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經驗表明,一隻股票之所以暫時不上漲,可能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價格調整還沒有真正到位;橫盤的時間還不夠長,盤整尚未結束;主力還沒有收集到足夠的籌碼;暫時被人們淡忘了;還不符合當前的市場題材和主流。
然而,股市的情況往往是這樣的,當大家看扁某隻股票時,主力便開始行動了,在他們一番低吸後,強勁的炒作才會開始,股價剛開始上漲時大都陰陽怪氣,然而到了高位會在短時間內直衝雲霄,連續數個漲停板都是發生在漲勢的末期,因此漲勢的末期往往獲利最豐厚。所以,投資者應當好好把握時機,好好選擇股票,一旦選中了,就應當堅決持有。正如美國炒股大師歐尼爾所說的:“上一年的垃圾股,很可能就是今年的明星股。”股市的情形就是這樣。實戰經驗表明,炒股並不需要太高的智慧。大多數“股精”之所以成為“股精”,在於他們敢於相信自己並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相對固定的炒作風格,以及一套簡樸實用的炒作原則,堅定地相信自己。
人們常說股市有風險,入市須謹慎。要想在股市上乘風破浪,就必須對股市上的三類風險加以注意。
第一類是市場價格波動風險。無論股票市場成熟與否,股票價格總在頻繁波動,這是股市的基本特征,無法避免。美國股市曾遭遇“黑色星期一”,投資者一天的損失就高達數千億美元。
第二類是上市公司經營風險。股票價格與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密切相關,而上市公司未來經營狀況總有些不確定性。在我國,每年有許多上市公司因各種原因出現虧損,這些公司公布業績後,股票價格隨即下跌。
第三類是政策風險。國家有關部門出台或調整一些直接與股市相關的法規、政策,對股市會產生影響,有時甚至會產生巨大波動。
我的財富我做主——理財
你能成為富翁嗎?
不妨做個測試,你的新房子正在裝潢,你會在哪一部分花最多的錢?
1客廳的沙發、開關。
2臥室裏的床。
3淋浴室的浴缸、馬桶。
4廚房和梳理室。
解析:
選1:你天生有致富的命,可惜不太會把握,回想一下自己花錢的態度,別太注意“表麵工夫”,要考慮收支平衡!其實你是財運不差的人,別一直偷懶,放棄可以進財的機會。
選2:你是個高品位的人,或許目前你的財務狀況還談不上大富大貴,但是你總是口袋快見底時又剛好有適時的補充。你是窮不了的,隻是還稱不上是大富翁。
選3:你看起來實在不像是會成為大富翁的人,但是人不可貌相,你偏偏是最有機會成為大富翁的人。你的財運很好,做什麼工作都賺錢!連你自己都不清楚是怎麼變成大富翁的。
選4:你表麵看起來像是會成為大富翁的人,但是也許機不逢時,你偏偏注定要為窮所困。你的財運不好,改變一下你的工作態度,也許會有所轉機。
理財,在企業層麵,就是財務;在家庭層麵,就是持家過日子或管家。似乎自古以來家庭理財都是女人的專職,但在現代社會,理財是每個人都必須學會的生存技能之一。理財決定著家庭的興衰,維係著一家老小的生活和幸福,尤其對於已成家的工薪階層來說,更是最重要的一門必修課。
理財說難亦難,說易亦易。以理貫之,則極易;以枝葉觀之,則繁難無窮。比如,子女的教育婚嫁、父母年邁多病及贍養、自己的生老病死,樣樣都離不開一個“財”字,如果缺乏統籌規劃,家庭雖不至於一時拮據,但若像下崗工人那樣突來人禍,則小康也必成赤貧。所以未雨綢繆是理財的核心思想。
具體來講,什麼是理財呢?一般人談到理財,想到的不是投資,就是賺錢。實際上理財的範圍很廣,理財是理一生的財,也就是個人一生的現金流量與風險管理。包含以下含義:
1理財是理一生的財,不隻是解決燃眉之急的金錢問題而已。
2理財是現金流量管理,每一個人一出生就需要用錢(現金流出),也需要賺錢來產生現金流入。因此不管現在是否有錢,每一個人都需要理財。
3理財也涵蓋了風險管理。因為未來的現金流量具有不確定性,包括人身風險、財產風險與市場風險,都會影響到現金流入(收入中斷風險)或現金流出(費用遞增風險)。
對於一個家庭來講,需要掌握哪些必備的理財工具呢?常用的有股票、國債、儲蓄、債券、基金、外彙、保險、銀行理財產品等。
此外,家庭理財就是合理、有效地處理和運用錢財,讓自己的花費發揮最大效用,以達到最大限度地滿足日常生活需要的目的。從技術角度看,家庭理財就是利用開源節流的原則,增加收入,節省支出,用最合理的方式來達到一個家庭所希望達到的經濟目的。做好家庭理財的第一步就是要搞好家庭理財規劃。就家庭理財規劃的整體來看,它包含三個層麵的內容:首先是設定家庭理財目標,其次是掌握現時收支及資產債務狀況,最後是如何利用投資渠道來增加家庭財富。
在具體的理財過程中,我們還應把握五個定律。
1四三二一定律,家庭資產合理配置的比例是,家庭收入的40%用於供房及其他方麵投資;30%用於家庭生活開支;20%用於銀行存款以備應急之需;10%用於保險。
2七二定律,不拿回利息,利滾利式地進行投資理財,本金增值一倍所需要的時間等於72除以年收益率。如在銀行存款10萬元,年利率是2%,那麼經過多少年才能增值為20萬元?隻要用72除以2得36,就可推算出投資銀行存款需36年才能翻番。
3八零定律,股票占總資產的合理比重等於80減去年齡的得數添上一個百分號。比如,30歲時股票可占總資產的50%,也就是說在30歲時可以50%的資產投資股票,其風險在這個年齡段是可以接受的,而在50歲時投資股票占30%為宜。
4家庭保險雙十定律,家庭保險設定的適宜額度應為家庭年收入的10倍,保費支出的適當比重應為家庭年收入的10%。
5房貸三一定律,每月歸還房貸的金額以不超過家庭當月總收入的三分之一為宜。
花明天的錢,做今天的事——信貸消費
在天堂門口,一位中國老太太和一位美國老太太相遇了。上帝讓她們各自說出自己一生最高興的事情。
“我攢了一輩子的錢,終於住了一天新房子。我這一輩子活得也不冤啊。”中國老太太高興地說。
“我住了一輩子的房子,在我去世之前終於把買房的貸款還清了。”美國老太太也高興地說。
上帝歎了口氣,說:“選擇不同,效果也是不同的。”
這是20世紀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後,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意在說明中美兩國居民的消費差異。
此一時彼一時,時過境遷,如今“花明天的錢,做今天的事”這個新興的消費觀念已吹到中國,正成為青年一代尤其是在校大學生的消費新寵。
當這股負債消費的旋風刮入並無直接收入來源的高校學生群時,瀟灑豪爽的是青年學子,苦吞黃連的卻是為子女不計回報無私付出的家長。麵對銀行卡洶湧進校園的攻勢,家長們很是無奈。“孩子辦卡,我們事先毫不知情;一旦發生欠款的情況,作為家長,我們還要替孩子還債,總不能讓孩子還沒進入社會就有不良信用吧。”很多家長表示,學生辦理信用卡沒有必要。他們認為,學生擁有的大額度可透支信用卡,已經打破了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理財平衡,造成了學生脫離家長的“財政監督”,為大學生的不理性消費開了口子,也為家長增加了負擔。
據調查,經常性負債消費的大學生比例超過10%,60%擁有手機,27%擁有個人電腦……“兒子的內褲都要穿100多元的牌子貨,而我和孩子媽媽平時都不舍得買太貴的衣服,不過話說回來,我們就這一個孩子,錢省下來不給他給誰呢?”普遍存在於家長內心的寵愛意識悄悄為大學生超前消費推波助瀾。
不僅男同學消費講排場,女同學的攀比意識也毫不示弱。在成都市中心王府井、太平洋商場裏,前來選購“蘭蔻”、“碧歐泉”、“安娜蘇”等進口化妝品的女大學生不在少數,依戀、維尼小熊等單價五六百的衣裙也頗受年輕時尚女大學生的追捧。
當此起彼伏的手機聲打破昔日校園寧靜時,當禮尚往來的宴請使校園內外的茶社、餐廳生意火暴時,當因為購置時裝、相機、電腦等高檔消費品,使一些超出自身經濟承受能力的大學生成為“透支”一族時,大學生難道僅僅是在透支金錢嗎?高校裏這種超前透支等畸形消費現象的蔓延,不但使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思想滋生,而且還因為玩物喪誌,丟掉了年輕大學生所應具備的銳意進取的奮鬥精神;同時,也給一些本不寬裕的家庭增加了經濟負擔,甚至成了不堪承受的重負。
一位瑞士經濟學家曾告誡中國的一位記者,中華民族擁有勤儉持家的傳統美德,在負債消費方麵切忌走西方的老路。
各類社會調查結果都顯示,消費廣告對青年人的吸引力尤其大,而同齡人之間相互攀比也是造成盲目高消費的原因之一。
高消費和透支消費帶來的是債台高築,加之現代社會競爭力大,求職不易,失業率增加,對於那些缺乏社會閱曆、工資收入低、正在求學或剛剛組建家庭的青年群體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以下是國外兩個負債青年的自述,或許能給我們以警示。
米歇爾,男,23歲,學徒工,負債4萬瑞士法郎。
“我沒什麼抱怨的,負債都是我一手造成的。我喜歡高級發燒音響、電腦、CD,還喜歡各類美食。麵對鋪天蓋地的各類廣告,我無法控製我的購物欲望。我17歲開始獨立生活,19歲已經欠債1萬瑞士法郎。我向銀行借了1萬瑞士法郎還債,可是剛取到錢,我就控製不住自己,買了一個價值700瑞士法郎的隨身聽。剩下的錢也很快花光。從16歲到22歲,我一直沒有納稅,現在,我欠稅務局的稅款就達3萬瑞士法郎。
“由於欠債太多,銀行已經將我列入‘操行有問題的付款者’行列,每個月從我的工資中扣除2170瑞士法郎還債。而且,我已經不能再使用消費卡購物。我一定要走出負債消費的陰影,否則,我將無法生活下去。”
蒂娜,女,22歲,商場收銀員。欠債800瑞士法郎,相當於她一個月的工資。
“我現在每個月的收入是750瑞士法郎。我父母認為我已是成人,應該自己去生活。他們隻幫我支付病險。我想上大學,有個文憑好找份像樣的工作,多掙錢。但一天工作8個小時,哪還有精力去上學讀書?我隻是在大學裏勉強跟著而已。眼下,我欠債800瑞士法郎,我不敢和朋友們外出,哪怕是去喝上一杯。我的手機也被電信局掐了,我上個月沒交話費。”
時下,在我國的一些大都市裏,月光族、負翁族、奢侈族成了一道道惹眼的風景。信用卡透支消費被一些人用作盲目趕時髦、講排場、擺闊氣的手段,同時給他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負擔和經濟壓力,也給社會金融係統留下隱患,對社會經濟發展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
對信用卡透支消費的情況,有關銀行業內人士指出:“年輕人都愛追求潮流和新奇,但又具有較強的虛榮心,而信用卡透支消費一不小心就會成為年輕人奢侈購物的催化劑。其實,不管是哪種形式的消費,在消費者沒有具備相應經濟實力的時候,千萬不要盲目進行提前消費。”為此,我們提醒那些信用卡消費過度的人,還是應及早改變自己的消費習慣,別等到欠了債再叫苦。同時還要對消費者進行適當的消費指引,讓他們了解擁有一張信用卡不僅擁有許多權利,還有一份責任。
沒有最好隻有最合適——購買保險
保險這個詞聽起來都比較熟悉,但是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保險呢?就像大家所知道的,事故的發生是一個概率的問題,而買保險就是承認這個概率的存在。概率論和大數法則是保險的最根本原理。從本質上講,買保險的目的是減小未來生命中或者一段時間內可能發生的事故發生後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的影響。
通俗地說,保險就是互助,保險公司為我們提供了多人互助的平台。在傳統的農業社會裏,一個家庭如果發生了意外,就會找親戚朋友來幫忙,但親戚朋友有限,所發揮的作用也有限。“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句話的含義就是說人從樸素的生活進入奢侈的生活很容易,但是如果想從奢侈的生活中走出來就沒那麼簡單了。
同樣的道理,一個和和美美的家庭如果遇到飛來橫禍結果會是怎樣呢?可能出現多方麵的問題:一方麵可能是經濟問題,比如直接的經濟損失、經濟來源消失或者大筆的醫療費用無力支付;另一方麵可能是精神方麵的打擊,包括對受害者本人及其家庭成員。這些問題的解決可能需要時間,那麼保險就是為了解決過渡時間中遇到的各種經濟問題的,主要包括疾病治療、對受害人未成年子女的撫養、老人贍養等一係列問題。換句話說,保險減輕了被保險人及其家庭受到危害後的陣痛,甚至保障了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因此,保險是社會保障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些年輕人認為,每年花幾百元錢購買意外險太不劃算,這個世界這麼大,哪有那麼多的意外發生,即使有意外發生也不一定輪到自己。這是一種僥幸心理。
在二戰中的某個冬夜,德軍對莫斯科的又一次空襲中,一位著名的統計學教授出現在空襲避難所裏。而在此之前,他從來沒有出現過。“莫斯科有700萬居民,”他過去常常這樣說,“有什麼理由指望炸彈會擊中我?”因此他的朋友對他的出現感到奇怪,詢問是什麼讓他改變了看法。“瞧,”教授解釋道,“莫斯科有700萬居民和一頭大象。而昨天晚上,他們(德軍)炸死了那頭大象。”
意外是突如其來的客觀事故,它不是以個人意誌為轉移的,它什麼時候光顧、光顧到誰頭上,誰也說不準。保險是分攤意外事故損失的一種財務安排,它具有“一人為眾、眾為一人”的互助特性,盡管意外事故發生給人們帶來的是各種各樣的災難,但如果投了一定保額的意外險,這份保障至少可以使受難者及家屬在經濟上得到相當的援助,在精神上給予一定程度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