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長期投資:看準了就要長久持有(1 / 3)

炒股就這一招

長期投資:看準了就要長久持有

要理性投資而不要指望投機,要長線投錢而不要短期操作,這是巴菲特經常告誡投資者的炒股原則。在股神的眼中,從未看得起打一槍就跑的“遊擊隊員”;在股神的心中,始終把長期投資視為理性炒股的不二法則。事實證明:世界巨富就是這樣煉成的。

長期投資能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

經常性的交易對投資人絕沒有什麼好處,隻是養肥了證券商而已。對於長期投者來說,交易的次數越少,就越能使交易傭金等交易成本在投資總額中所占的比重更低。

——沃倫·巴菲特

巴菲特的超凡脫俗

巴菲特采取長期持有其所投資股票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這樣可以盡可能地減少繳納科稅,降低交易成本,使稅後長期收益最大化。

幾乎所有的投資者都要繳納資本利得稅。但資本利得稅隻有在投資者出售股票並且賣出的價格超過所買入的價格時才需要繳納。因此,是否繳納資本利得稅對於投資者來說是可以選擇的。投資者既可以選擇賣出股票並對獲得利潤部分繳納資本利得稅,也可以選擇不賣出股票從而不繳稅。由於存在資本稅收,所以,投資者在投資中需要將稅收考慮在成本之內,追求稅後收益的最大化。

1989年,巴菲特拿出6億美元買下近9900萬股吉列股票,並且協助吉列公司成功地抵擋住投機者的惡意收購攻勢。在隨後的16年中,巴菲特抱牢吉列股票,即使20世紀90年代末期吉列股價大跌引發其他大股東拋售股票時也不為所動。

巴菲特長期持有吉列股票最終得到了報償:吉列股價因被寶潔並購而於2005年1月28日由每股5.75美元猛漲至51.60美元。

以1989年伯克希爾最初在吉列投資的6億美元計算,這筆投資在16年中已增值至45億美元,年均投資收益率高達14%。如果投資者在1989年拿6億美元投資於標準普爾500指數基金,現在隻能拿到22億美元。這就意味著巴菲特投資收益比標準普爾500指數基金高出1倍還多。

可以設想一下,伯克希爾公司隻有1美元可用來進行證券投資,但它每年卻有1倍的收益,然後我們在每年年底賣出。進一步想象在隨後的19年內我們運用稅後收益重複進行投資。由於每次出售股票時我們都需要繳納34%的資本利得稅,那麼,在20年後,我們總共要繳納給政府13000美元,而我們自己還可以賺到25250美元,看起來似乎還不錯。然而要是我們進行了一項夢幻投資,在20年內翻了20倍,投入的1美元將會增至1048576美元。當我們將投資變現時,根據35%的稅率繳納約356500美元的資本利得稅之後,還能賺到692000美元!之所以會有如此大的投資結果差異,唯一的原因就是納稅的時機不同。政府在第二種情形下得到的稅收與第一種情形下相比約為27:1,與我們在兩種情形下的利潤比例完全相同,當然政府必須花費更多的時間等待這筆稅金。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1989年的年報中,對長期投資由於節稅而產生的巨大收益進行了詳細解釋。

“大家可以從資產負債表上看到,如果年底我們一口氣將所有的有價證券按市價全部出售,那麼,我們需要支付的資本利得稅將高達11億美元,但這11億美元的負債真的就跟年末後15天內要付給廠商的貨款完全相同或類似嗎?很顯然並非如此,盡管這兩個項目對經審計的資產淨值的影響是相同的,都使其減少了11億美元。另外,由於我們很大程度上根本沒有拋售股票的打算,政府就沒有辦法征收所得稅,那麼遞延所得稅的負債項目是不是毫無意義的會計虛構呢?很顯然答案也不是。用經濟術語來講,這種資本利得稅負債就好像是美國財政部借給我們的無息貸款,而且到期日由我們自己來選擇(當然除非國會更改為在實現之前就征稅),這種‘貸款’還有另外一些很奇怪的特點:它隻能被用來購買個別股價不斷上漲的股票,而且貸款規模會隨著市場價格每天的波動而上下波動,有時也會因為稅率變動而變動,事實上這種遞延所得稅負債有些類似於一筆非常龐大的資產轉讓稅,隻有在我們選擇從一種資產轉向另一種資產時才需要繳納。實際上,我們在1989年出售了一小部分持股,結果對於產生的2.24億美元的利潤,隻需要繳納7600萬美元的轉讓稅(按美國稅率)。”

巴菲特認為經常交易對投資人並沒有什麼好處,隻是養肥了證券商而已。他曾說過:“如果你認為你可以經常進出股市而致富的話,我不願意和你合夥做生意,但我卻希望成為你的股票經紀人。”

對於長期持有來說,交易的次數少會使交易傭金等交易成本在投資總額中所占的比重變小。短期持有頻繁買進賣出,交易傭金等交易成本累積起來將在投資總額中占較大的比重,相應會減少投資收益。投資者交易次數越多,他所需要支付的傭金也就越多。這樣如果投資者想獲得超過市場平均水平的超額收益,他每筆投資的收益都應當比市場平均水平還要高出幾個百分點,以彌補交易成本。比如,如果投資者想超過市場平均收益率8%,而預期市場平均收益率為10%,同時,由於每筆投資的傭金和交易費用平均占交易金額的2%以上。那麼,投資者每筆投資收益率要達到20%以上。

1998年,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教授特倫斯·奧丁和布雷德·鮑伯的研究進一步證明了頻繁交易將導致投資收益率水平的降低。他們分析1990~1996年12月31日6年內的7.8萬個家庭的股票交易記錄。這些家庭平均的年收益率達到了17.7%,稍稍高出市場17.1%的平均收益率水平。然而扣除傭金後,淨投資收益率為15.6%,比市場平均水平低1.5%。他們對每年家庭不同投資組合周轉率下淨收益率進行了比較,發現隨著交易次數的增加,收益率將會進一步降低。交易最頻繁的20%的家庭年淨收益隻有10.0%,而交易次數最少的家庭年平均收益率則高達18.5%。如果以複利計算,經過10年、20年後,這種收益率的微小差別將對投資者的財富造成巨大的差別。他們的研究結論是:投資組合並不能解釋投資收益率的差異,隻有交易成本和交易頻繁能夠合理解釋這些家庭差異很大的投資收益率水平。

巴菲特的成功啟迪

巴菲特成功的投資經驗提示我們,一個理性的投資者要想獲得較高的收益率,就必須堅持長期持有的原則,短期行為是不明智的。

有人曾做過統計,巴菲特對每隻股票的投資沒有少過8年的。

中央電視台曾做過一期股票節目,叫“十年陳股香”,講述在股市上長期投資某一隻股票成功的例子。不幸的是,我們看到更多的卻是相反的例子,許多人追漲殺跌,到頭來隻是為券商貢獻了手續費,自己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我們不妨算一個賬,按巴菲特的低限,某隻股票持股8年,買進賣出手續費是1.5%。如果在這8年中,每個月換股1次,支出1.5%的費用,1年12個月則支出費用18%,8年不算複利,靜態支出也達到144%!

確實,投資應該是一項長期的行為,短期的交易意味著你離失敗不遠。這是因為短期交易的費用如果合計起來,包括稅收和傭金,會使投資業績大打折扣。如果交易很頻繁,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支付的傭金和其他費用是複合增長的。因此,巴菲特認為頻繁交易對投資者沒有多大好處,隻是證券商多得利而已。對於長期持有者來說,交易的次數少,能使交易傭金等交易成本在投資總額中所占的比重更低。

長期投資的對象應具有持續的獲利能力

我們的標準不應是追求短期的賬麵盈利最大化,而應該長期的淨資產值最大化。

——沃倫·巴菲特

巴菲特的超凡脫俗

大部分投資者采用股價上漲或下跌的幅度作為判斷持有或賣出股票的標準。巴菲特卻不是這樣。對於那些投資數額較大的股票,其中大多數他都持有了很多年。他的投資決策取決於企業在某一時期的經營績效,而非那一個特定時期的市場價格。在能夠擁有整個公司的時候,過度關注短期收益就是極其愚蠢的。同樣,在買入一家企業的一小部分如可流通的普通股時,卻被短期投資的預期收益所迷惑,也是不明智的。

巴菲特堅定地認為:如果不打算將一隻股票持有長達10年以上,那就根本不需要買進。長期投資是巴菲特非常簡單也是非常重要的投資原則。但堅持這一原則的前提是看所投資的對象,即買入股份或股票的企業是否具有持續獲利的能力。

買入任何股票,巴菲特在買入股票時,判斷持有還是賣出的唯一標準是企業是否具有持續獲利能力,而不僅僅是其價格上漲或者下跌。一旦發現投資對象不具備這種能力,無論虧盈他都果斷拋出而不再持有。

巴菲特曾說:“投資股票很簡單。你所需要做的,就是以低於其內在價值的價格買入一家大企業的股票,同時確信這家企業擁有最正直和最能幹的管理層。然後,你永遠持有這些股票就可以了”。他曾經買入過數十隻股票,其中大部分持有期限長達數年,也有一些股票持有時間較短,但隻有可口可樂、GKICO、華盛頓郵報、吉列等少數幾隻股票自買入後一直持有長達10多年甚至20多年。

為什麼很多投資者不能和巴菲特一樣堅持長期投資呢?主要是因為風雲變幻的股票市場,在大多數投資者眼裏是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捉摸不定的,所以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便產生了對股票市場的恐懼感。但是渴望投資獲利的心理卻又讓所有的投資者無法擺脫股市的誘惑,所以在他們看來最聰明最保險的做法便是短線操作,一旦獲利,便立馬拋售股票,從而避免可能會出現的危險。

其實股票投資者之所以對股票市場心存恐懼,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他們對投資風險的無知,以及對股市逆轉的擔心。在他們看來最保險的短線投資,其實是由於他們沒有準確把握市場的動態。所以高價買入,低價售出的情況才會頻頻發生,其最直接的後果便是無法獲得最終收益。

巴菲特不止一次地對普通股票投資者提出的忠告就是:和短線操作相比,長期投資更容易使投資者獲得利益。這是巴菲特多年來的投資實踐的智慧總結。因為長期投資和短線交易之間的差別就在於,堅持長期投資者關注的是盈虧的質量,而不是盈虧的比例。如此一來,長期投資者就可以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去對市場進行分析、去學習更多的投資理論給自己充電、對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時刻保持高度警惕,這樣自然就會避免因為恐懼和緊張而進行短線操作所造成的損失。所以巴菲特總是喜歡說:“我最喜歡持有一家公司股票的時間是:永遠。”

在巴菲特看來,任何一個投資者都無法成功預測股市在短期內的波動走勢,而任何試圖預測股市的行為都是徒勞的。所謂股評家的話是不可信的。所以對於廣大投資者來說,當務之急是去尋找一家值得投資的企業,並在對其持續獲利能力進行全麵而透徹的分析之後,堅持長期持有。

巴菲特收購內布拉斯加家具店就是其從長遠利益投資的典型例證。

坐落在奧馬哈市的內布拉斯加家具店是全美國最大的家庭用品商店。1983年,伯克希爾公司收購了該家具店80%的股份,餘下20%留給那些繼續管理家具店生意的原家具店家族成員。路易·布蘭肯繼續擔任總裁職務,他的3個兒子——羅、艾瑞和史蒂夫都為公司的成功做出了貢獻。路易的母親羅斯·布蘭肯,既是家族的女家長又兼家具店的董事長,人們常親切地稱她為布女士。她在1937年以500美元的資本創建了這個家具店。巴菲特收購該家具店時,布女士已經九十歲高齡,但仍然每周工作七天。

從創辦家具店的第一天起,布女士的營銷策略就是“價格便宜、實話實說”。巴菲特收購她的家具店時,這家商店每年的銷售額為1億美元。10年之後,年銷售額增至2.09億美元,屬於伯克希爾公司的稅後利潤份額高達2154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