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經濟學上,通常會把這些文字表達轉化成數學公式。以上麵的在超市購物為例,我們完全可以把兩家超市不同時期的同一商品的價格羅列出來,通過比較分析,這樣我們就會有一個比較確定的解釋,以給我們去哪家超市購物提供一個確定的根據。
這正是數學的方法,其實數學早已在經濟學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現代的經濟學已經與數學緊密地聯係在了一起。數學在經濟理論的證明當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那麼為什麼經濟學一定要與數學聯係在一起呢?這就關係到數學的特性。
數學是人類最早發展起來的科學之一。伴隨著數學自身的迅速發展及其在所有其他科學領域的廣泛而深入的應用,人們逐漸認為,科學作為理性的事業,數學是其普遍適用的理性形式。數學方法原則上適用於一切科學,因為客觀存在一切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體,無論用什麼方法去研究,它們都具有量的規定性,而對於量的規定性的研究必須運用數學。馬克思指出,能夠成功地運用數學,是衡量一門學科是否成熟地標誌。當某門科學找到了相應的數學手段來表達自身概念的相互聯係時,就表明它達到了較高地邏輯水平和理論水平,達到了有效的解釋和預見的可能性。
來聽聽這些知名的經濟學家對數學的讚美吧。Degreu就認為,形式化提供一語言的方便性,並使分析能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對Gorman而言,數學在經濟推理中是重要的,因為這可使想象的內涵通達未知的領域。Weintrasub則認為,我們透過創造心靈結構了解經濟世界,而運用數學就是用最純的方式創造心靈結構,因此,數學在經濟學分析中當然是重要的。可見,數學對於經濟學的研究是多麼的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離不開經濟學,除此之外我們還得經常跟數字打交道。例如你要去公司領多少工資,你這個月要交多少個人所得稅,這個月打了多少元錢的電話費,甚至你買了2斤黃瓜該付多少錢等。因此我們必須掌握一定的數學知識。隻有這樣,我們才會做到理性的消費,我們才不會被例子中的兩個廣告所蒙騙!
消費也跟風——羊群效應
喝慣了綠茶、橙汁、果汁的人們如今有了新的選擇,以“王老吉”、“苗條淑女動心飲料”等為代表的一批功能性飲品如今紛紛開始上市。值得關注的是,這些飲料並不是由傳統的食品、飲料企業推出的,生產它們的是——藥企。
這些功能性飲料的顯著特點是它們除了飲料所共有的為人體補充水分的功能外,都有一些藥用的功能。聲稱有去火、瘦身等功效,伴隨著“盡情享受生活,怕上火,喝王老吉”這首時尚、動感的廣告詞,“王老吉”一路走紅,大舉進軍全國市場。雖然“王老吉”最初流行於我國南方,北方人其實並沒有喝涼茶的傳統,但是王老吉藥業巧妙地借助了人人皆知的中醫“上火”概念,成功地把“王老吉”打造成了預防上火的必備飲料。淡淡的藥味,獨特的清涼去火功能,令其從眾多隻能用來解渴的茶飲料、果汁飲料、碳酸飲料中脫穎而出。酷熱的夏天,加上北京人愛吃麻辣川菜,給了消費者預防上火的理由,當然也給了人們選擇“王老吉”的理由。
然而這裏藥品專家提醒:理性消費不跟風。
醫學專家指出,在王老吉涼茶的配料中,菊花、金銀花、夏枯草以及甘草都是屬於中藥的範疇,具有清熱的功能,藥性偏涼,不宜當做普通食品食用。專家表示,夏枯草的功用是清肝火、散鬱結,用於肝火目赤腫痛,頭暈目眩,耳鳴、煩熱失眠等症,它和菊花、金銀花配在一起使用時,應根據具體對象的身體狀況對症使用。專家認為,涼茶這種飲料並非老少皆宜,脾胃虛寒者以及糖尿病患者都不宜服用。脾胃虛寒的人服用後會引起胃寒、胃部不適症狀。而糖尿病患者服用後則會導致血糖升高。可見,功能性飲料並不是適合所有人群。
這也提醒了我們在消費的同時不要盲目跟風,要做到理性消費。經濟學上有一個名詞叫“羊群效應”,是說在一個集體裏人們往往會盲目從眾,在集體的運動中會喪失獨立的判斷。
在一群羊前麵橫放一根木棍,第一隻羊跳了過去,第二隻、第三隻也會跟著跳過去;這時,把那根棍子撤走,後麵的羊,走到這裏,仍然像前麵的羊一樣,向上跳一下,這就是所謂的“羊群效應”,也稱“從眾心理”。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衝右撞,但一旦有一隻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前麵可能有狼或者不遠處有更好的草。
因此,“羊群效應”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
有一個笑話就是說的這種跟風現象。
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參加會議,一進會議室發現已經座無虛席,沒有地方落座,聖彼得說:“實在抱歉,沒有你的位子了。”這個石油大亨說,不要緊,我有辦法,他對天堂的大門大喊一聲:“地獄裏發現石油了!”這一喊不要緊,天堂裏的石油大亨們紛紛向地獄跑去,很快,天堂裏就隻剩下他自己了。聖彼得吃驚地看著這一切,說:“現在你可以進去了。”此時,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過去,莫非地獄裏真的發現石油了?於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獄跑去。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類似的消費跟風的例子還不少。比如每年大學必有的“散夥飯”。
所謂的“散夥飯”就是“離別飯”。三四年的同學生活、宿舍密友,轉眼間就要各奔東西了,這個時候自然要聚一聚,喝酒、聊天,於是,“散夥飯”成了大學生表達彼此間依依惜別之情的方式。
然而,本來是為了將“散夥飯”作為大學裏最後的記憶,卻漸漸地變了味道。“散夥飯”不僅越吃越多,有的越吃越高檔,越來越上檔次,價錢也越來越高昂,成了“奢侈飯”。
大學生畢業的時候吃“散夥飯”顯然已經成了一種定律,屆屆相傳。其實,“散夥飯”隻是大學生的一種“跟風”現象。
看到以前的學長們在吃“散夥飯”,看著周圍的同學在吃“散夥飯”,自己怎能不吃呢?這還是一種“不服”的心理作用。你在學校食堂吃散夥飯,那麼我也吃,我們到外麵飯店去吃,比誰的檔次高。於是,跟風的人越來越多,吃的越來越多,檔次也越來越高。
這種一味地跟風,隻圖一時宣泄情緒的行為,往往給許多學生的家庭帶來了財務負擔。對家庭而言,培養一個大學生已經是花費了不少錢財,豪華的飯局卻又加重了家庭的開支。家庭富裕的也許並不會在意什麼,然而家庭比較貧困的呢?為了不丟孩子的麵子,再“窮”也要讓孩子在大學的最後時刻風風光光地畢業。這不僅突出了同學間的貧富不均的現象,反而容易引起貧困生們的自卑心理。對於學生而言,絕大多數都是依賴父母,有錢就花,花完再要,大擺飯局隻為跟風、攀比,滿足彼此的虛榮心,十分不利於培養學生正確的理財觀、消費觀,助長了社會“杯酒交盞,排場十足”的鋪張浪費之風。不僅如此,錯誤的消費觀還會影響到大學生日後就業,他們甚至可能所掙的工資會連在校時的消費水平都不如,這也就相應的加大了他們就業的壓力。
“羊群效應”告訴我們,許多時候,並不是諺語說的那樣——“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市場中的普通大眾,往往容易喪失基本判斷力,人們喜歡湊熱鬧、人雲亦雲。有時候,群眾的目光還投向資訊媒體,希望從中得到判斷的依據。但是,媒體人也是普通群眾,不是你的眼睛,你不會辨別垃圾信息就會失去方向。所以,收集信息並敏銳地加以判斷,是讓人們減少盲從行為,更多地運用自己理性的最好方法。
隻選對的,不選貴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每當一款新產品推出後,對新款式、新性能更偏好的消費者就會購買新產品,而把使用過的舊產品賣給那些隻願出低價的消費者,這樣一個二手市場就形成了。
二手市場最早出現在19世紀的歐洲,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跳蚤市場”。由一個個小地攤組成,市場規模大小不等。出售商品多是舊貨、人們多餘的物品及未曾用過但已過時的衣物等,小到衣服上的裝飾物,大到完整的舊汽車、電視機、數碼相機,一應俱全,應有盡有,而且價格低廉。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二手市場也迅速地發展起來,網上二手商品交易已成為網上商品交易的一項重要內容。二手商品交易以其便捷、廉價、實用的特點受到顧客們的普遍歡迎。 “隻選對的,不選貴的”也成了許多二手市場最吸引人的廣告標語。
前段時間金融危機,股市低迷,苦就苦了收入不高的城市白領。好不容易盼到升職加薪,才發現薪水漲得沒有物價快。對很多辦公室白領來說,進了大公司當白領,自然要有白領的派頭。LV、GUCCI、範思哲、阿瑪尼一樣都不能少,然而這些名牌不菲的價格讓本已縮水的白領們的工資經不起幾下折騰,不多久信用卡便透支了。在接下來的日子裏,隻能勒緊褲腰帶了。其實在這種狀況下有空去二手市場淘淘寶貝也是白領們不錯的選擇。
二手市場是怎樣形成的呢?這主要是因為“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在作怪。“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the 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 )是微觀經濟學的基本規律之一。這裏的“效用”是指消費者的心理感受。“邊際”是“增加的、額外的”意思。消費某種物品實際上就是提供一種刺激,使人有一種滿足的感受,或心理上有某種反應。消費某種物品時,開始的刺激一定大,從而人的滿足程度就高。但不斷消費同一種物品,即同一種刺激不斷反複時,人在心理上的興奮程度或滿足必然減少。或者說,隨著消費數量的增加,效用不斷累積,新增加的消費所帶來的效用增加越來越微不足道。也就是說,邊際效用是不斷遞減的。
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這樣來解釋:隨著消費者購買某物品數量的增加,該物品帶給消費者的新增效用就會逐漸減少,從而使消費者願意付出的價格也隨之下降。便宜的價格往往是商品的最大優勢,低價格的商品總是能最先吸引消費者,而二手商品往往會比新貨便宜,因為新貨的價格是按照成本+利潤+運費來計算的,而二手商品的價格則主要看其對賣家的邊際效益。一般來說,二手商品對於賣家來說,都正處於邊際效用遞減階段,或許他有了過多的此類或類似的商品,因此他會接受一個比自己當初購買時更低的價格來賣出。
二手市場交易能讓買賣雙方同時受益,人們可以在二手市場中得到更多的選擇,更能收獲驚喜,達到心理上的滿足。二手市場的前景非常廣闊,它是對一級流通市場的重要補充。二手市場的存在,是對經濟資源的再利用,使具有使用價值或部分使用價值的物品物盡其用。一些被更新換代的商品並沒有喪失使用價值,丟棄了是一種浪費,送到二手市場進行再流通,是一種很好的利用。我們如果了解了二手市場的相關知識,就會很輕鬆地找到讓自己滿意的實惠的商品。
年薪上萬雇保鏢——炫耀性消費
來自《天府早報》的報道,三位“80後”的“富二代”相約去一家專業保安學校雇保鏢。
幾位“富二代”的年紀平均都在二十五六歲,但各個都開著名牌跑車。一進入保安學校後,幾個人就宣布了此行的目的。原來幾位年輕人的父母都是大老板,此次他們是專程來選保鏢。
保安學校的負責人在得知三人選保鏢的意向後,就引領三人到訓練基地來,親自挑選合適的保鏢。訓練基地的人員先帶領他們了解和熟悉了保鏢的訓練方式和培訓課程後,帶出了11位特衛,讓三位慢慢挑選。
經過一番演練和比試後,三人同時看上了一位保鏢。據負責人稱,此人“剛二十五歲,一米八五的個子,六歲便進了少林學功夫,十四歲去泰國學泰拳,十六歲進了國家散打隊,掌握各種搏擊術,兩年前是一家特衛公司的總教頭……”。最後,三人中唯一的一位女性將該保鏢以月薪5400元的高價預訂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