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集中投資:抓到好牌下大注(2 / 3)

巴菲特常常說,可口可樂代表著幾乎肯定的成功概率。因為可口可樂有著100多年的投資業績數據可查,這些數據構成了一幅頻數分布圖。他又了解到以羅伯托·格佐艾塔為首的管理層所做的事情。格佐艾塔正在賣掉營業業績欠佳的企業,並將收入所得重新投向業績良好的糖漿企業。巴菲特知道可口可樂的財政收益將會好轉。不僅如此,格佐艾塔還在買回可口可樂的股票,從而使企業的經濟價值進一步增加了。

巴菲特自1988年就注意到,市場上對可口可樂的定價比其實際的內在價值低了50%~70%。與此同時,他對該公司的信念從未改變過:他堅信可口可樂股擊敗市場收益率的概率正在不斷地上升、上升再上升。那麼巴菲特是如何做的呢?在1988~1998年間,伯克希爾公司總共購買了可口可樂公司10億美元的股票,占據了伯克希爾證券投資總值的30%以上,到1998年底這筆投資價值達到130億美元。

巴菲特的成功啟迪

有效地利用概率,使巴菲特和他的伯克希爾公司獲得了巨大的收益,從中也說明了一個問題,對於贏利概率比較高的投資項目應下大賭注。

聯想中國股市,巴菲特的“七成五”法則對很多中國投資者不是最高要求,對於那些永遠都想當第一的投資者來說,它甚至可以說隻是一個最低要求。但對於想依靠股市理財或者發財的投資者來說,這條更穩健、更現實的法則實實在在給他們鋪就了一條通往康莊的大道。

勿庸置疑,把概率計算用於投資決策之中,這個是一條頗具挑戰性的理念。正如巴菲特所指出的那樣,多數人“在與普通概率和數字打交道時都像一個十足的傻瓜”。但是投資者努力學習概率論是值得的。因為投資者學會從概率的角度思考問題,從此就會踏上獲利之路,並能從自身的經驗中吸取教訓。

將股票持有數控製在一定範圍內

世界上很多巨額財富,都是來自對一家單一的奇妙的行業的擁有。如果你了解這一行業,你涉足的其他行業就不必太多。

——沃倫·巴菲特

巴菲特的超凡脫俗

我們已經知道,巴菲特一直將自己的投資方略歸納為集中投資,實行“少而精”的投資策略。巴菲特在實踐中是這樣運用這一策略的:選擇少數幾種能夠在長期的市場波動中產生高於平均收益的股票,將手裏的大部分資本投向它們。一旦選定,則不論股市的短期價格如何波動,都堅持持股,穩中取勝。到底買多少種股票才算是集中持股呢?通過對巴菲特的研究,其答案是買5~10隻,甚至更少的股票,並且將注意力集中在它們上麵。巴菲特認為,投資股票的數量絕不要超過15隻,這是一個上限,超過這個數,就不算是集中投資了。

多持不同的股票的投資理念隻會增加投資風險,減少收益率。投資者如果能夠清楚地了解企業的經濟狀況,投資於少數幾家自己最了解,而且價格很合理、利潤潛力很大的企業,將獲得更多的投資收益。不管投資環境如何變化,從市場上挖掘到5~10家具備長期競爭能力的企業,進行集中投資,是投資者最佳的投資選擇。

巴菲特在1977~2004年長達27年的時間裏,他投資3年以上的股票僅有22隻,但投資61億美元僅僅選股22隻就為巴菲特創造了318億美元的投資回報,平均投資回報率高達5.2倍以上。

種種事實證明,巴菲特的投資業績之所以遠遠超過市場平均水平,關鍵就在於他的集中投資組合策略——對自己集中投資的股票數目限製在10隻以內。據統計他集中投資的股票數目平均隻有8.4隻左右,而占投資組合的比重平均達到了91.54%。《福布斯》的專欄作者馬克·赫爾伯特根據有關數據進行的檢驗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從巴菲特的所有投資中剔除最好的15項股票投資,其長期表現將流於平庸。

巴菲特的成功啟迪

對於普通的投資者來說,根據巴菲特的集中投資理論,集中投資於少數幾隻股票意義更大,資金少的投資者,切忌搞分散投資,造成收益被虧損明顯消耗。更主要的是,如果股票數量過多,由於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投資者就無法精心照顧。用同樣的時間和精力研究3家企業和研究20家企業,其深度和獲得有價值的東西肯定是不同的。如果投資者持有太多的股票,勢必對上市公司一知半解,而且會把統計成本、設計組合搞得很複雜。建議一般的投資者購買3~4隻股票就完全可以了。在投資時,通過對企業的分析,確實認為股票在具有投資價值並能獲得較大的投資收益,就可以把資金投向這1隻或幾隻股票上。

集中投資要做到出手快而準

集中投資要做到出手快,下手準。

——沃倫·巴菲特

巴菲特的超凡脫俗

巴菲特堪稱投資界的獵豹,如果獵物尚未進入他的伏擊圈,出擊的機會尚不成熟,他往往會像耐心的獵豹一樣按兵不動。一旦絕佳機會來臨,他才會迅速出擊並大量投資。正如他所曾說:“對你所做的每筆投資,你都應該有勇氣和信心將淨資產的10%以上投入此股。”

巴菲特認為,投資者應該很少交易股票,但一旦選中優秀的企業而決定買入之後,就要快速買入。但是大多數投資者似乎都和巴菲特的建議南轅北轍。由於對風險的恐懼,使得他們在投資時猶豫不決,也正是因為這樣,許多發財致富的機會都最終與他們擦肩而過。巴菲特說:“投資者集中注意力去尋找幾家優秀的公司,然後以較快的速度買入它的股票,那麼他們不僅會確保自己安全,而且可以獲得可觀的收益。”

巴菲特曾經花了很長的時間研究銀的市場情況,他了解到,銀與金條等其他金屬不同,它的實際用途很廣泛。但由於銀並不是采礦者的主要目標,而是他們在采掘其他金屬時所得的副產品,所以銀的供應量的大小直接取決於其他金屬的市場需求;如果其他金屬的需求量大,那麼銀的產量就會跟著增加,如果其他金屬的需求量小,那麼銀的產量也就會跟著減少。由於國際市場銀的供應商手裏的存貨量一直在下降,所以銀的價格也就一直沒有漲,導致銀的公開價格和它的潛在價格嚴重不符。這就意味著等到國際市場上的銀的存貨出現短缺的時候,銀的價格必然會猛漲。這一切當然都被巴菲特看在眼裏,此刻他需要做的隻是耐心等待。

巴菲特的這一等,竟然足足等了30年。30年前,巴菲特曾經把手中大量的白銀全盤脫手,從那以後他一直關注著國際銀量的供需情況,但是30年過去了,他始終沒有發現任何機會。

直到1997年巴菲特進行了一次大手筆的投資,他果斷買下了超過2.8萬噸的銀,頃刻之間他成為世界上擁有銀最多的人。因為此時他發現銀的經濟用途相當穩定,所以銀的市場上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現象,最終使得銀的價格出現了不斷上漲的情況。他的直覺告訴他,機會已經成熟,如果此刻大量買入銀,一定會大賺一筆。機會來了,便立刻采取行動。如此讓人不可思議的舉動,似乎也隻有巴菲特才能做得出來。

巴菲特的成功啟迪

巴菲特的經驗告訴我們:作為一個股票投資者,快速把握交易的時機十分重要,對集中投資者來說,因遲疑而貽誤交易的時機是非常愚蠢的。但不過,也別忘了,我們畢竟不是巴菲特,由於信息的不對稱和複雜的各方麵影響,在快而準的大前提下,保持耐心也是極為重要的素質。今天的股市和投資環境,受各方麵因素影響每天都會發生變化,不斷頻繁地買進賣出是其鮮明的特色。雖然股神巴菲特一貫出手極快而且極準,但同時巴菲特非常反對盲目出手、頻繁買賣的投資組合,並且極力主張投資者隻有耐心持股,才有機會在長時間裏獲得超出一般指數的成績。

不要試圖去分散投資風險

多元化是針對無知的一種保護。對於那些知道他們正在做什麼的人來說,多元化毫無意義。

——沃倫·巴菲特

巴菲特的超凡脫俗

20世紀80年代,很多投資者都曾沉迷於一個名為“投資組合保險”的投資策略。這個投資策略是將投資組合的項目,永遠在高風險資產和低風險資產之間保持平衡,以確保收益不會低於某一個預定的最低標準。當投資者所持有的投資組合價值減少的時候,就是因為把資金從高風險的資產(股票)轉移到低風險的資產(債券或現金)。相反,在所持有的投資組合價值上漲的時候,則是因為將資金從風險較低的資產轉移到較高風險的資產。因為要在個別有價證券間轉移數以百萬計的大量資金並不容易,所以投資者轉而以股票指數期貨作為保障他們投資有價證券的方法。

巴菲特對這種分散風險的做法非常反感。他指出,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時,那才是最大的風險。對於一個理性的投資者而言,選擇那些優秀的企業,合棄那些不良的企業幾乎就是一件順理成章的易事,又何必這樣翻來複去的折騰,毫無自信與主見?

為了避免大家被“分散投資風險”的謬誤誤導,巴菲特引導投資者應該了解這樣一個思考模式:一個農場主在買進農場之後,因為發現附近農田的價格下跌,於是又賣掉土地。這就如同一個投資者僅僅因為最近的一個成交下跌而出售他的股票,或因上一個成交價上揚而買進股票。試想,即使購下了整個股市裏的所有公司股票,也不能夠逃出“股災”的衝擊,難道買下幾百種股票,就能做得到嗎?

巴菲特總結說:“分散化是保護無知的擋箭牌。如果你想要確定,相對於市場,不會有任何不利的事情發生在你身上,你就應該擁有市場上所有的股票。這並沒有錯。對那些不知道如何分析公司的人來說,這種方法完全正確。”

投資者須知集中投資的策略基於集中調研、集中決策,在時間和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決策次數多的成功率自然比投資決策少的要低,就好像獨生子女總比多子女家庭所受的照顧多一些,長得也壯一些一樣。集中投資的目的是尋求高於平均水平的回報。巴菲特在其投資生涯的幾十年中,正是堅守集中投資原則,從而持續戰勝市場,獲取了高於市場平均水平的豐厚回報。

在《完全圖解巴菲特投資攻略》一書中,作者呂雲峰總結道:“以伯克希爾公司1988~1997年10年間的主要股票投資情況為例,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集中投資比分散投資收益更高。1988~1997年,伯克希爾公司主要股票投資的平均年收益率為29.4%。如果巴菲特沒有將大部分資金集中在可口可樂等幾隻股票上,而是將資金平均分配在所持有的每隻股票上,那麼同等加權平均收益率將為27.0%。如果是采用更加廣泛的分散投資,收益率更低。”

由此可見,集中投資策略正是巴菲特幾十年來持續以很大的優勢戰勝市場的主要原因。巴菲特集中投資的策略對普通的投資者仍然有很大的借鑒意義,雖然直接上門了解一家企業比較困難,或許還不受企業的歡迎,但作為投資人起碼應在購買一家股票之前,對企業的經營狀況應有所了解。巴菲特之所以對集中投資特別有信心,是因為他在做出投資決策前,總是花上數個月、一年甚至幾年的時間去考慮投資的合理性,他會長時間地翻看和跟蹤投資對象的財務報表和有關資料。對於一些複雜的難以弄明白的公司他總是避而遠之。隻有在透徹了解所有細節後巴菲特才做出投資決定。

股市投資,究竟應把雞蛋集中放在一個籃子內,還是分散放在多個籃子內,這種爭論從來就沒停止過,也不會停止。但這不過是兩種不同的投資策略。從成本的角度來看,集中看管一個籃子總比看管多個籃子要容易,成本更低,問題的關鍵隻在於投資者能否看管住唯一的一個籃子。

讓我們對比一下分散化和集中投資策略的不同:分散化投資策略包括100隻不同股票;集中化投資策略隻有5隻股票。如果分散化組合中的某隻股票的價格上漲了一倍,整個組合的價值就上漲1%。但集中化組合中的同一隻股票卻將投資者的淨資產提高了20%。

如果分散化組合的投資者要實現這樣的目標,他的組合中必須有20隻股票價格翻倍,或者其中的一隻上漲2000%。現在,找出一隻價值可能翻倍的股票和找出20隻價格可能翻倍的股票哪個更容易些,答案自是不言而喻。

巴菲特的成功啟迪

對於一般投資者來說,也許我們分散投資的目的是為了分散風險,但是在分散風險的同時也會分散了收益。可見,分散投資是一把雙刃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