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衣衣不舍,選其最優(3 / 3)

事到如今,我們也隻能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消費者在購買的過程中難免會碰到對已賣物品質量、外觀等方麵不滿意想要退貨的情況。當消費者同商家交涉時,不同的商家會對此作出不同的回應。不過,在消費者心裏,無論商家怎樣彌補,他們都會覺得,這個過程已經失去了當初購買商品時的最好效果。因此,不得不提醒消費者,在購買商品的時候,一定要挑仔細,問仔細,以防止退換,徒給自己增加麻煩和不快。

留神,同物不同價——價格歧視

俗話說“貨比三家”,此言不謬。很多時候,同樣的商品在不同超市裏,價格完全不同。我們來看一個例子:某女士曾經在一大型超市購得一件大衣為590元,而在另一家小超市則隻賣370元。這兩件商品從外表、質地、品牌,甚至款式都一模一樣,但價格竟然相差120元之多。

為什麼會這樣呢?不同的超市裏,同樣的商品難道還會有什麼差別?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一般情況下,商品的價格之所以會高,可能是因為成本過大,擠壓了生產者或銷售者的利潤空間。那麼,我們不妨以此來分析一下。

首先,從商品的來源上看,不同的進貨渠道,商品的價格就不同。例如,同一種產品,如果是直接聯係廠商,從其大批量進貨,則商品價格會較為低廉,但若從其他經銷商手中進貨,就會增加購入成本;再例如,從不同的生產者處采購同樣的商品時,因存在不同生產效率的差異,商品在出廠時原價可能不同。其次,在運輸的過程中,使用的不同交通工具的費用不同,增加的成本也就不同。例如,用水運或者用陸路運輸,費用就不相同。最後,超市規模的大小,經營費用也是成本,會有一部分均攤在商品的價格中。以此看來,兩家超市同物不同價似乎合情合理。然而,事情還遠沒有這麼簡單。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還會遇到這樣的狀況。以前,我們去公園買門票會發現,對本國人賣低價,對外國人賣高價。現在有的地方,對有本地身份證的賣低價,對外地來的遊客賣高價。乘公交車,買了月票的老乘客與偶爾的乘客所花的錢不一樣。飛機票,寒暑假時對學生、教師打折賣,隻要你有學生證和教師工作證。賣電腦的,賣給大學生就比賣給公司職場的人便宜。用電,工商企業用電與居民用電價格不同,白天與深夜的峰穀電價也不同;電影票,一般對少年兒童實行“半票”,看同樣的電影,節假日的觀眾也要比平時的觀眾多付錢買票。有的舞廳為了使舞客在跳舞時可以成雙配對,隻對男士賣票,女賓可以完全免費。

可見,同物不同價並非隻有成本這一影響因素,其背後定還有別的因素。

企業的性質是贏利,因此它的任何活動都是為了追求自身的利潤最大化。實行同物不同價實際上是企業的一種銷售策略,這種策略即為“價格歧視”。

價格歧視是指商家在出售完全相同的商品或提供相同的服務時對不同的消費者收取不同的價錢,即我們所說的“看人下菜碟”。商家之所以這麼做,是由不同的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彈性決定的。由於每位消費者對商品價格的敏感程度不同,有的人節儉,對價格斤斤計較;有的人富有,對價格滿不在乎。這樣商家對不同的消費者區別對待,就能實現自身的利潤最大化。

顯然在這場博弈中,吃虧的總是消費者。那麼能不能找到一個合理的辦法來有效地製止這種狀況發生呢?目前看來還沒有。因為根據市場經濟的原理,在市場上,價格應由銷售者自由決定,並由市場來調節,所以對於商品,工商管理部門隻會要求其“明碼標價”,其他方麵絕不能有所幹涉。於是,隻要銷售者的定價過程沒有違法,就有完全的定價權。

麵對市場上的不規範情況,也有很多人呼籲政府相關部門不應坐視不理,必須采取一定措施,以進行規製。但這一想法被一些經濟學家所反對,他們指出,“一旦政府幹預定價,那不是又回到了計劃經濟時代了嗎?市場經濟的發展會被束縛,無法正常發展。況且,讓政府定價,可定價的標準是什麼?怎樣操作?操作的時候如何把握尺度呢?”因各地、各個經銷者的情況不同,這些都無法完全按照政府的初衷去落實,所以,這些經濟學家強調,政府不應當幹涉市場,應讓市場自己去調節。價格貴了,你完全可以不買。買的人少了,自然賣得貴的商品就會降價。不要因為看到價格有差異就去幹涉它,要知道,政府的幹涉具有外部性、機械性和不易恢複性,很可能會打亂價格市場的正常秩序!

作為普通的消費者,商家的價格歧視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重大影響。但是如果我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或許還能神不知鬼不覺地利用商家,最大限度地節省我們的開支。了解了價格歧視,我們就能看到紛亂的價格混戰背後的實質,這對我們的生活來說無疑是有益的。

洋布沒有銷路——供需矛盾

1840年鴉片戰爭,英國用槍炮強行打開了中國的大門,英國商人為能打開中國這個廣闊的市場而欣喜若狂。當時英國棉紡織業中心曼徹斯特的商人估計,中國有4億人,假如有1億人晚上戴睡帽,每人每年用兩頂,整個曼徹斯特的棉紡廠日夜加班也做不完,何況還要做衣服呢!於是他們把大量洋布運到中國。

結果與他們的夢想相反,中國當時仍然處於一種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體製,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保守、封閉,甚至排外的社會習俗。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但沒有改變中國人的消費習慣。當時,上層人士穿絲綢,一般老百姓穿自家織的土布,中國人晚上沒有戴睡帽的習慣,洋布根本賣不出去。

與之相對應的是我國古代有“洛陽紙貴”這麼一個故事。《晉書·文苑·左思傳》中記載:在西晉太康年間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學家,他就是左思。經過長期準備,他寫出了一部《三都賦》,當時人們都認為其水平超過了漢朝班固寫的《兩都賦》和張衡寫的《兩京賦》。一時間,在京城洛陽廣為流傳,人們嘖嘖稱讚,競相傳抄,一下子使紙昂貴了好幾倍。原來每刀千文的紙一下子漲到兩千文、三千文,後來竟銷售一空,不少人隻好到外地買紙,抄寫這篇千古名賦。

英國的洋布之所以賣不出去,是因為市場上根本沒有對洋布的需求;洛陽的紙價一夜之間翻了好幾倍則是因為市場對紙需求過大。兩個例子一正一反很好說明了供需矛盾對市場的巨大影響。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曾經說過,“學習經濟學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了,你隻要掌握兩件事,一個叫供給,一個叫需求。”一般來說,供需平衡時,市場價格就是正常價格。當供大於求時,市場價格低於正常價格;當供不應求時,市場價格高於正常價格。

供給指的是生產者在一定時期內在各種可能的價格下願意而且能夠提供出售的該商品的數量。這種供給是指有效供給,必須滿足兩個條件:生產者有出售的願望和供應的能力。需求指的是消費者在一定時期內的各種可能的價格下願意而且能夠購買的該商品的數量,指的是消費者想得到某種商品的願望。需求不是自然和主觀的願望,而是有效的需要,它包括兩個條件:消費者有欲望的購買和有能力的購買。

關於供給與需求的關係,人們普遍認為需求決定供給,如人們有穿皮鞋的需求,市場上才會出現皮鞋的生產與銷售。不過,供給學派強調經濟的供給方麵,認為需求會自動適應供給。

曾經有一個“向和尚賣梳子,賣得越多越好”的營銷故事。

幾乎所有的人都對這樣的命題表示懷疑:把梳子賣給和尚?這怎麼可能呢?搞錯沒有?和尚沒有頭發,根本就用不著梳子。麵對根本沒有需求的市場,許多人都打了退堂鼓,但還是有甲、乙、丙三個人勇敢地接受了挑戰……

一個星期的期限到了,三人回公司彙報各自的銷售實踐成果,甲先生隻賣出1把,乙先生賣出10把,丙先生居然賣出了1000把。同樣的條件,為什麼結果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

甲先生說,他跑了三座寺院,受到了無數次和尚的臭罵和追打,但仍然不屈不撓,終於在下山的時候碰到了一個小和尚因為頭皮癢在撓頭,他遞上了一把梳子,小和尚很高興地買了這把梳子。

乙先生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於山高風大,把前來進香的善男信女的頭發都吹亂了。乙先生找到住持,說:“蓬頭垢麵對佛是不敬的,應在每座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頭。”住持認為有理。那廟共有10座香案,於是住持買下10把梳子。

丙先生來到一座香火極旺的深山寶刹,對住持說:“凡來進香者,多有一顆虔誠之心,寶刹應有回贈,保佑平安吉祥,鼓勵多行善事。我有一批梳子,您的書法超群,可刻上‘積善梳’三字,然後作為贈品。”住持聽罷大喜,立刻買下1000把梳子。

看似沒有需求,被丙開拓出來嶄新的市場。通過這個故事來看,經濟學的“需求決定供給”的論斷不是絕對的。

魯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一文中有這樣的句子:“大概是物以稀為貴吧。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係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福建野生著的蘆薈,一到北京就請進溫室,且美其名曰‘龍舌蘭’。”供需不平衡導致這些商品的尊貴,因此,白菜在浙江能賣出好價錢,而蘆薈在北京也能賣出好價錢。

在一般情況下,需求與價格的關係成反比,即價格越高,需求量越少;價格下降,需求量上升。例如,如果每勺冰激淩的價格上升了2角錢,你將會少買冰激淩,你會購買冷凍酸奶。如果每勺冰激淩的價格下降2角錢,你會多買一些。由於需求量隨著價格上升而減少,隨著價格下降而增加,這就是需求量與價格負相關。價格與需求量之間的這種關係對經濟中大部分物品都是適用的,而且,實際上這種關係如此普遍,以至於經濟學家稱之為需求規律:在其他條件相同時,一種物品價格上升,該物品需求量減少。

價格是市場的晴雨表,反映了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相互作用與變化。供給與需求是使市場經濟運行的力量,它們決定了每種物品的產量以及出售的價格。另外,價格的變化與市場環境的變化也息息相關。如果你想知道任何一種政策將如何影響市場的價格,你就應該先考慮它將如何影響供給和需求。例如,當“非典”襲擊中國的時候,全國食醋、消毒液、藥用口罩的價格都上升了,一些日用品也成了普通消費者的搶購對象,這主要是因為突如其來的“非典”病毒造成了消費者對這些物品需求的劇增。在歐洲,每年夏天當新英格蘭地區天氣變暖時,加勒比地區飯店房間的價格就會直線下降。當中東爆發戰爭時,美國的汽油價格上升,而二手凱迪拉克轎車價格會下降。這些都表現出供給與需求對市場的作用,而所有的這一切都是通過價格來反映的。

但在少數情況下會出現相反的情形,即價格越高,需求量越大;價格越低,需求量反而越小。這種商品通常是社會上具有象征地位的炫耀性商品,例如鑽石、古董等,它們常常會因為價格的提高需求量而增加。