市是個情緒化的投票機器,但就長期而言,它卻是個準確無比的天平。”對巴菲特來說,股市是反應宇宙間所有已知和未知因素的指標。就像天氣那樣,準確無誤的預測是不可能的,最好就是做好準備,任何情況都能應付自如。
許多投資者很不喜歡擁有那些股價已經下跌很久的股票,卻對那些一路上漲的股票非常著迷,但結果卻往往是高價買進低價賣出,適得其反。而巴菲特的實戰經曆卻總表現出獨樹一幟,另辟蹊徑的勇氣。
巴菲特極善於利用市場情緒,把握投資機遇。他的價值取向就在於他與眾不同的投資思維模式,加之能理性看待市場。他看好的投資往往會令其他投資者當時深感疑惑。但結果卻總是證明巴菲特的投資策略是長線之下果然有大魚可釣的。
巴菲特看好大眾傳播和出版事業的前景,他認為報紙和電視台是很容易了解的行業。他曾擁有華盛頓郵報公司和《水牛城新聞報》20年以上,但他最成功的投資是對美國最大報紙發行企業加內公司的投資。
加內公司是采取分散化經營的新聞和大眾傳播公司,既有全國性報紙《今日美國》,又有分布全美各地的10家電視台和11家廣播電台,更是北美最大的戶外廣告集團。但當巴菲特20世紀80年代末期買下加內公司4.9%股份時,卻是美國傳媒業發展的一個低穀,投資者都在廉價傾銷他們在報紙媒體的投資。而此時加內公司大膽使用加內的產權(也就是用自己的股票)來收購其他報紙,結果《今日美國》擴張成為全美最大的報紙,加內公司盈利開始穩步遞增,巴菲特因此又撿了個大便宜。
巴菲特的成功啟迪
在一般投資者的觀念當中,數據是決定成功投資的關鍵。但是巴菲特對此提出了徹底批判。他認為,某些數據不過是市場情緒表現時的某種麵孔。而隻根據麵部表情來判斷對方的內心往往是草率和不準確的。分析數據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遠一些,抓住機會果斷投資這樣更明智。從巴菲特投資的成功經驗中,中國股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決定投資成功的關鍵因素,重點要看投資者是否能夠控製自己的情緒,在變化複雜的市場波動中抓住投資的有利時機,從而避免被市場情緒所控製。
在行情下跌時,發掘投資良機
市場狂跌是以較大安全邊際低價買入股票的最好時機。
——沃倫·巴菲特
巴菲特的超凡脫俗
巴菲特認為,當某企業因為某些原因而陷入困境時,由於那些熱衷於短線操作的投資者從中興風作浪,從而使得該企業的股價會大幅下跌。雖然這對於企業管理者來說無疑是火上澆油,但對於獨具慧眼的投資者來說,將會是投資獲利的大好時機。
對於一般的投資者來說,似乎並不具備這樣的慧眼,當股票市場出現價格下跌時,他們首先想到不是機會,而是恐懼。此時的他們會很茫然,不知該買進還是該拋出。然而就是因為他們的猶豫不決,導致賺錢的機遇一個接一個地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