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熊市做投資(2 / 3)

要求投資者增強對大市的把握能力,一旦市場扭轉了較長時間以來的下跌趨勢,攜量上攻,買股票的時機也就來臨,買得越早,風險越小,收益越高。

在下跌趨勢形成之後,堅持以持現為主,不到大盤嚴重超跌時決不出手。一旦在持續盤跌後出現放量加速急跌,則可搶進率先止跌反彈的個股做短線。這樣的機會恐怕兩三個月難得有一次,總體來說,熊市應以休息為主。

牛市做業績、大板塊,熊市做題材股。從近年來的行情中不難發現,大牛市中,業績或有號召力的大題材、大板塊走勢明顯強於大盤,如近年來風光一時的網絡股、科技股,就推動了中國股市有史以來最大的牛市。領漲板塊在直接推動大盤的同時,還對其他板塊及市場人氣起積極作用。

牛市重倉介入,熊市輕倉為好。大行情中,投資者憂慮的主要問題不在股票上,而在自己入市的資金量上,幾乎每一位投資者都會認為自己的錢太少,自然也就很少有輕倉或空倉者了。

熊市中,持股者最擔心的是持倉過大,一旦下跌將遭致損失,無疑是正確的。即使在熊市中參與把握比較大的反彈行情,持倉比例最好不超過50%,否則一旦出現意外,恐怕就真是“偷雞不著反蝕把米”了。

淡季建倉,逐次向下

成交量的增減顯示股市行情枯榮。熱鬧時進場,才有希望獲得短期的差價收益。

如要著眼於長期投資,則不宜在交易熱鬧時進場,因為此時多為股價走高的階段,如進場建倉,成本可能偏高,即使所購的股票為業績優良的投資股,能夠獲得不錯的收益,較高的成本還是會使投資回報率下降。

如果長期投資者在交易清淡寥落時進場建倉,或許在短期內不能獲得差價收益,但從長期發展的角度來看,由於投資成本低廉,與將來得到的收益相比,投資回報率還是可以令人滿意的。因此,交易清淡時,短線投資者應袖手旁觀,而對於長線投資者來說,則是入市建倉的大好時機。

主張長線投資者在交易清淡時進場收購,並不是說在交易開始清淡的時候,就立即買進。一般來講,淡季的末期才是最佳的買入時機,問題的難度在於沒有人能夠確切知道到底什麼時候才是淡季的尾聲。

也許在長期投資者認為已經到了淡季尾聲而入市,行情卻繼續疲軟了相當一段時間;也許認為應該再慎一慎的時候,行情突然好轉而痛失良機。

所以,投資者尤其大戶投資者,淡季入市時,采取了逐次向下買進的做法,即先買進一半或三分之一,之後不論行情漲跌都再加碼買進,這樣即使是在淡季進場,也不會錯失入市良機,可收到攤平成本的效果。

隻有套牢的風險

在市場處於持續低迷的情況下,無論是倉位重的投資者還是倉位輕的投資者均首先應該轉變牛市中形成“怕踏空”的思維定式,而屢屢去搏反彈。在熊市中沒有踏空的風險,隻有套牢的危險。

三高股票風險大

從曆史經驗看,三高股票(即高價、大盤、高市盈率)的跌勢將貫穿熊市的始終,而且是市值損失最大的個股。此外,在牛市貫用的“橫得多長,立得多高”的理論在調整市中是十分危險的,取而代之的是“久盤必跌”。因此對於橫盤整理的股票應該注意擇機減倉。

看成交量,把握時機

學會觀注成交量變化。在熊市中,成交量是反彈或反轉的重要提示性指標。特別是在市場下跌的初期,一旦成交量放大,應該迅速離場。而在反彈的時候,如果成交量不能持續溫和放大,則不應該輕易搏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